-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泛素-蛋白酶途径可调节多种细胞过程,近年来以该途径为导向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异性蛋白酶7作为其调节泛素化动力学的关键成分——去泛素化酶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病毒复制、肿瘤、神经系统病变、炎症反应等多种疾病的相关蛋白调控。在过去十多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疾病及其抑制剂研究,一些抑制剂已经初步显现出其对肿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意义。本文就特异性蛋白酶7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联和其抑制剂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USP7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产生使前列腺癌传统的内分泌疗法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转向从分子水平寻找合适的靶点来抑制癌症的进展。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是一种重要的去泛素化酶,以翻译后修饰的方式调控关键蛋白的半衰期或亚细胞定位。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USP7在前列腺癌细胞中显示出明显的促癌效应,但机制复杂,本文对USP7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pautin-1通过抑制杏仁核区星形胶质细胞焦亡改善小鼠TBI后焦虑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Spautin-1对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6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每组12只。后2组小鼠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建立TBI模型。造模后10 min,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侧脑室注射2 μL Spautin-1溶液(10 mmol/L),另外2组注射等量溶剂。造模后1、7、14 d采用神经系统症状评分(NSS)评估小鼠的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造模后15、16 d分别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样行为。造模后16 d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杏仁核区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阳性细胞数、白细胞介素(IL)-18及IL-1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杏仁核区自噬、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1、7 d,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的NSS评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造模后15、16 d,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旷场实验的跨格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下降,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的进入开放臂次数(OE)百分比、开放臂停留时间(OT)百分比下降;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的跨格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OE百分比、OT百分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NeuN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IL-1β、IL-18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百分比增加;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IL-1β、IL-18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百分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成孔蛋白D-N末端片段(GSDMD-N)、泛素特异性肽酶(USP)13及B淋巴细胞瘤-2相互作用蛋白(Beclin1)的表达上调,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值升高;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NLRP3、活化Caspase-1、GSDMD-N、USP13、Beclin1蛋白的表达下调,LC3Ⅱ/LC3Ⅰ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噬抑制剂Spautin-1能够改善小鼠TBI后的焦虑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鼠杏仁核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自噬依赖性焦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基因的泛癌分析及其在瘢痕溃疡癌变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在瘢痕溃疡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获取USP7在肿瘤和/或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RNA表达谱数据,并将RNA测序数据进行log 2转化。通过多维度癌症基因集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 USP7基因变异情况,并分析其突变位点。通过TIMER 2.0数据库中“差异表达”模块获得TCGA数据库中肿瘤、癌旁正常组织USP7 mRNA表达情况。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数据库分析皮肤黑色素瘤(SKCM)、宫颈鳞状细胞癌(CESC)、肺鳞状细胞癌(LUSC)和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中高表达USP7患者与低表达USP7患者的生存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Sangerbox数据库分析USP7在泛癌中的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或肿瘤突变负担(TMB)的相关性。通过GEPIA2数据库中“相关性分析”模块,评估USP7在泛癌中的表达与5种DNA错配修复基因( MLH1、 MSH2、 MSH6、 PMS2和 EPCAM)表达水平和3种必需DNA甲基转移酶(DNMT)——DNMT1、DNMT3A、DNMT3B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通过TIMER 2.0数据库中“免疫-基因”模块分析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表达及其与免疫细胞(B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利用GEPIA2数据库的“相似基因检测”模块获得与USP7表达模式相似且排名前100的蛋白集。将前述蛋白集与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的与USP7有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且排名前50的蛋白集进行交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上述2个蛋白集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病理科有相应临床病理特征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溃疡、瘢痕癌的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USP7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 结果:在泛癌中, USP7的主要基因变异类型为突变和扩增,变异频率(>6%)居前3位的肿瘤依次为膀胱尿路上皮癌、SKCM和子宫内膜癌。 USP7基因在泛癌中的主要突变为错义突变。在突变频率最高的SKCM中,主要突变类型是USP7_ICP0_bdg结构域的错义突变。