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屉式截骨颏成形术在长颏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颏部"抽屉式"截骨颏成形术矫正长颏畸形并预防颏下软组织脱垂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 2020 年10 月至 2023 年 12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收治 42 例长颏畸形患者,采用口内切口入路行下颌根尖下联合下颌下缘弧形截骨改良颏部的"抽屉式"截骨术,术中截骨线最大程度的避开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及颏舌肌的骨附着区域,以充分保护口底肌肉.采用数字化技术分析患者骨组织三维重建及面部三维扫描数据以评估手术效果,术后随访6~12 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唇龈沟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数字化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所致的颏部骨与软组织的变化比为 1:0.86.经测量患者术后面中下比例R1 由术前的 0.82±0.09 增长为术后的 0.92±0.11,上下唇比例R2 同样由术前的 0.52±0.06 增长为术后的 0.63±0.05.虽然颏颈角也由术前的 104.90°±8.02°增长为术后的111.50°±7.03°,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例患者出现下唇麻木,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术后10 个月症状消失.全部患者对术后面部轮廓形态满意.结论 改良颏部"抽屉式"截骨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患者长颏畸形并预防术后颏下软组织下垂,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护理干预配合舌肌功能训练在错(牙合)畸形患者早期矫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配合舌肌功能训练在错(牙合)畸形患者早期矫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就诊的7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舌肌功能训练.观察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牙周健康程度、矫正治疗效果及咬合功能.结果 护理干预前,2组牙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2组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矫正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患者二腹肌、咬肌、颞肌募集电位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2组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错(牙合)畸形患者早期矫正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配合舌肌功能训练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牙周健康状况,提高矫正治疗效果,增强咬合功能,改善疾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微创锁孔入路开颅关键孔的定位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时关键孔的精确定位.方法 选取干性颅骨15具和湿性头颅8具,在干性颅骨上确定颅骨内表面横窦下缘与乙状窦后缘交界处(PTSJ),于颅骨外表面确定其对应点即关键点(D),测量关键点与二腹肌沟最后点(A)的距离AD、与乳突尖(B)的距离BD、与星点(C)的距离CD;应用湿性头颅标本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干性颅骨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及观测.结果 测量干性颅骨标本结果如下:AD:左侧(16.79±3.50) nun,右侧(14.82±2.96) mm;BD:左侧(33.98±3.87)mm,右侧(32.78±3.29) mm;CD:左侧(19.53±3.84) mm,右侧(22.59±4.08) mm;其中CD:左侧<右侧,两侧差异显著(P=0.02).测量湿性头颅标本结果如下:AD:左侧(16.09±2.97) mm,右侧(15.94±2.85) mm;BD:左侧(34.78±5.30) mm,右侧(33.92±4.97) mm;CD:左侧(22.08±4.37) mm,右侧(23.67±6.55) mm;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性颅骨标本与湿性头颅标本同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能够较好显露PTSJ,降低静脉窦损伤风险,为临床安全、准确、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产后多脏器结核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 ,22 岁 . 因反复发热 3 d ,腹胀 、阵发性右腹痛2 d ,于 2015 年 3 月 25 日入院 . 患者 1 周前足月顺产后开始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 39 .5 ℃ ,无畏寒 、寒战 ,偶有干咳 ,当地医院治疗后未见好转 . 入院体格检查 :体温 39 .1 ℃ ,脉搏130 次/min ,呼吸 22 次/min ,血压 122/86 mmHg (1 mmHg =0 .133 kPa) ;双侧颈部 、锁骨上窝可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 ,质韧 、无压痛 、活动度尚可 ;腹部膨隆 ,腹肌张力增高 ,右腹及中上腹部明显压痛 、反跳痛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余无异常 .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 10 .07 × 109 /L ,中性粒细胞比例 0 .860 ,红细胞沉降率 30 mm/1 h . CT 示 :双肺实质内见网格状 、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 ;纵隔内 、腹膜腔 、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肿大(图 1) . B 型超声示 :双侧颈部 、锁骨上窝 、腋窝 、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最大为 2 .4 cm × 1 .8 cm ,肝门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最大为 4 .4 cm × 2 .8 cm ,腹腔积液 . 腹水浑浊 ,有核细胞计数 11930 × 106 /L ,淋巴细胞比例0 .1 ,多核细胞比例 0 .9 . 其他细菌 、真菌涂片及培养阴性 .IL-6260 .6 ng/L ,C 反 应 蛋 白 182 mg/L ,降 钙 素 原(procalcitonin ,PCT ) 0 .622 μg/L ,G 实验阴性 . 痰涂片抗酸杆菌 4 次阴性 ,痰培养阴性 ;结核分枝杆菌 DNA 及其多项抗体阴性 . AST /ALT 52 .3/9 .5 ,白蛋白20 g/L ,肾功能无异常 . 入院诊断 :发热待诊 ① 肺部感染 、腹腔感染 、产褥感染 ?② 淋巴瘤 ? ③ 结核 ? ④ 结缔组织疾病 ? 