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脾消渴方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价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健脾消渴方组及盐酸二甲双胍组,每组10只,STZ+高脂饮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相应药物,持续4周.实验结束后取材,考察大鼠空腹血糖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O)、D-乳酸含量;考察血清血脂四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胰腺及回肠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回肠L细胞的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回肠L细胞的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黏蛋白2(Muc2)蛋白相对表达.结果 健脾消渴方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下调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上调IL-10含量,抑制DAO、D-乳酸含量;同时,显著性下调TG、TC、LDL-C含量,但在提高HDL-C含量方面上仅具有趋势性;此外,健脾消渴方可改善大鼠胰腺及回肠损伤,提高GLP-1阳性表达,并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结肠occludin、ZO-1、Muc2蛋白相对表达.结论 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清炎症、调节血脂,减轻肠道功能损伤,改善肠道屏障通透性与保护肠道屏障生理结构等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降糖消渴颗粒治疗糖尿病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降糖消渴颗粒治疗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ETCM数据库筛选降糖消渴颗粒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糖尿病靶点,绘制韦恩图取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基因转换和网络相互作用分析;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PPI网络;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降糖消渴颗粒128个活性成分,对应靶点607个。糖尿病相关靶点1 240个,核心靶点53个。分子对接提示,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有良好的结合能力。GO功能分析得出46个功能条目,KEGG分析得出15条通路。结论:降糖消渴颗粒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影响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AD、AMPK信号通路、Apelin信号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调节葡萄糖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与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中医干预糖尿病衰弱、提高自我管理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对2021年1—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lburg衰弱量表(TFI)、糖尿病日常生活自我照顾活动量表(SDSCA)、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MSES)及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分表对患者入院1 ~ 2 d、出院时、出院3个月进行评分,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SNK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患者入院1 ~ 2 d、出院时、出院3个月,TFI评分分别为(4.90 ± 2.44)、(3.89 ± 1.99)、(3.43 ± 2.22)分,SDSCA评分分别为(41.31 ± 14.30)、(57.90 ± 12.73)、(52.33 ± 12.71)分,C-DMSES评分分别为(128.99 ± 32.18)、(154.69 ± 25.43)、(141.27 ± 27.86)分,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分分别为(13.40 ± 6.02)、(6.98 ± 5.04)、(5.01 ± 3.96)分,不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11.14~72.50,均 P<0.05);患者入院1 ~ 2 d、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分别为(9.28 ± 3.51)、(7.16 ± 1.66)、(7.24 ± 1.76)mmol/L及(14.93 ± 4.22)、(10.28 ± 4.83)、(10.30 ± 2.25)mmol/L,不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21.02、37.55,均 P<0.05)。 结论:实施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能改善2型糖尿病衰弱程度、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具有较好的中医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2000年1月-2020年4月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19、SPSS 25、SPSS Modeler 18对药物进行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75篇,包括201个处方、186种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前5味中药分别为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红花;性味归经以性温为主,味甘为首,肝、心经为多;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补气药、补血药次之;关联规则分析提示黄芪、当归、川芎为最常见的药物组合。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辨证兼施祛风散寒、温阳通络、化痰除湿、养阴清热之法。黄芪、当归、川芎为核心用药,可联用牛膝、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提升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科技文本挖掘的中医药干预水肿知识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内中医药干预水肿相关疾病的研究历程、热点及趋势,为中医水肿病证诊疗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5年1月1日-2022年5月25日中医药治疗水肿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VOSviewer绘制知识图谱,分析机构、作者、关键词、热点机制的共现及聚类特征。结果:纳入文献3 198篇。年发文量总体呈螺旋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的核心作者是孙伟(13篇);合作强度最高的是杨洪涛团队;关键词形成7个聚类,热点机制有代谢紊乱、免疫平衡、抗炎、钙磷代谢等。近7年突现关键词有“膜性肾病”“慢性心衰”“消渴”“糖尿病”“淋巴水肿”等。结论:中医药干预水肿领域关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近2年有所下降,研究类别集中在名医经验、临床试验、机制研究上,肾病相关水肿是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DN、慢性心力衰竭、代谢组学、免疫治疗等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关注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消渴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消渴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T2DM阴虚热盛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2021年1-7月本院T2DM阴虚热盛证型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消渴方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2 hPG,ELISA法检测血清HbA1c、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及SOD活性,比色法检测LDL-C、HDL-C、TC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38/41)、对照组为76.92%(30/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89, P =0.048)。