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表达NKx2.5基因对间充质干细胞抗凋亡能力及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过表达Nkx2.5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抗细胞凋亡能力及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糖氧剥夺[低氧无血清(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OGD/R)]条件下培养,建立细胞缺血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条件培养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写为BMSC组)、糖氧剥夺条件下培养的BMSC组(以下简写为BMSC+OGD/R组)、糖氧剥夺条件下培养的过表达空载体BMSC组(以下简写为BMSC 空载体+OGD/R组)、糖氧剥夺条件下培养的过表达Nkx2.5 BMSC组(以下简写为BMSC Nkx2.5+OGD/R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BMSC的凋亡率,并提取BMSC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BMSC中的Caspase-3及前体、Caspase-8及前体、Caspase-9及细胞色素C蛋白量及Nkx2.5的表达,明确体外抗凋亡的途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分为五组: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未处理组、心肌梗死后BMSC组、心肌梗死后BMSC 空载体组、心肌梗死后BMSC NKx2.5组。通过心脏彩超评估小鼠心功能变化。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BMSC+OGD/R组细胞凋亡率(12.98±1.24)%高于BMSC组(7.82±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BMSC NKx2.5+OGD/R组细胞凋亡率(11.26±0.22)%低于BMSC+OGD/R组(12.98±1.24)%、BMSC 空载体+ OGD/R组(13.1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MSC Nkx2.5+OGD/R组Caspase-3(0.72±0.08)及前体(0.89±0.09)、Caspase-8(0.63±0.08)及前体(0.85±0.12)、Caspase-9(0.87±0.09)、细胞色素C(0.91±0.10)、Nkx2.5(1.54±0.16)的表达与BMSC组[(0.36±0.08)、(1.13±0.04)、(0.36±0.06)、(1.12±0.13)、(1.23±0.08)、(0.60±0.05)、(0.67±0.14)]、BMSC+OGD/R组[(1.05±0.10)、(0.62±0.04)、(1.07±0.09)、(0.57±0.07)、(0.55±0.08)、(1.25±0.09)、(0.71±0.04)]、BMSC 空载体+OGD/R组[(1.16±0.16)、(0.64±0.06)、(1.19±0.16)、(0.56±0.06)、(0.50±0.06)、(1.28±0.06)、(0.73±0.04)]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体内实验发现经BMSC Nkx2.5组处理的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射血分数(29.05±7.07)%较心肌梗死后BMSC组(16.57±2.09)%、心肌梗死后BMSC 空载体组(18.08±3.27)%改善明显(均 P<0.05)。 结论:BMSC Nkx2.5可能通过抑制死亡受体通路及线粒体信号通路增强BMSC抗凋亡能力,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生物标志物组合在鉴别活动性结核与结核潜伏感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CD27、CD38、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 3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在活动性结核(ATB)与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鉴别上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确诊的ATB初治患者和44例LTBI者。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早期分泌蛋白6/培养滤液蛋白10刺激后,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评估结核病特异性CD4 +T淋巴细胞上CD27、CD38、HLA-DR 3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生物标志物在ATB与LTBI鉴别上的诊断效能。 结果:ATB组CD27 -、CD38 +、HLA-DR +、CD27 -CD38 +、CD27 - HLA-DR +、CD38 +HLA-DR +的表达水平均高于LTB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26.00、451.00、384.00、8.00、7.00、184.00,均 P<0.001)。CD27 -CD4 +γ干扰素(IFN-γ) + 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52.31%时,AUROC为0.7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和87.20%;CD38 +CD4 +IFN-γ + 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30.25%时,AUROC为0.8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40%和89.70%;HLA-DR +CD4 +IFN-γ + 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36.60%时,AUROC为0.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00%和94.90%;CD27 -CD38 +CD4 +IFN-γ + 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8.82%时,AUROC为0.8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60%和61.50%;CD27 -HLA-DR +CD4 +IFN-γ +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8.62%时,AUROC为0.8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和79.50%;CD38 +HLA-DR +CD4 +IFN-γ + 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22.35%时,AUROC为0.9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70%和100.00%。 