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长双侧ALTF修复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后前臂巨大创面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产气荚膜杆菌是一种致病迅速、预后极差的厌氧菌感染性疾病,致残率极高,严重时危及生命。四肢创面确定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后常行急诊截肢术,保肢风险极高,且清除坏死组织及肌肉后存留创面巨大,损伤难以修复。报道2019年8月采用超长双侧ALTF成功治愈右上肢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患者1例,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肌内注射致腰背部及臀部气性坏疽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告1例因进行局部肌内注射导致腰背部及臀部气性坏疽的临床病例。男,43岁,因腰痛在当地私人诊所就诊,给予腰背部及臀部局部肌内注射封闭治疗,肌内注射5~6 h后腰痛加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分,伴发热;1天后,腰痛VAS评分8分,出现酱油色尿,伴发热。根据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影像学(CT)提示腰背部棘突旁及右侧臀部软组织出现大面积气体,伴椎旁及臀部肌肉坏死征象,初步诊断:腰背部及臀部感染,高度怀疑气性坏疽。根据病情进展,入院后急诊行腰背部及右臀部扩创术,术中细菌快速涂片报告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厌氧菌培养提示产气荚膜梭菌,需氧菌培养结果未见任何细菌生长。根据病史、影像资料、术中判断、术后培养结果,临床诊断:气性坏疽。气性坏疽是临床特殊感染疾病,其发病率低,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肌内注射导致该疾病的发生,需要强调规范化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幽门螺杆菌根除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儿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Hp分为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留取Hp感染组治疗前及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30 d的粪便行16S rDNA测序,应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配对 t检验比较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以非参数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菌群多样性[多样性(Shannon、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Chao 1)指数]和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菌群多样性。 结果:治疗前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双歧杆菌[(5.92±1.85) lg copies/g粪便比(6.58±2.01)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89±1.35) lg copies/g粪便比(4.47±1.59)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8.42±2.12) lg copies/g粪便比(8.01±2.20) lg copies/g粪便]、产气荚膜梭菌[(5.90±1.90)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肠球菌[(5.41±1.27) lg copies/g粪便比(5.02±1.48) lg copies/g粪便]、肠杆菌[(5.01±1.80) lg copies/g粪便比(5.37±1.47) lg copies/g粪便]、酵母菌[(5.90±1.85)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肠道菌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3.84±0.52比3.90±0.45)、Simpson指数(0.16±0.04比0.15±0.05)、Chao 1指数(178.52±40.22比185.32±42.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检出数量均下降(均 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双歧杆菌[(4.54±1.78) lg copies/g粪便比(4.20±1.22) lg copies/g粪便比(5.21±1.55) 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01±1.20) lg copies/g粪便比(3.89±1.32) lg copies/g粪便比(4.43±1.10) 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检出数量[(6.78±1.88) lg copies/g粪便比(6.55±1.90) lg copies/g粪便比(7.68±2.00) lg copies/g粪便]均有所升高(均 P<0.05);Hp感染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Shannon指数与Chao 1指数均降低,Simpson指数均增加(均 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的Shannon指数(2.85±0.45比2.57±0.48比3.20±0.50)与Chao 1指数(148.45±32.33比140.32±30.47比160.42±38.42)均增加,Simpson指数(0.25±0.06比0.27±0.08比0.19±0.05)降低(均 P<0.05)。 结论: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肠道菌群无明显影响,抗Hp治疗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在抗Hp治疗时应考虑大量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变化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前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将2018年4月20日至11月20日生后24 h内收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或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且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胎龄<35周的46例早产VLBWI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早产VLBWI基本临床资料及粪便样本,粪便样本留取时间节点为生后1周内第1、4、7日龄,之后每周留取1次,留取终点为NEC发生或出院或生后第8周(以先到者为终点),粪便样本通过16 S rDNA高通量核苷酸测序。根据有无NEC发生分为NEC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1∶1的比例匹配。分析2组粪便样本菌群的操作分类单元(OTU)组成、序列数及多样性shannon指数。采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NEC组23例,其中男13例(57%),出生胎龄(29.4±1.8)周;对照组23例,其中男11例(48%),出生胎龄(29.9±1.6)周。物种丰度差异分析显示,2组厚壁菌门在7日龄均有一过性下降,对照组随日龄增加有升高趋势,而NEC组无此趋势;2组变形菌门均于7日龄升高,对照组随日龄增加丰度逐渐减低,而NEC组持续增高;NEC组菌群与对照组比较,7日龄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科丰度均低,14日龄粪杆菌属明显高,21日龄梭菌属、链球菌属均低,28日龄厚壁菌门、梭菌纲、产气荚膜梭菌均低,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3.00、43.00、45.00、80.00、74.00、76.00、19.00、8.00、36.00、25.00、25.00,均 P<0.05)。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NEC组shannon指数在21、28日龄均低于对照组[2.4(1.4,3.0)比3.1(2.6,4.0),2.4(1.4,2.8)比3.9(3.3,4.2), U=67.00、12.00, P=0.027、0.001]。 