观察组治疗后倦怠乏力、口渴喜饮、多食易饥、舌红少津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46、16.89、13.37、8.58、8.38, 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FPG[(7.31±0.90)mmol/L比(8.72±1.50)mmol/L, t=5.13]、2 hPG[(9.64±2.05)mmol/L比(12.85±1.20)mmol/L, t=8.49]、HbA1c[(7.64±0.58)%比(8.11±1.35)%, t=2.0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MDA[(3.96±1.00)mmol/L比(5.04±0.73)mmol/L, t=5.49]、8-OHdG[(203.41±30.70)ng/L比(234.50±59.00)ng/L, t=2.98]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SOD[(48.64±5.05)mU/L比(41.75±3.58)mU/L, t=7.01]活性高于对照组( P<0.01);LDL-C[(2.01±0.11)mmol/L比(2.56±0.25)mmol/L, t=12.84]、TC[(4.75±0.20)mmol/L比(5.12±0.07)mmol/L, t=10.93]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HDL-C[(1.62±0.18)mmol/L比(1.24±0.42)mmol/L, t=5.31]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消渴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T2DM阴虚热盛证患者临床症状及胰岛功能,缓解氧化应激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二阳结谓之消"探讨糖尿病性便秘病机及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二阳结谓之消"语出《素问·阴阳别论篇》,是认识糖尿病性便秘的早期记载,但目前学界多据此仅从二阳(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结滞化热来解释消渴期发生便秘的病机,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考究发现"二阳"并不单指手足阳明经脉或胃肠二腑,而是包括胃、大肠二腑及手足阳明经脉;"结"也并不完全指结热这一病邪,而是指病邪胶结难解、疾病难以治愈的程度,并且"二阳"之热易伤血脉,造成络脉瘀滞.基于对"二阳结谓之消"的重新理解,笔者认为糖尿病性便秘在糖尿病期以"热伤气阴"为主要病机,糖尿病并发症期以热伤血络、血脉瘀滞为主要病机.治疗方面,糖尿病期以清热益气养阴为本,糖尿病并发症期以活血化瘀为核心,此外还需重视体质从化,全面把握糖尿病性便秘的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脾主生肌理论探讨生肌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尚无治疗此病的特效药.DFU在中医属"消渴"范畴,"生肌"是贯穿中医治疗DFU各个阶段的基本治则.对于"消渴"的治疗,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消渴"之名,言"此肥美之所发也",指出消渴的病位在脾,治疗消渴的关键是调节脾胃,若脾胃不和,机体代谢功能失常而引发消渴;"溃疡"属"疮疡"的范畴,《内经》中言:"脾主身之肌肉",认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提出"脾主生肌"理论,认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则体内精微物质不能输布四肢,四肢筋骨肌肉无精微物质的充养则疮疡难以愈合,均强调了脾胃在治疗"消渴"和"疮疡"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的研究文献显示,现代医学对中药治疗DFU的机制研究多集中于促进创面愈合的角度,较为忽视中药调节血糖的功效,故该文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基于脾主生肌理论,从"消渴"和"生肌"两个角度综述生肌类中药治疗DFU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利用和开发治疗DFU的新药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ICD-11传统医学章节的消渴病伤残权重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的审议通过,首次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章节纳入其中.伤残权重是量化非致死性疾病和伤害对健康损失的权重系数,是衡量疾病负担的重要参数.目的 基于ICD-11 传统医学章节,调查消渴病伤残权重,为中医疾病负担测算提供参考,为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奠定基础.方法 于2020-06-01-2021-06-01,运用视觉模拟法(VAS)在临床中医师、健康人群中进行消渴病各下位类伤残权重调查.运用带有VAS标尺的欧洲生命质量量表(EQ-5D-3L)在患者中进行伤残权重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专家意向论证.结果 对中医师调查的VAS权重显示,上消0.300(0.185,0.380),中消 0.430(0.368,0.568),下消 0.585(0.510,0.738),消渴厥 0.725(0.660,0.908).对患者调查的消渴病伤残权重显示,患者VAS转换权重为上消0.310(0.225,0.373),中消0.395(0.335,0.453),下消0.445(0.360,0.513),消渴厥0.590(0.550,0.698);调查员赋值权重为上消0.152(0,0.311),中消0.240(0,0.275),下消0.380(0.186,0.622),消渴厥0.484(0.311,0.814).对健康人调查的VAS权重显示上消0.210(0.150,0.390),中消0.345(0.260,0.510),下消 0.425(0.313,0.748),消渴厥 0.640(0.380,0.898).各调查方式得到的上消、中消、下消、消渴厥伤残权重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3.883、76.561、34.575、74.014,P<0.001).上消、中消、下消、消渴厥的对中医师调查的VAS权重、患者VAS转换权重、调查员赋值权重、对健康人群调查的VAS权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43、35.692、19.924、16.327,P<0.05).通过专家意向论证,认同了消渴病在标准化框架下按照上消、中消、下消、消渴厥的分类进行伤残权重测算的方法;定性认同了上消、中消、下消、消渴厥伤残权重逐渐加重;基本认同了对中医师调查的伤残权重.结论 初步探索了基于ICD-11 传统医学章节以及中医国家标准,运用VAS法以及欧洲生命质量量表进行消渴病伤残权重调查的方法,为中医疾病负担测算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通过了专家意向论证.广州市消渴病伤残权重较重,应重视因伤残导致的消渴病健康寿命年的损失,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浅析"目得血而能视"理论在糖尿病黄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糖尿病黄斑缺血(DMI)是消渴病阴虚日久、损伤目络、伤及目窍引发的目系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消渴目病""消渴内障"范畴.DMI是常见的由消渴病所致目系疾病中的眼底血络变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金代医家刘完素提出"目得血而能视"理论,认为血液上荣于目,视物则明.故本文基于"目得血而能视"理论,以血为切入点,追溯"目""血""视"三者间的理论渊源,认为血液充盈,目窍得养,方能神光发越;同时结合DMI作为消渴病并发症的独特性,探讨其发病机制,学习古今眼科医家对消渴目病的诊疗思路,并提出滋阴与祛瘀并重的诊疗方案,力求达到血运通畅,目窍精微充盈,从而目病不生,目得血明的目的,为临床防治DMI,改善患者视力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