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 + 奥硝唑抗感染治疗 2 d ,患者体温未降 ,并出现腹泻 ,7 ~8 次/d ,水样便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浮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7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7例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周围性面瘫导致的口角下垂、眼睑闭合不全或无法完成闭合、额纹消失、抬眉等活动受限,多以上斜方肌、斜角肌作为“患肌”.鼻唇沟变浅、漱口漏水、鼓颊等活动受限,多取胸锁乳突肌和二腹肌.均选取局部作为进针点,上斜方肌在肩井穴位置向颈部进针;斜角肌在云门穴处进针,针尖朝向颈部;胸锁乳突肌在天突穴下3 cm向上进针;二腹肌在大迎穴向廉泉穴方向进针.做扇形扫散,扫散频率为100次/min,持续时间为10 s左右.同时行再灌注活动,两次再灌注活动间隔2 min,重复次数在3次以下.留置软套管4h或12 h,2d治疗1次.结果:治疗次数最少3次、最多36次,平均(6.8±6.9)次.治愈4例,显效7例,好转8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14.8%,总有效率为70.4%.其中病程在2~6个月者7例,有效4例;病程在6个月~8年者11例,有效9例;病程在8年以上者9例,有效6例.眼睑闭合不全患者的总有效率是70.4%(19/27),不能抬眉患者的总有效率是68.4%(13/19),漱口漏水患者的总有效率是66.7%(14/21),1例倒错现象的患者治疗无效.结论:浮针疗法治疗2个月以上的周围性面瘫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术中横窦、乙状窦简易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一种术中横窦、乙状窦简易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经验教训.方法 选择拟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患者31例.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制作颅骨三维虚拟模型,以二腹肌沟及其颅骨表面延长线为y轴,二腹肌沟顶点为原点O,构建直角坐标体系,确定横窦-乙状窦交角( transverse sigmoid sinus junction,TSSJ)的坐标值,指导术中横窦、乙状窦定位和骨瓣成形.最后,分析TSSJ在坐标系中的分布,总结其定位误差值及损伤发生率.结果 在虚拟模型坐标系中,右侧16例患者(88.9%) TSSJ分布于右上象限,坐标平均值为(6.24 ±4.14,17.28 ±4.64),左侧11例患者(84.6%)位于左上象限,坐标平均值为(-4.1 ±5.41,20.69 ±6.13).所有患者术中均准确定位TSSJ,其定位误差值为(0.2~0.5) cm,平均为(0.37 ±0.11) cm.形成骨瓣过程中,2例患者(6.5%)出现横窦、乙状窦损伤,术后均无发生脑脊液漏、皮下积液、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通过寻找有效解剖标志,构建直角坐标系,利用三维重建技术确定TSSJ的坐标,这种简易的定位方法有助于术中静脉窦准确定位,减少骨瓣缺损,操作简便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解剖学研究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精准开颅技术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mm、右侧为(14.82±2.96)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mm、右侧为(32.78±3.29)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开颅辅助方法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45例,听神经瘤33例,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5例),术前完善颞骨CT、MRV等影像学检查,观察组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颅骨与静脉窦3D模型,于颅骨表面标记关键孔位置并测量关键孔与星点与二腹肌沟上末端的距离,根据两组距离确定术中关键孔的位置.为对照组中患者开颅时术者根据影像学结果 经验性的定位关键孔.结果 观察组20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关键孔均可显露横窦-乙状窦结合处的内侧缘,定位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例手术均实现单骨孔骨瓣形成,无1例损伤静脉窦,开颅时间缩短,颅骨缺损减少,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应用3DSlicer软件可有效辅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时关键孔的精准定位,有利于保护静脉窦与减少颅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增强现实虚实融合技术辅助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虚实融合技术辅助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行增强现实虚实融合技术辅助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CT或者CT血管造影检查的图像进行后颅窝三维重建,使用CT自带裁剪功能剪除横窦-乙状窦颅骨压迹,制作引导术中路径的虚拟图片,然后以颅骨的二腹肌沟、骨缝、星点等解剖学标志为匹配标记,使用手机增强现实虚实融合技术将制作好的虚拟图片与术中颅骨的解剖学标记完全重叠,再根据重合图片确定横窦-乙状窦的颅骨表面投影,设计出关键孔及骨窗位置,然后进行手术操作.记录患者头皮切口长度、关键孔与横窦乙状窦位置关系、骨窗与静脉窦位置关系、骨窗大小、完成骨窗开颅时间、开颅出血量.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关键孔与静脉窦位置关系:完全暴露拐角35例(87.5%),单纯暴露横窦3例(7.5%),单纯暴露乙状窦2例(5.0%),无暴露静脉窦0例.骨窗与静脉窦位置关系:一次性铣除骨瓣不需要再咬除骨质(完全暴露到横窦及乙状窦边缘)30例(75.0%),单纯暴露横窦边缘6例(15.0%),单纯暴露乙状窦边缘4例(10.0%),无暴露静脉窦0例.关键孔距离横窦最短距离(0.5±0.3)cm,关键孔距离乙状窦最短距离(0.6±0.3)cm;头皮直线切口长(6.0±0.5)cm,骨窗大小(2.5±0.5)cm2,从切皮到骨窗完成时间(15.0±0.5)min;完成骨窗开颅出血(25.0±5.0)mL,无一例发生静脉窦破裂出血.结论 采用增强现实虚实融合技术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可以实现个体化、精确化定位关键孔与横窦乙状窦位置,设计更适宜的骨窗及游离骨瓣,避免不必要的暴露与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CT三维重建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的应用,为精准手术提供良好的准备.方法 选择行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83例,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颅骨CT三维重建,在颅骨内横窦沟与乙状窦沟结合处下缘模拟出"关键孔"并在颅骨外表面标记,然后测量"关键孔"与星点及二腹肌沟顶点的距离,术中根据这两组距离指导"关键孔"的定位.结果 本组患者无横窦或乙状窦损伤,77例术中通过"关键孔"清晰显露横窦与乙状窦结合处,未清晰显露6例.结论 应用3Dslilcer进行颅骨CT三维重建的方法可以客观、准确地定位"关键孔",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颅骨缺损,降低静脉窦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