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荽法象药理、名称源流及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胡荽的药象特点突出,在"象-性"与"象-效"方面的关联性较大,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药象特点,形成了其特殊的药理作用.胡荽播种于夏月"热浮长"之时,得以"秉阳热而速生",又于早春"风升生"时节采收,得春月温煦升发之气,共成其辛温香窜之性效,是其用于治疗风寒束表致无汗、小便不利的法象药理.现代临床依托药理学手段对胡荽进行了全新赋能,通过对胡荽挥发油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发现了其抗氧化、抗铝沉积、抗焦虑、抗肿瘤、利尿、抗菌抗炎、促进毛发生长以及促进排卵等全新功效,这些新功效的发现,正是基于中医象思维,对胡荽进行"象性合参"的意义所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典名方当归饮子古今文献考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归饮子作为经典名方之一,最初记载于《严氏济生方》,主要用于治疗病机为血虚风燥的各种皮肤疾病。本研究通过查阅历代古籍及现代相关文献,从处方源流、药味组成及加减变化、药味剂量及煎服法、方义及功效辨析、药材基原及炮制、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当归饮子进行了文献整理分析和总结。经考证共发掘古代文献80余种,现代文献170篇,认为本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10味药组成,配伍相对恒定,以水煎内服为主,对以血虚风燥为基本病机的皮肤病症有较广泛的应用,古今变化不大,争议较小,为当归饮子的复方制剂研发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清代医家李守先生平与著作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李守先,字善述,清代医家。其所著《针灸易学》版本众多,吉林省图书馆所藏嘉庆三年著者自刻本最为精良。《针灸易学》多数内容虽取自《针灸大成》,但经李氏精简及编排,达到了简明易学的目的,流传较广,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文献价值。对李氏生平、家族及其著作进行考证,厘清了《针灸易学》的内容、体例及版本源流,纠正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关于本书的版本记录之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文献溯源及其价值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外台秘要方》中的服药食忌理论有别于一般的饮食禁忌,其药物与忌食食物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文献来源、理论源流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直接文献来源主要为《新修本草》,少部分取自《许仁则方》等唐代以前其他医书;《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理论来源或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伤寒论》;王焘具备一定的药物学知识,能够对固有的服药食忌理论去粗取精、拓展出新;《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内容在考证古方、研究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方法与底本选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献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知识史视野下黄芪性-效-用-忌的古今源流考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黄芪是现代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补虚药,古今认识存在差异变化,为进一步去伪存真,甄别优劣,发掘其本来的长处,兹从药性、功效、应用和用药宜忌再做考辨.方法 借助文献挖掘技术对历代本草及现代相关文献进行溯源,系统整理黄芪药性、功效、主治和用药宜忌的文献记载情况.结果 黄芪味"甘或微甘",多为"微温或温"性,主入脾肺三焦及肾经.文献中有 47 条功效、83 条主治,主要可归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 3 个方面,用于治疗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及痈疽久败疮,且均属衰弱性病证.但黄芪还有"补诸虚、益元气、退虚热、治风病、逐五脏间恶血、止血、止痛、补血、调经"等特殊功效,被广泛用于"小儿百病、虚喘、肾虚耳聋、癥瘕、肌热、消渴、骨蒸、中风发热、肠风、大风癞疾、妇人子脏风邪气、流产崩滞"等诸多病证,亟待进一步研究验证.黄芪的用药宜忌主要包括配伍宜忌 5 条和证候禁忌 17 条,值得甄别借鉴.结论 古代本草所载黄芪临床效用非常广泛,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以益于大健康背景下的中医药全周期干预,故从传统本草学和现代中药学结合的视角,对其性-效-用-忌进行挖掘、考订、整理和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川派中药炮制技艺的历史源流与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4/7/6
川派中药炮制技术作为全国四大炮制流派之一,历来在中药炮制界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通过对其发展源流进行考证,并总结其发展规律,完善对川派中药炮制的认识与研究,找出川派中药炮制的独到之处,推动川派中药炮制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清金化痰汤方源考证及其类方衍化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对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的源流、治疗思路和制法进行了考证,对清金化痰汤的类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对清金化痰汤及其类方衍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为清金化痰汤的临床应用和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依据.火嗽理论在秦汉时期开始产生,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元代朱丹溪结合六郁学说和百病兼痰的思想,完善了火嗽的理法方药,提出了清金化痰法,至此火嗽理论基本成型.至明代,叶文龄融合朱丹溪清金化痰法,针对木火刑金所致火嗽创制了清金化痰汤,全方共奏清金解郁、化痰止咳之效.清金化痰汤后被其他医书所摘录,衍生出同名异方和同方异名的汤方.清金化痰汤的类方则随着痰与火的理论发展,在功用方面向化痰和补虚两个方面衍化,在适应证方面则向肺经病证扩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堕胎小产的源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系统梳理历代重要医籍,对堕胎、小产的源流进行考证.自秦汉至明清对妊娠胎儿流产的认识逐渐清晰.将其病因病机整理概括为禀赋不足、气血亏虚、房事不节、情志不调、起居不慎、瘀血占位、饮食失宜等7类.将治法概括为补中益气法、凉血补虚法、补血益气法、理气散瘀法、补肾安胎法等5种,以期方便查阅及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药八角茴香的文献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通过系统查阅古今文献资料,对八角茴香的名称、基原植物、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性味和功效进行详细考证,厘清了中药八角茴香的源流.八角茴香别名繁多,在明清与宁夏大茴香(茴芹)有过名称与性味功效混淆的情况;其基原植物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须与莽草I.lanceolatum A.C.Smith等有毒性植物进行鉴别,以防误用;主产于北纬 25°以南的广西、福建、广东、台湾、贵州、云南等省区,以广西为道地产区;采收时间为春秋两季;炮制方法主要有干燥后研细、酒炒与盐水炒;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等功效,可治疗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疾病.建议加强八角茴香品质监控,防止伪品混入市场.期望通过文献研究,为八角茴香临床研究与应用、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2/3
异功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收录于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对异功散的方剂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煎服法和主治功效等进行考证分析.结果可得,异功散由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5味药组成,其中茯苓需去皮,白术采用土炒法,甘草采用蜜炙法,人参和陈皮用生品;根据古今剂量折算,异功散煎服时须将各药材研为细末,各称取1.6 g,加水300 mL、生姜5片、枣2个,共同煎煮至210 mL,饭前温服.异功散在古籍中记载的主治病证为呕吐泄泻、脾胃虚冷、胸脘痞闷、不思饮食等,在现代广泛应用于免疫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涉及小儿厌食症、哮喘、贫血、肿瘤等多种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