结论:结核病特异性CD4 + T淋巴细胞上CD27 -、CD38 +、HLA-DR +在ATB中的表达水平高于LTBI,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这3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较好地鉴别ATB与LTB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共感染患者的CD8 +T细胞耗竭状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以及共感染患者的CD8 +T细胞耗竭状态。 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的HIV感染和(或)MTB感染患者87例,其中HIV感染18例,活动性结核(active tuberculosis, ATB)34例,潜伏性结核(latent tuberculosis, LTB)19例,HIV感染合并ATB 7例,HIV感染合并LTB 9例,同时纳入11名健康对照者。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胞表面染色和细胞内染色,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上的活化分子CD62配体、CD44、CD127,转录因子脱中胚蛋白(eomesodermin, EOMES)、T细胞因子1(T cell factor 1, TCF-1)、T盒转录因子(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 T-bet)、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 Blimp-1),抑制性受体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 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3, Tim-3)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 结果:HIV感染组活化分子CD62配体、CD44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低于健康对照组,而抑制性受体Tim-3则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31.00、1.00、0.00,均 P<0.010);HIV感染合并LTB组CD62配体、CD44的MFI低于LTB组,而PD-1、Tim-3则高于L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00、26.00、6.00、3.00,均 P<0.010);HIV感染合并ATB组CD62配体、CD44、CD127的MFI低于ATB组,而PD-1、Tim-3则高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9.00、40.00、45.50、28.00、7.00,均 P<0.010)。HIV感染组的终末效应CD8 +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中枢记忆CD8 +T细胞则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15.00、33.00,均 P<0.010);HIV感染合并LTB组的终末效应CD8 +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LTB组,而中枢记忆CD8 +T细胞低于L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7.00、20.00,均 P<0.010);HIV感染合并ATB组的终末效应CD8 +T细胞高于ATB组,而中枢记忆CD8 +T细胞低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U=7.00, P<0.001)。HIV感染组PD-1 +Tim-3 +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HIV感染合并LTB组PD-1 +Tim-3 +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LTB组,HIV感染合并ATB组PD-1 +Tim-3 +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21.00、6.00、5.50,均 P<0.001)。HIV感染合并LTB组的转录因子EOMES和TCF-1的MFI低于HIV感染组,而T-bet的MFI则高于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3.00、4.00、9.00,均 P<0.001);HIV感染合并ATB组的转录因子EOMES和TCF-1的MFI低于HIV感染组,而T-bet和Blimp-1的MFI则高于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11.00、14.00、7.00、22.00,均 P<0.050)。 结论:合并HIV感染的MTB感染患者其免疫功能更为低下,CD8 +T细胞耗竭程度更高。此外,合并LTB和ATB感染的HIV感染者较单纯HIV感染者的CD8 +T细胞耗竭程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并发静脉血栓栓塞老年患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的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12月30日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例85岁PCH并发VTE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12月28日。本研究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静脉血栓栓塞""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事件""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venous thromboembolism""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hrombotic events""AIHA""VTE""T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PCH并发VTE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5月30日。本研究获得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文号:2021ZH0089),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因"纳差、头晕、间断发热15 d,意识障碍1 d"入院。外院就诊时,患者出现血红蛋白(Hb)值进行性下降,输血前多次交叉配血结果均提示主、次侧不合,无法完成配血及输血治疗,遂转入本院进一步治疗。②入院时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Hb值为37 g/L,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免疫球蛋白(Ig)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呈阳性,冷凝集素试验结果呈阴性,冷热溶血试验结果呈阳性。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粒、红系细胞增生为主,未见异常原始及幼稚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0.5%,且呈散在分布;单核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6.5%,细胞表型成熟;粒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67.0%,未见明显发育异常。