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性支气管镜检查对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早期病原体的快速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床边诊断性支气管镜检查对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早期病原体的快速评估,旨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结果出来前开始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成功救治的3例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床边诊断性支气管镜检查对病原体的快速评估结果以及开始抗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3、45和58岁;发病前均有明确的鸟类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干咳、气短及呼吸困难,其中1例伴嗜睡、腹痛。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入院后及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2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偏高〔(10.2~11.9)×10 9/L〕,3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升高(85.2%~94.6%),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降低(3.2%~7.7%)。3例患者入院后降钙素原(PCT)升高,至入ICU时仍升高(0.3~4.8 ng/L);C-反应蛋白(CRP)均升高(58.0~162.0 mg/L),红细胞沉降率(ESR)均升高(36.0~90.0 mm/1 h)。入院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2例(136.7 U/L、220.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2例(249.6 U/L、164.2 U/L);入ICU时3例患者ALT(162.2~267.9 U/L)、AST(189.8~223.2 U/L)均升高。3例患者入院后、入ICU时血肌酐(SCr)均正常。3例患者胸部CT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以及肺实变,以1个肺叶为主的多肺叶受累,其中2例伴少量胸腔积液,1例伴较多规则的小气囊。3例患者入ICU时氧合指数(PaO 2/FiO 2)分别为100.0、57.5和105.4 mmHg(1 mmHg≈0.133 kPa),符合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均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3例患者床边支气管镜下均可见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无脓性分泌物,有1例黏膜出血。3例患者床边诊断性支气管镜检查病原体评估结果可能为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分别快速给予莫西沙星、希舒美和多西环素静脉注射,同时联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静脉注射。3 d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mNGS结果提示只有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此时病情明显改善,PaO 2/FiO 2明显升高,故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不变,mNGS仅起到验证初始诊断的作用。2例患者分别于入ICU 7 d、12 d拔管,1例因发生院内感染于入ICU 16 d拔管。3例患者均在病情平稳后转入呼吸科病房。 结论:以临床特点为基础的床边诊断性支气管镜检查,不仅有助于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早期病原体的快速评估,并且在mNGS检测结果回报之前开始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还可弥补mNGS检测结果滞后性及不确定性等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9至2019年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原体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青少年妇科就诊的3 268例感染性外阴阴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儿年龄分为<7、7~<10及10~<18岁3组;根据季度分为第1~4季度4组,比较组间感染性外阴阴道炎患儿病原体分布特征,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 268例患儿中,就诊年龄为(6.2±2.5)岁,<7岁1 728例(52.9%),7~<10岁875例(26.8%),10~18岁665例(20.3%)。细菌性外阴阴道炎2 253例(68.9%),真菌性外阴阴道炎715例(21.9%),其他病原体感染300例(9.2%)。共有2 287例(70.0%)患儿进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共检出2 287株病原体。阴道分泌物培养示病原体有化脓性链球菌745株(32.6%)、流感嗜血杆菌717株(31.4%)、大肠埃希菌292株(12.8%)、金黄色葡萄球菌222株(9.7%)和肺炎克雷伯菌67株(2.9%)。<7岁患儿有40.3%(509/1 263)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7~<10岁患儿有41.9%(356/849)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10~18岁患儿有26.3%(46/175)为大肠埃希菌感染。药敏结果示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G[100.0%(610/610)]、头孢曲松[100.0%(525/525)]、万古霉素[100.0%(610/610)]均敏感,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1.9%(501/545)、90.7%(495/546);流感嗜血杆菌中32.5%(161/496)产生β-内酰胺酶,对美罗培南[100.0%(489/489)]、左氧氟沙星[100.0%(388/388)]均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40.5%(202/49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0%(175/175)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29.1%(43/148)、35.1%(59/168)。3 268例患儿中共分离出28.3%(45/159)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敏试验结果示MRSA对利奈唑胺[100.0%(40/40)]、万古霉素[100.0%(45/45)]、替加环素[100.0%(36/36)]均敏感,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45/45)、95.6%(43/45)、88.9%(40/45);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苯唑西林[100.0%(114/114)]、利奈唑胺[100.0%(94/94)]、万古霉素[100.0%(114/114)]、替加环素[100.0%(84/84)]均敏感,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8.1%(89/114)、59.7%(68/114)、46.5%(53/114)。MSSA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MRSA( χ2=11.71、19.74、23.95,均 P<0.001)。 结论: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就诊年龄在6岁左右,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为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三代头孢菌素可以作为经验用药抗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具体临床使用药物时需结合药敏试验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病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组(≤7 d)和晚发型组(>7 d),回顾性分析患儿相关资料。