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体负压与下肢局部加压对模拟推拉动作时脑血流的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下体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LBNP)策略与下肢局部加压策略对模拟推拉动作时脑血流的保护作用。方法:研究采用重复交叉设计。15名健康成年男性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经历无干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对照轮)、带LBNP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LBNP轮)、带下肢局部加压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A、B、C组),每组5人;A组的试验顺序为对照轮?LBNP轮?下肢局部加压轮,B组的试验顺序为LBNP轮?下肢局部加压轮?对照轮,C组的试验顺序为下肢局部加压轮?对照轮?LBNP轮。通过旋转床“直立位?头低位?直立位”模拟推拉动作。对照轮进行单纯模拟推拉动作;LBNP轮于-G z阶段施加-40?mmHg(1 mmHg=0.133 kP)的LBNP,+G z阶段释放;下肢局部加压轮于-G z阶段在双侧大腿上段加压200 mmHg,持续至+G z阶段。记录模拟推拉动作过程中受试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模拟推拉动作-G z向+G z转换后,对照轮受试者平均脑血流速度(mea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m)减低了0.7~17.3 cm/s[ΔCBFVm=(-7.5±4.5)cm/s],脑水平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at the level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MAP MCA)降低了42~76 mmHg[ΔMAP MCA=(-61.0±10.0)mmHg]。而受试者LBNP轮的平均脑血流速度变化量为-2.4~10.2 cm/s,其均值不仅没有减低反而升高了(3.3±4.1)cm/s;MAP MCA下降幅度为23~50 mmHg[ΔMAP MCA=(-41.0±11.0)mmHg],显著小于对照轮( P<0.05)。受试者下肢局部加压轮的CBFVm变化幅度为-7.9~1.4 cm/s[ΔCBFVm=(-3.0±4.2)cm/s],MAP MCA下降幅度为37~59 mmHg[ΔMAP MCA=(-47.0±13.0)mmHg],二者均显著小于对照轮( P<0.05)。受试者LBNP轮与下肢局部加压轮的CBFVm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轮间MAP MC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BNP及下肢局部加压策略均对受试者模拟推拉动作时的脑血流具有保护作用;以CBFVm为标准,LBNP策略的保护效果较好;二者均主要通过提高舒张期脑血流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身麻醉下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监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觉通路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丘脑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和枕叶视觉中枢。视觉诱发电位(VEPs)可以监测到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的视通路中任何部位的视觉损伤,可用于指导术中决策和保护患者视力。既往研究认为VEPs易受麻醉药物等因素影响,难以记录到可重复的波形 [1]。近年来的一些研究采用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FVEPs)监测可获得满意的波形,术中监测FVEPs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逐步得到证实 [2,3,4]。本综述旨在总结近年来在全麻下进行FVEPs监测的研究进展,为保护患者围术期视觉功能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我国外科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季节性流感疫苗免疫血清对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季节性流感疫苗免疫血清对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方法:9株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株来自江苏、河北、山东、云南、湖南、福建和天津等省份的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通过深度测序分析其血凝素特性。于2019年10月在云南省安宁市接种2019-2020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的儿童(2~5岁)、成人(24~57岁)和老年人(60~84岁)中各招募30名志愿者,采集其接种疫苗前和接种1个月后血清。通过血凝抑制试验评估免疫前后血清对2015年以来分离的4株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结果:9株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同源性较一致,但与甲型流感病毒[A(H1N1)pdm09](以下简称“疫苗株”)的血凝素重链和轻链氨基酸基因的差异分别为90~101个和24~30个氨基酸。疫苗株抗血清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为2 560,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以及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抗血清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均为640。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的儿童、成人和老年组人群针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40者占比分别为90.0%、70.0%和73.3%;而对4株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仅为46.7%、36.7%和33.3%~43.3%。结论: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不能对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产生有效的交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体化管理改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告1例63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该患者丧失自理能力,全身水肿,伴心力衰竭、重度贫血、营养不良、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高血压。我们采用“多学科交叉协作”及“医患协作”等一体化的管理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容量负荷保护残余肾功能,兼顾基础疾病与并发症的治疗,将透析时与透析间期的临床参数相融合,以及将主观临床症状评分与客观指标分析相结合,最终达到了有效控制患者干体重、缓解并发症、改善营养及保护残余肾功能等目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对Beta和Delta变异株的交叉中和活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人群和小鼠血清对变异株(Delta株和Beta株)的交叉中和活性。方法:各取20份人群常规两剂基础免疫血清、三剂加强免疫血清和两剂小鼠免疫血清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新型冠状病毒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3株病毒,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通过分析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固定剂量病毒的中和活性,计算血清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评估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水平。