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PN)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1例原发性GPN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Friedman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术前与术后疼痛程度等级的变化。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的潜在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61例患者中,术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52例(85.2%),明显缓解4例(6.6%),部分缓解3例(4.9%),未获缓解2例(3.3%)。术后2年,疼痛完全缓解41例(67.2%),明显缓解7例(11.5%),部分缓解9例(14.7%),未获缓解4例(6.6%)。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时患者的BNI疼痛强度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程度的神经血管压迫( OR=9.29, 95% CI: 1.87~46.15, P=0.006)和责任血管为静脉( OR=10.53, 95% CI: 1.91~58.22, P=0.007)是原发性GPN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χ2=0.56, P=0.453)。4例(6.6%)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并发症,其中咽部异物感2例(3.3%),声音嘶哑1例(1.6%),患侧轻度听力下降1例(1.6%)。 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能有效、安全地缓解原发性GPN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有一定的复发概率。伴有较低程度的神经血管压迫和责任血管为静脉的原发性GPN患者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其疼痛不易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叉神经痛术中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约为180/10万,其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手术、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损毁术、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等,术中患者常无预兆的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手术方式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机制可能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其特点、机制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进而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常肌反应刺激阈值定量分析在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定量监测异常肌反应(AMR)阈值在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行MVD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根据术中定量监测的AMR阈值变化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并记录手术结束时的AMR阈值;对照组术中采用恒定刺激强度(30 mA)定性监测AMR,记录手术结束时AMR是否消失.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别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的术后AMR消失情况及AMR阈值的差异.ROC曲线分析观察组手术结束时AMR阈值在MVD术后疗效评估中的性能.结果 观察组术后临床疗效相对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同疗效患者间AMR消失与AMR未消失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MR消失与否评估MVD术后疗效的敏感度为80.95%,特异度为62.50%.观察组不同疗效患者间AMR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手术结束时AMR阈值评估MVD术后疗效的AUC为0.947,敏感度为87.23%,特异度为100.00%,最佳截断值为40 mA.结论 术中定量监测AMR可有效提高面肌痉挛患者MVD的术后疗效,对术后疗效有一定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骨修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通过脂多糖(LPS)联合甲基泼尼松龙(MPS)诱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将数字随机法分为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在C臂引导下下通过髓芯减压术将hUCMSCs注射至兔股骨头内。通过Micro-CT、微血管造影及组织学评估兔股骨头骨坏死、微血管数。对正态分布数据采用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采用Tukey检验。 结果:hUCMSCs组BV/TV、Tb.N和Tb.T明显高于模型组( F=221.4、251.0、586.5, P<0.01);Tb.Sp明显减少( F=137.7,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微血管体积分别为(1.12±0.07)、(1.46±0.04)、(2.18±0.09) mm 3;微血管数分别为(16.00±1.64)、(20.00±1.10)、(35.20±3.11)个。hUCMSCs组中微血管体积及微血管数较模型组中显著增加( F=300.6、104.7,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空骨陷窝发生率分别为(60.42±4.65)%、(49.75±3.73)%、(30.13±4.61)%,hUCMSCs组中空骨陷窝发生率较模型组中显著减少( F=95.3,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微血管数分别为(2.00±0.82)、(2.63±0.92)、(4.50±0.72)个,hUCMSCs组中微血管数较模型组中显著增多( F=16.3, P<0.01)。 结论:hUCMSCs通过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血管生成,减少骨坏死的发生并促进骨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0 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意义与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3.0 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指导三叉神经痛(TN)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就诊行MVD治疗的60例T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在术前行3D-TOF-MRA检查,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和走向,判定术前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并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神经压迫(NVC)。结果:60例TN患者中,术后52例(86.67%)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8例(13.33%)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D-TOF-MRA检查与MVD在责任血管的判定结果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VD诊断TN的阳性率为98.33%(59/60),3D-TOF-MRA检查诊断TN的阳性率为91.67%(55/6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并经 Kappa检验具有高度一致性( Kappa值=0.86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表明3D-TOF-MRA诊断TN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95% CI 0.526~0.934);3D-TOF-MRA检查诊断NVC发生率为63.33%(38/60),MVD手术所见NVC发生率为61.67%(37/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D-TOF-MRA检查可较为准确地获知TN患者责任血管位置、走向、形态及压迫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对TN的临床诊断及MVD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较传统肉毒素注射疗效更持久,较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更安全、更便捷经济。为实现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的同质化发展,本文从面肌痉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病机制与射频治疗原理、射频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及具体操作方法、疗效判断与射频结束标准、并发症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制定了本技术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伽马刀与显微外科手术对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明确伽马刀与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TN)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复发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例MVD术后复发TN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接受伽马刀治疗患者40例,接受二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5例。采用美国Barrow神经研究所(BNI)提出的疼痛分级评价患者术后疗效及随访3年后疗效,Ⅰ~Ⅲ级定义为疼痛缓解。结果:伽玛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10周内面部疼痛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二次显微手术治疗组患者麻醉清醒后面部疼痛随即消失,或于随后1周内完全缓解。至术后第3年,随访结果显示,25例伽马刀治疗组患者中疼痛缓解17例(68.0%);17例二次显微手术治疗组患者中疼痛缓解16例(94.1%);2组患者疼痛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00, P=0.043)。伽马刀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均为面部麻木,发生率为24.0%;二次显微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出现1例偏瘫,余均为面部麻木,并发症发生率为29.4%;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0, P=0.921)。 结论:对于MVD术后复发TN患者,二次显微外科手术及伽马刀治疗均安全有效,其中显微外科手术疗效优于伽马刀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根出脑干区被血管压迫导致神经异常兴奋的一种脑神经疾病,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通过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从而恢复面神经的功能,是目前首选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发展明显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的疗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汇总既往研究,对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型护理干预在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型护理干预对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1∶1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改良型护理干预,对比两种不同干预模式下患者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三叉神经痛生活质量量表(TNQOL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第1天CPSS评分、TNQOL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3个月后CPSS评分、TNQOLS评分高于住院第1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20.00%( P<0.05)。 结论:改良型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情况,同时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显微血管减压(MVD)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采用MVD术治疗的178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Brisman的疗效判断标准评估患者的手术疗效。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不同神经血管特征患者手术疗效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手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均随访2年左右,末次随访时疗效良好164例(92.13%),包括治愈130例、显效28例、好转6例;疗效不良14例(7.87%),包括无效10例、复发4例。不同性别、年龄、疼痛侧别、病程、疼痛范围患者手术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三叉神经和血管接触程度、垫隔后三叉神经和血管的距离、垫隔后三叉神经弯曲程度患者手术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叉神经和血管接触程度( OR=0.233,95% CI:0.080~0.675, P=0.007)、垫隔后三叉神经和血管的距离( OR=6.991,95% CI:3.261~14.984, P<0.001)、垫隔后三叉神经弯曲程度( OR=0.351,95% CI:0.158~0.776, P=0.010)是患者手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三叉神经和血管接触程度较轻、术中垫隔后三叉神经和血管的距离大于1倍三叉神经中段宽度(WTN)、垫隔后三叉神经弯曲成弧形的弦高小于1/2 WTN的患者MVD手术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