结果:29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占同期所有新生儿败血症的10.8%。阴道分娩23例(79.3%),剖宫产6例(20.7%);早发型组18例(62.1%),晚发型组11例(37.9 %)。早发型组合并肺炎的比例高于晚发型组(83.3%比36.4%),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低于晚发型组(33.3%比81.8%),住院天数少于晚发型组[(16.17±9.33)d比(36.73±27.43)d]( P均<0.05)。外周血白细胞升高9例(31.0%),降低15例(51.7%),C-反应蛋白升高18例(62.1%),降钙素原均高于正常。所检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头孢噻肟的敏感率10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30.0%、31.0%、24.1%。28例患儿为两种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治愈22例(75.9%),好转出院3例(10.3%),放弃治疗死亡4例(13.8%),1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结论:无乳链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之一,不同发病时间患儿合并症不同。外周血白细胞降低、降钙素原升高在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感染中敏感性较高。青霉素和(或)头孢类抗生素为首选药物,危重者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细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肝衰竭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7例,女31例;年龄为(44±9)岁。观察指标:(1)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细菌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2)细菌耐药性情况。(3)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细菌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88例患者中,40例肝移植后发生细菌感染,发生率为45.45%,发生时间为术后18(1~57)d。40例肝移植后细菌感染患者中,9例为单一菌种感染,31例为混合细菌感染。40例患者共检出135株非重复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06株、革兰氏阳性菌29株。革兰氏阴性菌排名前4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37株、肺炎克雷伯菌35株、铜绿假单胞菌11株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株。革兰氏阳性菌包括屎肠球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及溶血葡萄球菌1株。135株病原菌中,64株来源于呼吸道、26株来源于腹腔、23株来源于胆道、16株来源于外周血液、6株来源于其他部位。(2)细菌耐药性情况。主要革兰氏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粘菌素、替加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率均<30.0%,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耐药率为30.0%~50.0%,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7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粘菌素、替加环素耐药率均<30.0%,对其他受检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0.0%。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50.0%,对其他受检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耐药率均<30.0%。产酸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50.0%,对其他受检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粘菌素及替加环素耐药率均<30.0%,对其他受检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革兰氏阳性菌中,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均<50.0%,对红霉素、青霉素G、氨苄西林、四环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50.0%。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G及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均>50.0%,对其他受检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0。(3)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30分是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440,95%可信区间为2.155~19.248, P<0.05)。 结论: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细菌感染发生率高,最常见部位为呼吸道和腹腔;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具有广泛且高度耐药性。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30分是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欧洲放线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86岁,因背部结节伴疼痛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结节,初起为鸡蛋黄大小,表面微红,有触痛,后皮损逐渐增大。患者自行口服头孢氨苄和甲硝唑并外用聚维酮碘溶液、酒精,效果欠佳,红肿加重,疼痛加剧。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半年,未规律控制;脑梗死病史4年,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力3级,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右背上部见1个长径约5 cm红色结节,表面微隆起,散在脓疱及结痂,边界欠清;皮损中央质软,触痛明显,挤压后有黄白色、脓性及血性分泌物溢出,未见"硫磺样颗粒"(图1A)。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3%(参考值:40% ~ 75%,下同),C反应蛋白40.04 mg/L(0 ~ 5 mg/L),血白蛋白34.4 g/L(40 ~ 55 g/L),血糖9.54 mmol/L(3.9 ~ 6.1 mmol/L)。抽取脓液送细菌分离培养,3 d后在哥伦比亚血平板(法国梅里埃公司)上培养出奶油色菌落,其他微生物未生长。细菌涂片示革兰阳性杆菌。生化鉴定:耐氧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脲酶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七叶苷水解试验阳性,葡萄糖苷酶阳性,半乳糖苷酶阳性,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阴性,不产生色素,发酵麦芽糖,不发酵甘露醇,协同凝集试验阴性。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法国梅里埃公司)初步鉴定为欧洲放线菌。16S rRNA基因测序和比对结果显示,与欧洲放线菌(AF355191.1)的同源性为99.35%。