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均示,右侧下肢深静脉、小隐静脉内血栓形成。③本例患者被诊断为PCH、高IgG血症,遂予甲泼尼龙2 mg/(kg·d)治疗,同时进行血浆置换,洗涤红细胞输注。入院第9天,患者出现下肢VTE,立即予利伐沙班(15 mg/次,2次/d)抗凝治疗,并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入院第24天,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继续门诊予环孢素5 mg/(kg·d)治疗8个月,同时继续予利伐沙班(15 mg/次,2次/d)治疗1周,后改用利伐沙班(20 mg/d)继续治疗6个月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截至随访结束,患者未再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及VTE,一般状况良好。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6篇英文文献,报道65例AIHA并发血栓事件(TE)患者,包括52例温抗体型AIHA(wAIHA)、2例冷凝集素综合征(CAS),2例混合型AIHA,8例无明确分型患者,尚无PCH并发TE病例的文献报道。患者TE多发生于活动性溶血期间,且大部分未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TE包括VTE、内脏血管栓塞、颅内静脉(窦)血栓、血栓性浅静脉炎及其他器官血栓栓塞等。本例PCH并发VTE患者的VTE发生于急性溶血期,未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论:本例患者在PCH急性溶血过程中,未及时行抗凝治疗,导致下肢VTE发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AIHA患者发生急性溶血期间,若无抗凝禁忌证,则应尽早行抗凝治疗预防T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襄五脂素对哮喘大鼠Th1/Th2失衡和GATA-3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襄五脂素对哮喘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除对照组之外,其他组大鼠均使用卵白蛋白(OVA)诱导构建哮喘大鼠模型.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0,20,40 mg/kg襄五脂素,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0.1%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共给药7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和杯状细胞化生.ELISA法检测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2、IL4、IL-5、IL-13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Th2细胞亚群.q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中 E-cadherin、α-SMA、N-cadherin、vimentin、p-p38(Thr180+Tyr182)、p38、GATA-3 和 Histone H3(细胞核内参蛋白)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的肺组织形态好转,炎性细胞、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减少;肺组织中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α-SMA、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p-p38(Thr180+Tyr182)/p38 比值和 GATA-3/Histone H 比值降低(P<0.05);BALF 中 IFN-γ 和 IL-12 水平以及 IFN-y/IL-4 比值均升高(P<0.05),IL-4、IL-5 和 IL-13 水平降低(P<0.05);脾脏中 CD4+IFN-γ+(Th1)细胞数量和 Th1/Th2比值升高(P<0.05),CD4+IL-4(Th2)细胞数量降低(P<0.05).结论 襄五脂素对哮喘大鼠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可纠正哮喘大鼠Th1/Th2失衡并下调肺组织中p38介导的GATA-3磷酸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红景天苷通过NF-κB/Bcl-2信号通路对重症肺炎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IL-23、Th17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通过核转录因子(NF-κB)/B淋巴细胞瘤2(Bcl-2)信号通路对重症肺炎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PVECs)凋亡及白介素-23(IL-23)、辅助性T细胞17(Th1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景天苷组、抑制剂组、红景天苷+抑制剂组五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建立重症肺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红景天苷组大鼠腹腔注射红景天苷(100 mg/kg);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NF-κB抑制剂喹唑啉化合物(EVP4593)(5 mg/kg);红景天苷+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红景天苷(200 mg/kg)+EVP4593(3 mg/kg);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容积的0.9%氯化钠溶液.所有大鼠持续干预7 d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IL)-17、IL-23,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Th17细胞比例,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免疫印记检测大鼠肺组织中NF-κB/Bcl-2蛋白表达.取肺组织进行PVECs培养并检测第2代PVECs的增殖率及凋亡率.