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目络理论探讨调血通络法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最常见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性眼病.其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水肿、渗出、玻璃体积血,甚至视网膜脱离等,归属于中医眼科"消渴目病""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范畴.其眼底病变进行性加重,病因病机虚实夹杂,错综复杂.张铭连教授基于目络理论和多年的临床研究,认为其主要病理机制为"目络郁(瘀)阻",调血通络法为其主要治法.本文将阐释基于目络理论制定的调血通络法在治疗DR的认识和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古籍中治疗云雾移睛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古籍中治疗云雾移睛的用药规律.方法 查阅《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中有关云雾移睛的病名症状记载,搜集整理中医古籍中有关治疗云雾移睛的方剂,将方剂相关信息录入Excel软件,利用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1、SPSS 25.0软件对16部中医古籍中治疗云雾移睛的方剂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高频药物功效、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共纳入方剂68首,涉及153味中药,累计频次为709次,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共计27味.(2)性味归经:四气总频次153次,寒性及温性药物用药频次最高(皆为37次,24.18%);药味总频次247次,甘味药物用药频次最高(70次,28.34%);药物归经总频次374次,归肝经的药物用药频次最高(78次,20.86%).(3)高频药物分析: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菊花(24次,3.39%)、防风(20次,2.82%)、羌活(19次,2.68%)、车前子(17次,2.40%)、茯苓(17次,2.40%).(4)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排名前5位的强关联对药为茯苓-泽泻、肉苁蓉-菟丝子、茯苓-山药、蒺藜-木贼、菊花-木贼;置信度排名前5位的强关联角药分别为防风-细辛-决明子、防风-车前子-决明子、细辛-玄参-决明子、玄参-细辛-决明子.(5)聚类分析:共得到7组核心药物,分别为补肝肾药、补气血药、引经-平肝熄风药、引经-清热药、引经-利水渗湿药、清热-平肝熄风-补气药、清热药.(6)复杂网络分析:核心的药物为防风、菊花、茯苓、甘草、川芎、蒺藜,其使用频率高且与其他药物关联性强.结论 中医古籍中治疗云雾移睛的核心药物以肉苁蓉、菟丝子等补益药为主,以肝肾亏损为主要病机,治法以补益肝肾、补气养血兼辛散引经为主,同时结合辨证论治,辅以清热和利水渗湿之法,用药灵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云雾移睛名词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云雾移睛",一词首见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历代医家对此病称呼和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基本围绕有黑花或旌旗状物飘舞于眼前,状如"云雾"移于目展开讨论.王肯堂挖掘先贤认识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其症状、病因病机及治则,提出"云雾移睛"病名,使之与内障眼病中的"眼见黑花"相区别,得到后世众多医家推崇,并在此基础上使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后,"云雾移睛"作为中医学的规范名称成为共识.本文通过对"云雾移睛"这一名词术语的理论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考证,理清脉络,溯其源流,为中医眼科诊疗体系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病机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基于糖尿病患者病理基础之上的一种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祖国医学并无该病对应病名,现大多认为该病属于中医“暴盲”“视瞻昏渺”“血灌瞳神”“云雾移睛”等疾病范畴.西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因糖尿病病程进展,长期高血糖或糖尿病并高血脂、高血压等异常指标对眼视网膜微血管长期的、慢性损害所引起的并发症,故该病中医病机也应在消渴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认识.该病在中医临床阶段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病程演变的特征在这3个时期可归纳为气阴两虚过程转变为肝肾亏虚过程继而转变为阴阳两虚3个阶段.然而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进展,多出现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常夹杂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一直贯穿糖尿病整个病程,也是进一步直接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诱因,故该病的病理特点大致也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整体机演化过程、病理产物致病的分析及中医临床研究结果提出的对该病的认识,来探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整体病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DR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可分为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NPDR是DR病程的早期,属于中医学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范畴.诸多医家依据中医理论,从不同角度对NPDR进行研究探索,认为瘀血贯穿NPDR病程的始终,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兼疏肝理气、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等原则,灵活采用中成药或自拟方剂治疗,极大丰富了NPDR的治疗方案,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雾移睛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对"云雾移睛"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此时称之为"目茫茫",并初步认识到"云雾移睛"与肝气不足、心气虚等病理因素有关.宋金元时期,比较重视该病的治疗用药方面,提出拨云散方、羌活散方等10余首治疗方剂.至明清时期,对该病病名的认识已有10余种之多,如"目茫茫""劳眼""目生黑花""妄见"等.并有医家指出云雾移睛病可因其他疾病继发而成,对其认识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正式将该病统一命名为"云雾移睛"者,是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后将其作为中医学的规范名称成为共识.本文旨在对云雾移睛以朝代为时间节点进行概述,以说明该病的发展流变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益肝肾法在中医眼科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医认为目病患者后期大多久病伤阴,更有年老体衰者劳瞻竭视,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对于疾病后期以及慢性复发性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往往较西医更具优势.“五轮学说”“肝窍学说”作为中医眼科基础理论,阐述了眼与肝肾的密切关系,也为眼病从肝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内治法广泛应用于中医内、外障眼病,补益肝肾法作为中医内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眼病,如肝劳、上胞下垂、圆翳内障、云雾移睛、青盲、视衣脱离术后、视瞻昏渺、青风内障、高风内障等.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简述近年来补益肝肾法在中医眼科的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魏伟教授辨证论治云雾移晴经验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玻璃体混浊是临床常见病症,生理性的玻璃体混浊目前尚无可靠、确切的治疗方法,魏伟教授将现代医学中玻璃体混浊的常见病因,与经典理论基础中的辨证思想充分结合,把云雾移睛的证型分为肝胆湿热证、痰湿蕴脾证、肝肾亏虚证,而三证中又均辅以化瘀滞,调和气血之效,着力于改善患者周身症状,提高患者视觉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翁文庆治疗单纯玻璃体积血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玻璃体积血可见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等多种疾病,与中医眼科"云雾移睛""血灌瞳神""神膏积血"等类似.翁文庆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其对单纯玻璃体积血的中医诊疗亦有一定见解.现总结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逐瘀固本方对肾虚血瘀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价逐瘀固本方治疗肾虚血瘀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按1:1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80只眼睛).2组均依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原则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逐瘀固本方口服,每日1剂,每日2次.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网膜电图隐含期、电反应振幅、不同刺激之间的瞳孔面积比、DR评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C)、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与本组治疗前对比,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对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5).与本组治疗前对比,治疗后2组视网膜电图隐含期、DR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不同刺激之间的瞳孔面积比、电反应振幅均明显增高(P<0.05);2组治疗后对比,观察组视网膜电图隐含期、DR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不同刺激之间的瞳孔面积比、电反应振幅明显增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对比,观察组血清TAC明显升高、IL-6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对比,观察组TAC明显升高、IL-6明显下降(P<0.05).结论:逐瘀固本方对肾虚血瘀型NPDR有较好疗效,能改善患者症状,减轻血清氧化应激水平,提高患眼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