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音乐疗法在认知障碍疾病病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总结五行音乐疗法的概念与发展,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释了五行音乐干预认知障碍的机制、具体实施方法及在认知障碍疾病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等,提出该疗法在认知障碍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为认知障碍疾病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上古医书"五色"概念的认知语义新探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采用语料库研究法,对上古时期中医颜色域 1744例词汇进行频次和组合方式的考察,重点讨论《黄帝内经》484 例颜色词在"中医药概念域"中的分布情况和语义组合模式.上古医书颜色域以"赤"为核心,顺序为"赤">"青">"白">"黄">"黑",该顺序与Berlin和Kay发现的人类普遍认知结构中基本颜色词的先后顺序不同,体现出中医语言文化特性.《黄帝内经》颜色词以描述病理之色为主,兼及生理之色,较少直接描述颜色元概念、天地和五行之色."五色"最多关联28 个概念域,包含 6 类概念整合下的 14 类概念域组合模式,有88.97%的颜色词属"复合语义组合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中医"长夏"的三重内涵
编辑人员丨2024/2/3
作为一个立体式的复合型概念,"长夏"应该包括"时间内涵""地理内涵""气象内涵"这三重内涵.从时间上来说,长夏时节应该是农历六月,并且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三伏天"中的初伏中伏相对应.从地理上来说,在五行归类中和"长夏"这一概念相对应的地理区域"中央者",应该就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从气象上来说,农历六月中原地区"高温酷暑、大雨时行",由此导致了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进而对人体产生了"湿困脾气"的生理病理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中药五味文化与五行概念域的意义建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药知识是中医知识概念域中的一部分,中医药知识都是嵌入在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认知行为.为了研究中药五味文化的意义建构过程,文章运用意义建构理论对五味感觉融入五行文化形成的中药认识论思想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中药五味文化体现了中医药认识事物独特的主客交互的意义建构方式,它不仅对传统静态知识点的思维方式具有启迪,而且对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和科学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形与神俱现代科学研究(4)——以太阳运动规律为公理探讨太一、阴阳、二阴二阳、太少阴阳、至阴、三阴三阳、长夏、肝生于左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太阳运动规律为公理,可以推导出以下结论:太阳的运动可以表达太一的运动;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都有2个或更多的模型,应予各自厘清;"至阴"的原意,是指云朵遮挡阳光后,落在地面上的阴影."至阴"的科学内涵,指的是在立杆测影里,落到圭面上的动态变化竿影,等同于五行"土行"的运动变化;太少阴阳有二种定义和概念,"带定语的太少阴阳"论述的都是"阳"的运动变化,加上"至阴"的概念,等同于五行的四阳行一阴行模型;"阳明、厥阴"分别表示"阳"的极大时和极小时;"带定语的太少阴阳"加"阳明、厥阴"所组成的三阴三阳概念,论述的是"阳"的各种运动变化;对北半球而言,"长夏"的季节概念,只存在于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的地域里.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域里,中医基础理论一般不应使用"长夏"这一时间概念;"肝生于左"是根据太阳的光照来定义的,五脏配五行,似应(恢复)使用肝配木、肺配火、脾(器)配金、肾配水、心配土的配对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任秀玲有关《黄帝内经》中范畴、察观与证验的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介绍了任教授在《黄帝内经》范畴和诊病方面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她对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剖析和思想凝练,对中医诊病的两个重要方法-察观和证验的认知和分析.这些学术思想成为任教授的两个元研究领域——“中医理论的逻辑体系研究”和“中医理论的概念范畴体系研究”中的重要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论"暑"及"暑证"论治刍议
编辑人员丨2023/8/5
暑,在《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多方位的.首先,从阴阳而言,它是与"寒"相对立又统一的一个概念,即以寒暑别阴阳.其次,从四时而言,温、暑、凉、寒则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从五脏而言,风、暑、湿、燥、寒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统归天之气,在五行则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此外,暑作为"六气"之一,在三阴三阳理论中,暑为"少阴",其性蒸腾.基于暑的这些属性,相应地,在致病方面,逆于夏长之气,主要表现为"伤心",或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作为致病因素,夏伤于暑,主要特点是"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及"其汗大出,腠理开发".从"六气"角度而言,主要是"六气"间的淫、胜与复,其核心病机均是"火淫金病".而《黄帝内经》关于"暑"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论述,在后世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主要表现在"暑"与"热""火""湿"之间."暑""热"在古代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暑"为"热"之性,《黄帝内经》常通用,后人区别之,"火"为五行之一,与"暑"相对应,即在天为"暑",在地为"火","暑(热)"为"火"之化气;关于"暑"与"湿"的关系,统言"暑必兼湿"必然不妥,"暑"的兼"湿"与否,必须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域环境而论,但"暑"与"湿"别为二气,不可浑而言之.在论治方面,《黄帝内经》关于暑证的论治,从阴阳角度而言,是以调和阴阳升降为本;从五行与六气的角度而言,主要依五行间的生、克、制、化为准.这种论治思想,为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所继承,临证可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或加减此方论治、或权衡各组药物比重随证施治,来解决大部分"暑证";而王孟英所创同名方剂,基本是取法于《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其所举病证,属于暑热伤津耗气的范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具身认知视域下传统中药五味文化认知理论建构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传统中药知识与现代药学知识的认知图式具有不同思维方式和认识路径,探析产生这种差异的渊源是本研究的目的.笔者运用具身认知理论阐释中药知识概念域的形成及发展,以社会文化认知方法研究中药五味文化的知识系连方式,深度挖掘中药五味文化知识域的建构机制.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从神农尝百草和原始的"滋味说"到《神农本草经》的五味理论,进而与五行理论相融合,在实践中利用经络、脏腑的"归经"理论指导临床应用,形成主体"人"与客体"环境"不断交互的文化认知过程,认识这种基于"味感"建立联想的知识,可以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特征,发现中医药知识的建构方式和本质,才能使中药现代化发展"守正创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关系实在论视域下的中医哲学体系新释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从关系实在论看,中医哲学体系可重新解读为关系哲学,它是对"气 阴阳 五行"关系模型的描述,可由之演化出四气、六气、八卦等多维模型架构,适用于处理不同复杂程度的事物.此模型可进一步精炼为"关系·场",场代指气的概念,关系代指阴阳、四气、五行等概念.不同层次的场彼此嵌套,事物在不同场内属性可有不同,而在固定场内属性唯一;在不同场间认识事物即是辩证逻辑,在固定场内考量则不违背形式逻辑.通过此种诠释,有助于彰显中医哲学的公理性并澄清其内蕴的逻辑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