结论:早产VLBWI在发展为NEC之前肠道菌群定植模式已改变,差异菌群的出现及菌群多样性的减低为早期识别和预防NEC发生提供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益生菌对大鼠回肠造口模型肠道菌群和并发症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大鼠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影响。方法:取周龄相似(10~13周)体重相近(340~370 g)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嗜酸乳杆菌组、布拉式酵母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行回肠造口术。分别予嗜酸乳杆菌、布拉式酵母菌及常规饮食不同干预。于第10天评估血清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小肠推进率、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DET)和粪便布里斯托(Bristo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并比较3组间菌群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分析。结果:术后第10天布拉氏酵母菌组和嗜酸乳杆菌组体重、PA、ALB均高于对照组[(287.67±20.00) g比(263.67±18.25) g比(231.00±19.56) g、(194.27±6.76) mg/L比(186.00±9.23) mg/L比(166.09±3.77) mg/L、(20.14±2.06) g/L比(19.81±1.91) g/L比(15.67±1.1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3.051、26.013、11.987, P<0.01);小肠推进率、DET、Bristol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6.16±7.93)%比(42.18±3.73)%比(46.08±5.38)%、(4.50±1.05)比(5.00±1.10)比(7.33±0.82)、(4.45±0.19)比(4.60±0.19)比(5.52±0.26)、(58.28±20.85) ng/L比(51.00±18.10) ng/L比(99.44±41.9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248、13.876、43.382、4.883, 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显示,益生菌组的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线性判别分析值=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益生菌制剂有助于促进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男性弱精子症与肠道微生物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肠道微生物组与弱精子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沈阳菁华医院男科就诊的32例轻中度弱精子症男性(记为弱精子症组)和30名精液正常男性(记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基础信息,检测精液质量,利用16S rDNA全长组装测序技术(16S rDNA full length assembly sequencing technology,16S-FAST)检测粪便内肠道细菌的丰度。结果:弱精子症组患者精子总数[112.22×10 6(79.13×10 6,179.76×10 6)]、前向运动率[22.93%(16.71%,28.02%)]、非前向运动率[5.60%(3.98%,7.6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6×10 6(110.17×10 6,262.79×10 6), P=0.022;42.37%(35.21%,57.88%), P<0.001;8.82%(6.18%,11.14%), P=0.001],不动精子率[72.19%(65.27%,78.92%)]显著高于对照组[50.88%(33.33%,56.24%), P<0.001]。两组间年龄与体质量指数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参与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可分为肠型1(拟杆菌肠型)和肠型2(普氏菌肠型)。在两种肠型的样本中,α多样性在弱精子症组和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肠型2的样本中,弱精子症组与对照组的菌群β多样性存在差异,且弱精子症组男性肠道内的变形菌门显著高于对照组,梭状芽孢杆菌( Clostridium sp.)、布氏瘤胃球菌( Ruminococcus bromii)、 Phocea massiliensis、 双孢梭菌( C.disporicum)、 Tyzzerella sp. Marseille_P3062、解脲霍华德菌( Howardella ureilytica)、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以及 C.sp.BG-C151等菌种更为丰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2);而在肠型1的样本中,菌群β多样性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KEGG分析显示,在肠型2的样本中,与差异菌关联密切的硫胺素代谢通路 PATH ko00730通路在弱精子症组的富集明显低于对照组(LDA>2)。 结论:弱精子症男性和精液正常男性的肠道微生物组和KEGG功能通路在肠型2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肠型1人群未见差异,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可能对特定人群的精子活力存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贵州省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及病原体溯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对贵阳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食品和病原的溯源分析,探讨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可疑生物样本,食品样本和外环境样本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病原分离及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病原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 22名病例症状以腹痛(95.45%,21/22)、腹泻(95.45%,21/22)为主;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6-15 h.在5份肛拭子样本、3份粪便样本和1份留样早餐肉末食品样本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且均检出肠毒素cpe基因,所有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其中早餐肉末食品样品中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对比发现产气荚膜梭菌为3.5×105 CFU/g,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对发现,来源于早餐肉末食品和肛拭子样本的产气荚膜梭菌,其分子分型为ST 139型,菌株均携带cpe毒力基因.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溯源分析,判定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早餐肉末是导致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可起到精准溯源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EMS患者400例作为EMS组以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EMS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肠道菌群关系.