USP7 mRNA在乳腺浸润癌、胆管癌、结肠癌、食管癌、HNSC、肾嫌色细胞癌、肝细胞肝癌、肺腺癌、LUSC、前列腺癌和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 P<0.05),在多形成性胶质细胞瘤、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和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 P<0.05);此外,USP7 mRNA在SKCM转移组织中的表达远高于其原发肿瘤组织( P<0.05)。生存曲线显示,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高表达USP7患者与低表达USP7患者的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风险比分别为1.00、0.99、1.00、1.30)。USP7在结肠癌、结直肠癌、胸腺癌、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均与TMB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19、-0.19和-0.11, P<0.05);USP7在神经胶质瘤、CESC、肺腺癌、混合肾癌、LUSC中的表达均与MSI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14、0.15、0.08和0.14, P<0.05),在结肠癌、结直肠癌、乳腺浸润癌、前列腺癌、HNSC、甲状腺癌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均与MSI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7、-0.13、-0.19、-0.16、-0.18和-0.53, P<0.05)。USP7在CESC中的表达与MSH2和MSH6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44, P<0.05),在HNSC中的表达与EPCAM、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14、0.49、0.54和0.41, P<0.05),在LUSC中的表达与EPCAM、MSH2、MSH6和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36、0.40和0.34, P<0.05),在SKCM中的表达与EPCAM、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33、0.42、0.55和0.34, P<0.05);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的表达与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34和0.22,0.45、0.52和0.22,0.36、0.36和0.22,0.38、0.46和0.21, P<0.05)。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的表达仅与CD4 +T细胞浸润呈显著正相关(Partial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22、0.13、0.16, P<0.05)。与USP7表达模式相似且排名前100的蛋白集中,排名前5的蛋白依次是C16orf72、BCLAF1、UBN、GSPT1、ERI2(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74、0.73、0.73和0.72, P值均<0.05)。与USP7有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且排名前50的蛋白集与前述蛋白集的交集仅有1个蛋白,即为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作用因子12。KEGG富集分析显示,USP7相关基因涉及细胞周期、剪接体、细胞衰老和p53信号通路等。GO富集分析显示,USP7相关基因涉及转录调控、蛋白质泛素化、DNA修复和细胞质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等。临床样本分析显示,USP7在增生性瘢痕(0.35±0.05)、瘢痕溃疡(0.43±0.04)和瘢痕癌(0.61±0.03)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0.18±0.04), P<0.05。 结论:USP7可能为临床瘢痕溃疡癌变恶化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1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并促进恶性生物学行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1(USP41)作为乳腺癌新型诊断/预后标志物的潜在价值,并观察USP41对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别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的GSE96058数据集中获取1 086例乳腺癌样本、3273例乳腺癌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及临床信息,利用R 4.1.2分别进行基因表达分析、预后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及免疫浸润分析。分别用两种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转染乳腺癌细胞系MCF-7,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转染前后USP41蛋白表达水平,集落形成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迁移能力并与对照组作比较。Cox回归用于比较预后差异,相对灰度值的比较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 HSD事后检验完成,细胞集落数的比较由Welch方差分析和Games-Howell事后检验完成,同一时间下光密度值和相对宽度的比较由两因素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和多重成对比较完成,细胞迁移数的比较由Kruskal-Wallis检验和Dunn事后检验完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用于确定预后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USP41在10种癌症组织中高表达,作为乳腺癌诊断标志物的诊断效能一般(曲线下面积为0.717)。USP41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更差的总生存期[ P<0.01,风险比( HR)=1.93,95%可信区间( CI):1.40~2.66]和无病生存期相关( P<0.01, HR=2.10,95% CI:1.37~3.23)。Cox回归分析表明USP41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HR=1.406,95% CI:1.13~1.75)。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USP41高表达与多巴胺能的神经形成、多巴胺神经递质释放循环及胰岛素摄取等功能活动相关。免疫浸润分析表明USP41高表达与更丰富的免疫细胞浸润和多种免疫检查点表达呈明显正相关。siRNA1组和siRNA2组USP41蛋白表达水平(3.88±0.27、4.13±0.1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4.405, P<0.01)。siRNA1组和siRNA2组细胞集落数[(20.75±6.13)、(25.50±8.89)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6.75±17.2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720, P<0.01)。siRNA1组和siRNA2组24 h吸光度值(0.43±0.01、0.44±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51±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933, P<0.05)。siRNA1组和siRNA2组24 h侵袭宽度(2.53±0.12、2.67±0.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364, P<0.01)。siRNA1组24 h迁移细胞数[(190.50±19.09)个]显著低于对照组[(351.25±15.8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55, P<0.05)。 结论:USP41高表达与乳腺癌不良预后相关并促进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抑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改善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抑制剂FT671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H9c2细胞肥大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 将H9c2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FT671组、AngⅡ组、FT671+Ang Ⅱ组.