结果:人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大于95%;基础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09、41和15,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7倍和7.3倍;加强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株、Delta和Beta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446、190和86,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3倍和5.2倍。小鼠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株的阳性率均为100%;对原型株、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2 037、862和408,与原型株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4倍和5.0倍。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后的人群和小鼠血清均可对Delta和Beta变异株产生一定水平的中和保护,且人群加强免疫后可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交叉中和抗体,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和保护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适应多叶光栅在脑肿瘤质子放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和不使用自适应多叶光栅的脑肿瘤质子调强治疗计划,评估自适应多叶光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脑肿瘤术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在同样优化条件下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使用和不使用自适应多叶光栅的质子调强治疗计划,通过比较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正常组织受量对两组方案进行评价。结果:使用自适应多叶光栅设计质子调强治疗计划,靶区CI均值从0.58提高到0.66,50%处方剂量体积均值从797.70 cm 3降低到638.15 cm 3,耳蜗、脑干、视交叉、视神经、眼晶状体的辐射受量均显著减少( t=2.06、3.02、2.11、2.58、2.67, P < 0.05)。另外,两组方案间靶区的HI值以及计划的机器跳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自适应多叶光栅能显著降低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对保护靶区外危及器官具有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治的仁济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给外科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结直肠外科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在特殊的形式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保护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以及病区和医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以往临床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下的艰巨任务。笔者参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结合《上海仁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文件汇总》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分享了如何在疫情防控情况下,针对结直肠肿瘤急诊患者的诊疗流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准备择期入院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处理、病房的防护、围手术期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及手术室、手术器械的防控措施。其中特别强调的包括:(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贯穿于结直肠肿瘤整个诊疗过程,MDT成员中,除常规相科室外,呼吸科和感染科也需列入。(2)肠镜检查有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对操作人员和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风险,故仅优先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出血、梗阻、消化道异物等)进行;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不采取内镜下减压措施,直接拟定急诊手术治疗方案。(3)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应放置于隔离病室,配备单独医疗器具,在指定的独立负压(-5 Pa以下)手术间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伤口换药等使用过所有一次性物品、体液、粪便等,均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处置。(4)参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实施三级防护,术后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 d。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PV疫苗有效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是一种嗜上皮组织病毒,高危型HPV感染可导致宫颈、阴道、外阴等部位癌前病变并最终进展为癌,低危型HPV感染可导致尖锐湿疣、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瘤等良性病变。HPV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已有6种预防性HPV疫苗获批上市,在一些较早开展疫苗接种的国家中,HPV疫苗在真实世界人群中的接种保护效果已逐渐显现,对于HPV感染相关结局指标的保护效果良好,人群中的疫苗型别HPV感染、宫颈高度病变、肛门-生殖器疣、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等结局指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疫苗的群体保护效果突出,同时双价HPV疫苗在真实世界的接种实践中表现出对非疫苗型别HPV(HPV31/33/45)的交叉保护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套圈经骨隧道交叉缝合加侧腱束紧缩缝合治疗中央腱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双套圈经骨隧道交叉缝合加侧腱束紧缩缝合治疗中央腱损伤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9年2月,我们采用双套圈经骨隧道交叉缝合加侧腱束紧缩缝合治疗23例中央腱损伤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7.5 d。术后支具固定4周,6周后去除克氏针,在保护下开始手指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级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25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患指均无疼痛、关节稳定,抗阻力试验均为(-)。手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5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1.3%。结论:双套圈经骨隧道交叉缝合加侧腱束紧缩缝合治疗中央腱损伤,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