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综述不同针刺方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认为康复训练可联合多种针刺方法,有浮针、火针、头针、眼针、舌针、项针、腹针、体针等,且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吞咽、语言、认知及运动等功能障碍;不同方法各有优势,如舌针及项针联合康复训练更多用于治疗吞咽及语言功能障碍;临床针对脑卒中所致不同功能障碍应制定恰当方案,对合并多种功能障碍者,可联合应用不同针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仿浮针疗法结合刃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仿浮针疗法结合刃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海宁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肱骨上髁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研究组接受仿浮针疗法结合刃针疗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最后的治疗结局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8%(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111, 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740,24.200,均 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3.62±0.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89±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65, 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36.62±2.5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3.22±1.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51, P<0.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DASH)评分[(30.24±3.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0.25±5.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125, P<0.001) 。结论:对肱骨上髁炎患者采取仿浮针疗法结合刃针疗法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上肢功能以及自我活动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推广价值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联合浮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NJF)联合浮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按照1∶1∶1比例将39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患者分为NJF组、浮针组和联合组,每组13例,3组患者均接受防治肩关节半脱位及肩痛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良肢位摆放、物理疗法活动和主被动运动训练,通过渐进性训练提高上肢活动能力,并在站立或行走时合理使用肩托保护患肩),在此基础上,NJF组加用NJF治疗,浮针组加用浮针治疗,联合组加用NJF联合浮针治疗,各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6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超声法测量患者的肩峰大结节间距(AGT)评定3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程度,采用目测类比法(VAS)和简化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定3组患者的肩痛程度及其上肢运动功能;并依据治疗后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症状的改善程度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AGT值及VAS和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AGT值及VAS和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AGT值及VAS和FMA评分[(14.76±3.13)mm及(3.61±6.65)和(34.15±4.93)分]显著优于NJF组[(17.62±1.85)mm、(2.84±0.80)和(20.92±3.40)分]和浮针组[(18.90±2.69)mm、(4.31±1.18)和(22.53±4.6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经临床治疗改善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症状的总有效率达到84.6%,明显高于NJF组(53.8%)和浮针组(6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NJF和浮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的症状和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浮针围刺法治疗难愈性压疮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SOD、MDA、IGF-1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浮针围刺法治疗难愈性压疮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难愈性压疮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浮针围刺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7 d、14 d和21 d创面愈合率,新生肉芽出现时间、腐肉脱落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前和治疗21 d血清SOD、MDA和IGF-1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χ 2=4.81, P < 0.05)。观察组治疗7 d、14 d、21 d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 t=-5.45、-7.77、-7.51,均 P < 0.001)。观察组新生肉芽出现时间、腐肉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t=5.69、9.26、8.91,均 P < 0.001)。治疗21 d,观察组血清SOD、MDA、IGF-1分别为(96.52±10.43)U/mL、(4.32±0.78)μmol/L、(43.52±8.29)μg/L,对照组分别为(83.76±6.81)U/mL、(5.48±0.92)μmol/L、(36.78±9.18)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61、5.27、2.98,均 P < 0.05)。 结论:浮针围刺法治疗难愈性压疮的疗效良好,可加快患者创面愈合,提高SOD和IGF-1水平,降低MDA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胃行水下内镜黏膜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息肉1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创新性将水下内镜黏膜切除术应用于胆囊息肉切除的胃镜下保胆手术中,该手术方式可以避免术中气泡的干扰,让视野清晰,避免漏诊,可以让胆囊黏膜层漂浮在固有肌层上方,更安全切除病灶,且因水的热传导功能,避免周围组织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避免因为黏膜下注射导致的针道转移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浮针联合肌内效贴在治疗腕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浮针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在武警部队官兵腕部训练伤防治领域的临床效果,为部队军事训练伤的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回顾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72例武警部队官兵腕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浮针组和常规组.其中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联合肌内效贴处理,共36例;常规组采用腕关节外固定制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及去除外固定后康复训练,共3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疼痛评分、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结果 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浮针组、常规组治疗前NRS疼痛评分、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RS评分、Cooney评分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RS评分、Cooney评分浮针组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浮针联合肌内效贴对武警部队官兵军事训练所致腕部TFCC损伤效果著,值得在基层卫生部门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中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各库建库至2024年3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筛选文献、提取数据、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用Cochrane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其偏倚风险,最后通过Stata 17.0软件对临床有效率、临床治愈率和多伦多评分等结局指标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9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2 21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 108例,对照组1 104例,共涉及15种针刺疗法.浮针、毫火针+电针、埋线、埋线+电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针刺、放血+电针、放血+针刺、温针灸+电针、小针刀+针刺、电针的临床有效率均高于针刺,埋线+电针、火针+电针、放血+电针、温针灸+电针的临床有效率均高于电针,火针+电针、放血+电针的临床有效率均高于放血+针刺,埋线+电针的临床有效率高于火针+针刺(P<0.05).浮针、毫火针+电针、埋线、埋线+电针、火针+针刺、火针+电针、穴位注射+针刺、放血+电针、放血+针刺、温针灸+电针、电针的临床治愈率均高于针刺,放血+电针、温针灸+电针的临床治愈率均高于电针,放血+电针的临床治愈率高于放血+针刺(P<0.05).不同干预措施患者的多伦多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临床有效率排名前3位的干预措施为温针灸+电针、毫火针+电针、埋线+电针;提高临床治愈率排名前3位的干预措施为温针灸+电针、放血+电针、火针+电针;改善多伦多评分排名前3位的干预措施为浮针、埋线、小针刀+针刺.临床有效率和治愈率的散点全部位于倒漏斗图内且左右分布大致对称,提示发表偏倚风险的可能性较小.结论 温针灸联合电针提高临床有效率和治愈率的效果显著,浮针在改善多伦多评分方面优势明显,但仍需开展高质量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多功能套针浮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评价多功能套针浮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多功能套针浮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均治疗7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活动(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及生存质量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于治疗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P<0.05).JOA评分、VAS评分、SF-36评分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变化(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功能套针浮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浮针文献计量研究与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浮针领域的热点前沿,明确该领域发展趋势.方法:采用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发检测等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及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1996-2021年浮针论文的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结果: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得到以符仲华为核心的合作团队图谱;按发文量排序第一的机构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发文量为17篇;从发文趋势看出自2002年起浮针研究发展较快,发文量已基本符合y=3E-120e0.1385x,R2=0.9243的指数模型快速增长;关键词主要聚类包括:浮针、患肌、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颈型颈椎病,共现分析得到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为浮针、浮针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肩周炎、针刺疗法、再灌注活动、临床疗效、临床观察、疼痛;突现分析得出近4年浮针领域的热词为再灌注活动、临床疗效、患肌、Meta分析.结论:浮针的临床疗效及再灌注活动是目前研究热点,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加以阐述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盆底超声评估浮针疗法联合揿针穴位埋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分析浮针疗法联合揿针穴位埋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其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11月宁波市中医院治疗的11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5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实验组应用浮针疗法联合揿针穴位埋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超声参数,包括: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逼尿肌厚度(DWT)、膀胱尿道后角(RVA)及尿道倾斜角(UTA),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BND)、RVA、尿道旋转角(URA),统计尿道内口漏斗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及DWT、R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UT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最大Valsalva动作时,其BND均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RVA和UR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尿道内口漏斗发生率为87.27%(48/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0%(5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2,P=0.019).结论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浮针疗法联合揿针穴位埋针治疗疗效更佳,更有利于降低尿道内口漏斗发生率,且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其康复效果的评估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