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护士与护理管理者对护士流动多点执业态度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并比较临床护士与护理管理者对护士流动多点执业的态度,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的护士流动执业及多点执业的推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15所三级医院的临床护士及护理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9 389份,包括护理管理者525份,临床护士8 864份。比较两类人群的流动执业态度发现,对流动执业了解较多的护理管理者流动执业意愿,包括50.86%(267/525)听过并查询过、49.14%(258/525)愿意流动,高于对流动执业关注度低的临床护士,包括32.41%(2 873/8 864)听过并查询过、38.87%(3 445/8 864)愿意流动。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护理管理者中,编外、本科及以上护理管理者更愿意流动执业;在临床护士中,年轻、未婚、编外、本科及以上的护士更愿意流动执业。在流动方式的选择上,护理管理者倾向医院间流动(46.54%,215/525),临床护士倾向社区间流动(42.45%,3 142/8 864)。护理管理者对流动护士的职称及工龄要求比临床护士更高,39.43%(207/525)认为职称应达主管护师,81.71%(429/525)认为护龄应在5年及以上。结论:临床护士与护理管理者在流动执业意向、影响因素、保障方式、流动护士需求方的认知和选择、流动执业门槛的接受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试行"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流动多点执业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对不孕症患者负性情绪及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对不孕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在不孕症患者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1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1 5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改善不孕症患者的焦虑( SMD=-1.09,95% CI-1.76~-0.43, P<0.01)、抑郁( SMD=-0.98,95% CI-1.42~-0.54, P<0.01)、生化妊娠率( OR=1.67,95% CI 1.14~2.44, P<0.01)、临床妊娠率( OR=1.83,95% CI 1.22~2.73, P<0.01),但对生育压力无显著作用( MD=-3.81,95% CI-15.10~7.47, P>0.05)。 结论:"互联网+"护理干预模式能改善不孕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妊娠结局,但在生育压力改善方面尚缺乏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实用型网络教学在临床输血学教学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探讨在临床输血学的教学培训中,网络教学发挥的平台作用和其实用性。本研究通过构建互联网+APP教学培训管理平台,针对实习生、进修人员及输血科在岗人员等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教学培训课程及考核方案,达到省时高效的培训效果。结果显示,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均达标,90分以上占66%,80~90分占34%;进修人员及在岗人员考核成绩均在90分以上,明显提升了自身业务水平。该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稳定,以受教者为中心,不拘泥于传统的时空限制,高效省时,易于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护患安全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护患安全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9年12月成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小组,研发信息平台,制订包括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方案并实施。该模式平稳运行后,统计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已开展的护理服务项目和服务次数以及提供服务的21例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共为21例患者提供了55次上门护理服务,完成了16个项目共151次操作,未发生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患者对上门服务全部五星评价,满意度的各项评分均为5分,总体服务评价为99.88分。结论:基于护患安全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开展,满足了出院患者的照护需求和上门服务的安全需求,切实保障护士上门服务安全,为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及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安全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全科医生团队线上咨询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为缓解三级医院门诊特别是发热门诊的压力、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生团队开展了互联网线上全科首诊咨询工作。现对该模式的工作流程及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互联网+全科"线上首诊咨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病防治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病防治纳入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倡导提供以人为本的整合性慢性病防治服务,并推进国家数字健康战略。我国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国家战略,出台多项国家专项政策,家庭医生签约、“医防融合”等服务模式和策略,促进以“健康”为中心的慢性病综合管理。“医防融合”不仅仅体现在机构设置、管理流程、团队服务上,更体现在服务理念和能力上。每个临床医生都要有预防为主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实施。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过程中,要全面支持符合患者需求的整合性健康管理流程以及医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互联网+智慧急救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应用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智慧急救"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开颅手术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100例,依据就诊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2019年1月至6月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启动救治;2019年7月至12月的患者为研究组,实施"互联网+智慧急救"模式,在患者入院前进行院内协同救治并做好急救准备。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前救治时间差异,并随访1年,对患者住院天数、急诊室到手术室开始时间、住院总体费用、预后评分(GOS评分)、满意度、病死率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急诊室到手术室开始时间、住院总体费用、病死率相比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研究组预后评分(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互联网+智慧急救延伸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的应用,加强急救信息交流,缩短患者各环节救治时间,减少开颅术前时延。从而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合理、高效的运转模式,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方的急诊服务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浅谈基层卫生院的发展方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作者从乡镇卫生院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社会发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提出通过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建设,合理配置硬件设施,促进健康教育,健全医院管理制度,以及积极推进"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整体健康水平,缓解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网约护士"上门护理服务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网约护士"上门护理服务培训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内容体系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立意抽样法,以最大差异化为原则,于2020年3—5月选择宁波市"网约护士"12名,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Braun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共得到4个主题:执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包括风险防范培训,不良事件处置流程培训,应急预案及并发症处理培训;人文关怀教育培训的需求包括上门服务语言、行为规范培训,护患沟通培训,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培训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结论:"网约护士"对执业安全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的需求较大,建议多方联动,尽快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应急法律法规,提供多样化培训模式,储备高质量"互联网+护理服务"人才,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持续规范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互联网+精准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精准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性心脏病(CTO)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宁波市第一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CTO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精准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知晓率、服药依从性和满意度及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效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总知晓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71.11%(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68, P < 0.05)。观察组患者Morisky药物依从性量表(MMAS-8)评分[(7.23±0.45)分]高于对照组[(6.08±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4, P < 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28, P <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概念[(20.54±2.23)分]、自护技能[(31.45±2.28)分]、自护责任感[(24.12±3.25)分]和健康知识[(43.25±3.87)分]均高于对照组[(16.94±2.65)分、(27.97±2.65)分、(19.54±2.10)分和(38.94±2.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97、6.67、7.94、5.92,均 P <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22.01±3.31)分]高于对照组[(17.86±2.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26, P < 0.05)。 结论:互联网+精准健康教育模式在CTO患者中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晓率和满意度,并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效能,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