结果 EMS组患者血清IL-1β、IL-17、TGF-β1、IL-22水平分别为(1 1.67±1.24)ng/L、(78.16±7.13)ng/L、(1.93±0.42)μg/L、(359.48±56.39)ng/L,均高于对照组的(4.05±0.98)ng/L、(52.02±6.58)ng/L、(1.51±0.34)μg/L、(203.54±57.11)ng/L(t=57.137、34.933、9.267、24.671,均P<0.05).EMS组患者肠道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分别为(8.34±1.47)lg CFU/g、(8.69±1.32)lg CFU/g,均高于对照组的(5.36±1.18)lg CFU/g、(6.13±1.27)lg CFU/g(t=18.809、17.476,均P<0.05);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4.12±0.86)lg CFU/g、(7.11±1.32)lg CFU/g,均低于对照组的(7.41±1.05)lg CFU/g、(9.59±1.07)lg CFU/g(t=32.661、17.408,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MS患者IL-1β、IL-17、TGF-β1、IL-22水平与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均呈正相关(各血清炎症因子与肠杆菌 r=0.621、0.675、0.589、0.637,各血清炎症因子与产气荚膜梭菌 r=0.543、0.612、0.572、0.511;均P<0.05),而IL-1β、IL-17、TGF-β1、IL-22水平与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各血清炎症因子与乳杆菌r=-0.578、-0.509、-0.624、-0.582,各血清炎症因子与双歧杆菌r=-0.529、-0.517、-0.538、-0.546;均P<0.05).结论 EMS患者出现血清IL-1β、IL-17、TGF-β1、IL-22水平升高和肠道菌群紊乱情况,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关系,临床可考虑从改善机体炎症水平及肠道菌群来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黄帝内针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微生物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黄帝内针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微生物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44 例CAG伴Hp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对照组72例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72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帝内针治疗,2 组均治疗2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Hp根除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2 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及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64/72),对照组总有效率72.22%(52/72),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p根除率91.67%(66/72),对照组Hp根除率 81.94%(59/72),治疗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肠球菌、肠杆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肠球菌、肠杆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8.33%(6/7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4%(5/72),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帝内针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CAG伴Hp感染疗效确切,可提高Hp根除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大豆球蛋白对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和抗菌相关基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水平的大豆球蛋白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肠道菌群和抗菌相关基因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0(G0组,作为对照组)、1.82%(GL组)、3.64%(GH1组)、5.46%(GH2组)和7.28%(GH3组)五种不同水平的大豆球蛋白饲喂克氏原螯虾(平均体重约为4.3 g)4周.养殖实验结束后测定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饲料中的大豆球蛋白对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改变了其肠道菌群组成.GL组Cloacibacterium、沙曼气单胞菌(Aeromonas sharmana)等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4组.与G0组相比,红杆菌属(Rhodobacter)、副球菌属(Paracoccus)、丙酸杆菌属(Propionicimonas)和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等益生菌及亨氏柄杆菌(Caulobacter henricii)的相对丰度在GH2或GH3组中显著下降;而GH3组壤霉菌属(Agromyces)、巴氏微杆菌(Microbacterium barkeri)、假黄色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和军团杆菌属(Legionella)等潜在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G0组.(2)随着大豆球蛋白水平的升高,各组肠道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一次线性和二次响应的变化趋势.与G0组相比,GL组抗脂多糖因子(alf)、甲壳素(cru)和血蓝蛋白(hem)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除组织蛋白酶-B(cst-b)外,GH1、GH2和GH3组其他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饲料中大豆球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GH2组cst-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4组.(3)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和抗菌相关基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cru、alf、C型凝集素(lec-c)、溶菌酶(lys)、白细胞介素增强因子结合子-2(iebf-2)、hem、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cst-b的表达水平与亨氏柄杆菌、副球菌属、红杆菌属、丙酸杆菌属、Desulfovibrio putealis、Thermomonas dokdonensis、沙曼气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属、Chitinilyticum aquatile、台湾几丁质杆菌、Cloaci-bacterium 和生丝微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壤霉菌属、产气荚膜梭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巴氏微杆菌、乳球菌(Lact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和Peredibacter starrii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饲料中低水平的大豆球蛋白(1.82%)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肠道中益生菌的生长,改善肠道菌群健康,同时下调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而高水平的大豆球蛋白(≥3.64%)可能抑制了益生菌的生长,导致病原菌的增殖,从而破坏了肠道菌群稳态,并且上调了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抗菌相关基因与肠道菌群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互作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