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医疗联合体的典型模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梳理我国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调研我国医联体建设情况,总结当前医联体的概念范畴。选取典型案例,从资源供应、卫生服务、筹资支付和政策监管方面对城市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4种主要组织形式开展对比分析。针对健康服务缺失、利益相关者权责不明、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普及率不高且缺乏有效激励、互联网诊疗服务机制尚需完善等不足,从框架完善、机制优化等方面提出推进医联体发展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互联网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互联网医院逐步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互联网医院基于对前期存在问题的分析,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从互联网医院的诊疗特点出发,构建了互联网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并自2022年1月开始实施。该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互联网医院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线上线下一体化质控体系和互联网诊疗特色质控体系3个维度,从完善互联网医院质量管理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人员监管等基础保障环节建立管理保障体系,从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3个方面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质控体系,以及根据互联网医院的诊疗特色分别建立患者端、医生端和信息安全方面的质控体系。推行此质量管理体系后,2022年该院的接诊量为2 155 226人次,较2021年增加115%,医生对图文咨询的24 h内回复率由2021年的78.53%提升至2022年的91.10%,复诊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开立检查检验单的比例由2021年的80.51%提升到2022年的82.64%。可为我国互联网医院质量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互联网医院的可及性与诊疗服务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我国互联网医院的可及性和诊疗服务质量。方法: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各发展层次区域抽样选取60个城市的180家互联网医院,于2023年4—5月运用标准化病人问诊法,对互联网医院的可及性(包括开设数量、功能设置、医生在线情况、线上接诊率和问诊费用)与线上诊疗服务质量(包括诊疗质量、接诊速度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我国互联网医院平均开设率为52.9%(560/1 058),医生平均在线率为64.2%(1 099/1 713),平均接诊率为33.6%(112/333),平均问诊费用4.85元,问诊平均得分1.92分(满分9分),诊疗平均得分1.12分(满分4分),接诊速度平均得分1.70分(满分3分),患者满意度为2.73分(满分3分)。结论:我国互联网医院可及性发展不均衡,诊疗质量总体偏低,建议精准定位并优化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功能、建立互联网诊疗医生激励机制、构建并完善互联网医院诊疗监管制度以提高互联网医院的可及性与诊疗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政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政策的共性和差异,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访问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网站,搜索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颁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政策,基于内容分析法提取关键词,采用UCINET 6软件计算其点度中心度,对疫情前阶段(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和疫情阶段(2020年1月至12月)东、中、西部地区的政策进行比较。结果:疫情前阶段,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为各地区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东部地区更注重互联网医院运营和互联网医疗应用时的政策规划,中部地区政策关注互联网技术对医疗服务流程的改造和效率提升,西部地区更偏重应用远程医疗破解"看病难"问题。疫情阶段,"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是各地区聚焦的政策重点,主要围绕医保支付展开,东、中、西部地区政策差异不明显。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颁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侧重点不一,各具特色,建议完善政策体系,规范行业监管,加强信息安全,有序对接医保,积极促进各省份之间的政策经验交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神专科互联网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精神卫生问题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互联网医疗通过打破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增加服务可及性,提升服务效率,为解决精神卫生供需矛盾提供了新路径。在互联网医疗存在诊疗流程不清、缺乏规范指导、缺乏有效监管等诸多不足的情形下,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牵头中国精神医学领域主要学会和协会,制定《精神专科互联网诊疗专家共识》,旨在进一步规范、完善精神专科互联网诊疗工作,推动精神专科互联网医疗健康、稳步发展。本专家共识对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认证医师、服务对象及复诊认定做了清晰界定,同时也对诊疗流程、病历书写规范、电子处方规范、接诊注意事项、收费建议、危机处理等方面分别给予了具体建议,为开展精神专科互联网诊疗提供了长期可参考的行动指南,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指导价值,对于我国精神专科互联网诊疗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法律规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互联网医院将医师、患者、医院和医保等资源高度整合,是助推医疗资源有效共享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服务的类型与范围、相关合同条款以及第三方网络平台责权等尚待明晰,相关法律规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建议应理顺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医方、患方和第三方平台之间的法律关系,在《民法典》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线上诊疗的类型与范围,完善线上诊疗合同权利义务,防控诊疗风险,强化过程监管等,为打造健康有序安全的线上诊疗体制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介绍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将向产品多样化、垂直功能加深、模型多任务化、软硬件一体化、全栈式全流程平台化、诊疗一体化等方向发展,并通过结构化报告落地,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分级诊疗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指出,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在技术、产品、监管、落地、商业等环节依然存在许多瓶颈问题,需要上下游通力合作突破,但常态化、标准化和基础建设化的临床使用还是值得期待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药参与新冠肺炎预防的法律问题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传统中药防疫手段在新冠肺炎的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关法律支撑尚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法律监管盲区和争议,给医疗机构的预防实践工作带来困难。存在问题包括:预防方剂的选择依据模糊,预防中药的捐赠和发放缺乏规范制度,批量配制的预防方剂成品的属性定位存在争议,大规模预防用药一人一方难以实施,预防处方开具科室不明确,互联网诊疗服务建设不足,企业、单位预防用药无法开具处方,现有处方格式部分项目难以准确填写等。对此,提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中药参与疫情预防法治化管理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互联网医院用户服务需求的条件组合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医院不同类型用户需求的条件组合路径,以提高其服务利用率.方法:采用安德森模型研究框架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构建包括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和需求因素在内的因果链条.结果:研究从用户角度出发,针对预诊、问诊和复诊三个服务阶段提出了六种基于用户特征的条件组合路径,全方位考察了经济性、专业性和指导性等因素,分析不同年龄和疾病群组的需求.研究发现,互联网医院在不同服务阶段、不同条件组合路径下的用户需求在考察因素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和建议:互联网医院应根据"低年龄组+预诊""低年龄组+问诊体验"和"高年龄组+复诊"等不同路径所代表的用户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同时,建议建立覆盖全链条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完善监管和政策框架,以提升互联网医院服务利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我国互联网医疗所涉新型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随着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相关法律风险相伴而生.互联网医疗主要包括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健康咨询.相较于传统线下医疗方式,互联网医疗具有跨越时空限制的特殊性,从而带来新型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超资质经营、诊疗信息失真、非本人执业、患者电子信息管理不当、诊疗不及时等法律风险.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平台管理、强化监管措施、完善数据保管、及时反馈信息等风险防范措施,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