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各建模组大鼠血清中IL-23、IL-17、Th17细胞比例,肺组织中NF-κB/Bcl-2蛋白表达以及PVECs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VECs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病变严重;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苷组、抑制剂组、红景天苷+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IL-23、IL-17、Th17细胞比例,肺组织中NF-κB/Bcl-2蛋白表达以及PVECs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VECs增殖率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病变有所好转;与红景天苷组、抑制剂组相比,红景天苷十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IL-23、1L-17、Th17细胞比例,肺组织中NF-κB/Bcl-2蛋白表达以及PVECs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VECs增殖率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红景天苷组与抑制剂组相比,血清中IL-23、1L-17、Th17细胞比例、肺组织中NF-KB/Bcl-2蛋白表达、PVECs凋亡/增殖率以及肺组织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苷可通过降低NF-κB/Bcl-2水平调节重症肺炎大鼠IL-23/Th17平衡,并有效抑制PVECs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壹期煤工尘肺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亚群水平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壹期煤工尘肺(CWP)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五色流式细胞术检测66例壹期CWP患者(CWP组)、47例与CWP组相同接尘条件的井下接尘矿工(接尘组)及40例非接尘的井上健康工人(非接尘组)外周血白细胞亚群水平,并根据CWP组中是否吸烟、有无并发症、接尘年限及肺功能损伤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与非接尘组[3.76%(2.97%~4.94%)、5.63%(4.69%~6.63%)、6.12%(5.14%~7.21%)、2.07%(1.28%~3.03%)、0.79%(0.58%~0.98%)]相比,CWP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6-单核细胞、总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水平[4.47%(3.41%~5.92%)、6.47%(5.71%~7.81%)、6.88%(6.18%~8.45%)、2.70%(2.07%~3.80%)、0.97%(0.76%~1.22%)]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接尘组[3.94%(3.25%~4.59%)、2.04%(1.13%~3.29%)、7.50%(5.91%~11.13%)]相比,CWP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4.47%(3.41%~5.92%)、2.70%(2.07%~3.80%)]增高,细胞毒性T+NK[6.44%(4.47%~9.1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尘组外周血细胞毒性T+NK细胞、总单核细胞、CD16-单核细胞水平高于非接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性粒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WP组中,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外周血总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高,成熟中性粒细胞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临床指标间比较,白细胞亚群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壹期CWP患者白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NK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异常,吸烟可能影响CWP患者白细胞亚群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微观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压力对兔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微观机制.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仿生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第一代兔角膜内皮细胞(rabbit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RCEC)分为五组:A组30 mmHg压力组,B组压力波动组,将压力设为15~25~20~10 mmHg,每个压力持续6小时,C组50 mmHg压力组,D组正常压力组,E组无压力组.免疫法鉴定原代角膜内皮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蛋白BcL-2和P53表达;RT-PCR检测Fas/FasL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胞浆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主要指标兔角膜内皮细胞蛋白BcL-2、p53表达以及Fas/FasL和Cytc的表达.结果 获取的所有细胞证实为角膜内皮细胞表型,无角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污染.细胞分别培养24h后,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高压力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而受损的细胞大部分处于凋亡状态;Western蛋白印迹法结果显示:在30 mmHg组、50mmHg组和压力波动组中蛋白P53相对表达量(OPTDI P53/OPTDIactin)分别为(0.253±0.014)、(0.670±0.019)、(0.474±0.016),明显高于正常压力组(0.009±0.003)(F=1210,P=0.000);RT-PCR检测各组中各时间段Fas/FasL的表达均为阴性;在高压力组中,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细胞胞浆中Cytc呈阳性表达.结论 高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是通过细胞凋亡介导,而压力调控下细胞凋亡途径的启动是角膜内皮细胞Cyt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通过激活凋亡的内源性途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支气管镜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 男性,57岁,因反复咳嗽、咳痰6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 6个月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为白色黏痰,无发热、胸闷、气短、胸痛,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化痰等处理后,症状无改善,近1个月症状加重,院外行胸部CT示左肺门占位,患者为进一步治疗于2016年2月17日就诊我院.