利用α-actinin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表面积;Western blot检测心房钠尿肽(ANP)、脑钠肽(BNP)、B细胞淋巴瘤-2(Bcl-2)、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以及NADPH氧化酶4(Nox4)的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ANP、BNP、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IL-6、MCP-1、TNF-α的mRNA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计数试剂8(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活性氧(ROS)染色检测细胞内氧化损伤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ngⅡ组USP7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使用FT671后,USP7表达明显被抑制.与Ang Ⅱ组相比,FT671+Ang Ⅱ组心肌细胞面积减小;ANP、BNP、Bax的蛋白表达减少,ANP、BNP、β-MHC、Bax、IL-6、MCP-1以及TNF-α的mRNA表达减少;Bcl-2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增加.与AngⅡ组相比,FT671+Ang Ⅱ组TUNE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心肌细胞活力增强,ROS生成减少,Nox4、NLRP3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671通过抑制Nox4/ROS/NLRP3炎症通路减轻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细胞肥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类泛素化蛋白酶8对T细胞活化与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探讨类泛素化蛋白酶 8(SENP8)在T细胞活化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C57BL/6背景的Senp8基因打靶小鼠(Senp8F/F小鼠,简称WT小鼠)与同背景的Cd4-Cre转基因小鼠交配,获得在T细胞中特异性缺失SENP8的小鼠(Senp8F/F;Cd4-Cre小鼠,简称KO小鼠),通过鼠尾基因组DNA PCR以及胸腺细胞免疫印迹实验进行基因型鉴定.流式细胞术分析SENP8缺失对稳态T细胞比例和数量的影响,并以李斯特菌尾静脉注射感染WT和KO小鼠,7d后流式细胞术分析CD8+T细胞活化、扩增、效应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PCR鉴定结果揭示,KO小鼠有Cd4-Cre基因和纯合的Loxp片段;免疫印迹结果显示,KO小鼠胸腺细胞中的SENP8蛋白表达下降;证明成功构建了T细胞中特异性敲除SENP8的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稳态WT和KO小鼠脾脏中的比例和数量并无显著差异.李斯特菌感染7d后,条件性缺失SENP8不影响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增加和活化标志分子CD44表达,也不影响CD4+T细胞、CD8+T细胞中干扰素γ(IFN-γ)和颗粒酶B(GzmB)的表达.结论 T细胞中缺失SENP8分子不影响T细胞的活化、扩增及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组织USP7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和自噬相关蛋白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表达,及与肾间质纤维化(RI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肾病血透中心收治并行肾穿刺活检术的CKD患者5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肾穿刺活检组织USP7及自噬相关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RIF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程度RIF肾组织USP7表达的差异,分析其与实验室相关指标、α-SMA、FN及P62、LC3B的相关性.结果 依无纤维化组、轻度纤维化组、中重度纤维化组之序,CKD患者肾组织USP7表达水平递升(P<0.01),自噬相关蛋白P62表达水平递升、LC3B递降(P<0.01).在临床指标方面,USP7表达水平与血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CysC)、尿酸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RIF标志蛋白及自噬相关蛋白方面,USP7表达水平与α-SMA、FN、P62呈显著正相关(r=0.928,P<0.01;r=0.871,P<0.01;r=0.770,P<0.01),与 LC3B 呈显著负相关(r=-0.668,P<0.01).结论 USP7 与细胞自噬可能是CKD患者RI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USP7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自噬促进RIF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FBW7泛素化修饰Snail促进上皮间质转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FBW7(F-box/WD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 7)是否参与转录抑制因子Snail的泛素化修饰,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MT)进而导致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和转移,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晚期转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种人肺细胞系中Snail的表达水平.上调(药物处理)及下调(设计并合成特异性shRNA转染)H460细胞中FBW7的表达后,检测Snail的表达水平.采用平板克隆及Transwell方法检测下调FBW7的H460细胞形态改变和侵袭转移能力变化.结果: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中Snail表达水平较高.上调FBW7表达可使Snail表达下降,经蛋白酶抑制剂MG132处理后Snail表达升高;而下调FBW7表达后Snail表达增加.下调FBW7表达细胞后,细胞形态改变,侵袭转移能力增强.结论:FBW7参与了Snail泛素化修饰,进而经蛋白酶体途径将其降解引起EMT,导致肿瘤转移和进展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外显子测序在筛选宫颈癌相关突变基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例宫颈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与宫颈癌发生相关的突变基因.[方法]选取3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三对6个进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与UCSC的数据库、dbSNP数据库、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外显子组测序计划数据库以及AVSIFT数据库等进行比对,筛选出与宫颈癌相关的突变基因.[结果]3例宫颈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全外显子测序中,发现120个非同义突变,4个无义突变,75个同义突变,7个未知变异,共涉及包括IL-10在内的31条信号通路.与COSMIC数据库中所记录的突变基因相比,发现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 (USP10) (COSM3787244)、抽搐相关类似基因6(SEZ6L) (COSM76394)和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家族29(ADAM29) (COSM5656204)三个位点在2个宫颈癌标本中存在.[结论]USP10(COSM3787244)、SEZ6L(COSM76394)和ADAM29 (COSM5656204)三个位点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其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