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既往体健,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神志清,无贫血貌,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乳酸脱氢酶(LDH) 465.0 U/L;红细胞沉降率54.00 mm/1 h;血凝五项、感染筛查未见异常;骨髓涂片、流式细胞术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均未见淋巴瘤细胞累及;胸部CT示:中纵隔、左房后见不规则形团块,约9 cm×6 cm×8 cm,左房受压前移、气管未见受压,纵隔其他区域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 腹部、盆腔CT未见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超声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支气管镜检查示:左总支气管开口通畅,末端黏膜结节样增生,上叶开口新生物侵及下叶开口. 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示:肺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生发中心起源). 免疫组织化学:CK (上皮+)、TTF-1 (-)、CgA (-)、CD56 (-)、Syn(-)、Ki-67 (70 % +)、p63(-)、LCA(+)、CD3(-)、CD20(+)、CD30 (-)、CD10 (-)、bcl-2 (+)、bcl-6 (+)、MUM-1(+)、c-myc 20 %.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会诊为DLBCL.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ⅠE期,原发性肺DLBCL侵及左肺,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1分.患者拒绝行手术切除治疗.2016年2月20日至8月4日给予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环磷酰胺1.4 g第1天,长春地辛4.0 mg第1天,吡柔比星80.0 mg第1天,泼尼松100.0 mg第1天至第5天,每21 d为1个周期;化疗耐受良好. 化疗后评价疗效,2个周期时为部分缓解(PR),4个周期达PR,6个周期达完全缓解(C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克隆性非肥大细胞系的血液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58岁,因"反复腹泻、腹痛半年余,发热伴乏力1个月余"就诊.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腹泻,近3个月内体重下降约10 kg,1个月前开始发热,最高体温40℃,伴有咳嗽,胸闷、乏力明显,外院予抗感染、止泻、补充白蛋白、胸腔穿刺引流胸水等处理,但体温一直未控制,胸闷反复.2017年6月17日患者先后就诊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及消化科,血常规:WBC 11.68×109/L,ANC 9.72×109/L, HGB 120 g/L,PLT 286×109/L,胃镜示贲门息肉,胃体多发息肉.肠镜示末端回肠炎,结直肠多发息肉.胸部CT:右肺高密度结节,右肺上叶少许斑片影,两侧胸腔积液.腹盆部CT:胃小网膜囊、肝门区及腹主动脉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脾脏增大,双侧髂骨及股骨颈多发低密度影.之后行左髂骨活检,病理示淋巴样组织高度增生,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3 (﹣)、CD20(﹣)、Pax-5(﹣)、Ki-67(约80%+)、CD10(﹣)、Bcl-6 (﹣)、Mum-1(﹣)、Bcl-2(﹣)、cMyc(﹣)、CD30(+/﹣)、CK(﹣)、CD21(﹣)、ALK(﹣)、CD38(﹣)、CD5(﹣)、MPO(+)、CD43 (+)、CyclinD1(﹣)、Perforin(﹣)、CD56(﹣)、结合HE,符合髓系肉瘤免疫表型.患者于7月17日转入血液科进一步诊治,血常规:WBC 14.98×109/L,ANC 10.27×109/L,HGB 108 g/L, PLT 81×109/L,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异常.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5.7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2.5 U/L,L-γ-谷氨酰转肽酶258.5 U/L,碱性磷酸酶680 U/L,LDH 176 U/L,总蛋白57.7 g/L,白蛋白27.7 g/L,尿素12 mmol/L,肌酐73.4 μmol/L,红细胞沉降率10 mm/h,β2微球蛋白4.44 mg/L,降钙素原1.26 μg/L.粪便常规、尿常规、免疫球蛋白五项、心肌标志物、抗核抗体及抗ENA多肽谱等均正常.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比例占14.4%,其中CD3+65.6%,CD3+CD4+28.4%,CD3+CD8+30.9%,CD3﹣CD16+CD56+10.5%,CD19 16.6%.血细胞形态: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分叶核比例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可见原始细胞,血小板小簇可见.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阅片易见小原始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肥大细胞占0.332.免疫组化:POX:肥大细胞呈阴性;PAS:肥大细胞阳性率97%,积271,阳性为粗颗粒状.考虑肥大细胞增生症可能性大.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极度活跃(100%),幼稚细胞散在及小簇增生,胞体偏大,椭圆形,胞质丰富,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粗,核仁不清晰,约占有核细胞30%,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0-4/骨小梁间,以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组化:CD34(﹣)、MPO(+)、Lysozyme(+++)、CD117 (+)、CD68(++)、CD2(++).骨髓流式细胞术:原始粒细胞占13%,表达CD38、CD13、CD33、CD117、CD25、CD123、CD45-med,部分表达CD34、HLA-DR、CD4;不表达CD15、CD2、CD22、CD8、CD3、CD19、CD10、CD5、CD7.胸水涂片:可见大量成熟淋巴细胞,间皮细胞及少量肥大细胞,中性分叶核,偶见原始细胞.胸水流式细胞术:分析了200 000个细胞,见两群异常细胞,第一群为原始粒细胞(占8.3%),表达CD38、CD13、CD33、CD117、CD25、CD123、CD45-med;部分表达CD34;不表达CD15、CD2、CD22、HLA-DR.另一群异常细胞(占1.3%),该群符合肥大细胞表型特征.分子学检测:C-KIT阳性(p.D816V),NPM1、FLT3-ITD、CEBPA、JAK2 V617F阴性;BCR-ABL、AML1-ETO融合基因阴性;FISH:FIP1LI/PDGFRa和AML1-ETO融合基因阴性;染色体核型:47,XY,+19[5]/46,XY[5].诊断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克隆性非肥大细胞系的血液病(SM-AHNM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