根据CLSI的M45标准行药物敏感性试验(e-test条法),对克林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敏感,对克拉霉素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子高表达对糖基化终末产物诱导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探讨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子(PSF)高表达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下人视网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应分子机制。方法:将hRMECs分为正常组、空载组、PSF组、锌原卟啉(ZnPP)组及PSF+ ZnPP组进行实验。正常组细胞使用含有10%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置于37 °C、95%空气、5% CO 2的密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空载组细胞采用空载慢病毒感染。PSF组细胞采用过表达PSF慢病毒感染。ZnPP组细胞采用ZnPP (10 mol/L)处理2 h。PSF+ZnPP组细胞采用过表达PSF慢病毒感染后,再用ZnPP (10 mol/L)预处理2 h。后四组细胞辅以AGEs刺激,HE、Hoechst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法观察PSF高表达对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ZnPP对PSF的拮抗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血红素氧合酶-1 (HO-1)、磷酸化(p)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核因子2相关因子2 (Nrf2)的蛋白表达。引入ERK通路的特异性拮抗剂U0126,Western blot验证U0126对PSF蛋白所诱导的HO-1表达的逆转作用。 结果:HE染色和Hoechst33258染色结果显示,PSF组受损细胞核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较PSF+ZnPP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7.5、38.7, P<0.05)。流式细胞法结果显示,PSF组细胞产生的ROS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较PSF+ZnPP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6.4,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SF组HO-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空载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0.1, P<0.05);AGEs处理30、60、120、240 min时pERK的蛋白表达量与15 min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74.0, P<0.05);PSF+/U0126-组HO-1、Nrf2蛋白表达量较PSF-/U0126-组明显增加,PSF+/U0126+组HO-1、Nrf2蛋白表达量较PSF+/U0126-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2、489.4, P<0.05 )。 结论:PSF高表达可以通过活化ERK通路,促进Nrf2转位入核进而诱导HO-1表达,从而保护hRMECs免受AGEs诱导的氧化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62株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荆州市中心医院2016-2019年住院患儿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62株,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4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男性285株,女性17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感染1岁以下患儿(χ 2=73.163, P<0.001),季节以冬春季节为主(χ 2=27.656, P<0.001);共检出4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363株,占78.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99株,占21.4%,MSSA和MRSA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利福平、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和呋喃妥因均100.0%敏感;MSSA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苯唑西林、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95.9%、91.7%、72.2%、96.7%、92.6%、90.0%;MRSA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苯唑西林、利福平、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的敏感性分别为91.9%、82.8%、80.8%、57.6%、90.9%、77.8%、76.8%,提示MRSA的耐药率较MSSA高;MSSA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主要是青霉素G(91.2%)、红霉素(61.7%)、克林霉素(50.1%),MRSA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均100.0%耐药。 结论: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形势严峻,且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标本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MSSA为主,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好,MRSA和MSSA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明显,应合理使用抗菌素,并加强院内感染控制,防止及减少MRSA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B族链球菌脑膜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又称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可定植在健康人体中的革兰阳性条件致病球菌。GBS为3月龄以内婴儿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GBS血清型Ⅲ及序列型ST 17最常见,毒力强,且血清型Ⅲ和ST 17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对红霉素高度耐药。青霉素或氨苄西林为国内一线用药。GBS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风险高。新生儿存在GBS侵袭的特定高危因素时可给予产时抗生素预防,可降低GBS早发型发病率,但并没有显著降低早发型病死率及晚发型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寻常型天疱疮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8岁,因口腔糜烂1个月,面部、躯干、四肢红斑、水疱20 d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腔黏膜糜烂,伴疼痛,糜烂逐渐增多,当地医院行组织病理检查示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20 d前躯干部皮肤开始出现红斑、松弛水疱、大疱,易破溃,逐渐蔓延至四肢近端及面部,无发热、关节疼及光敏等症状。既往史:15年前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近10年服用甲泼尼龙(6 mg/d)并间断加用硫酸羟氯喹(0.2 g每日2次)。对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磺胺、洛美沙星、阿奇霉素、达那唑过敏。除长期服用甲泼尼龙及硫酸羟氯喹外否认接触新药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颊部、胸背及四肢近端散在红斑和0.5 ~ 4.0 cm不等薄壁松弛水疱,疱液清亮,尼氏征阳性,其间散在糜烂及渗出(图1A)。上下齿龈黏膜、颊黏膜及上腭后部多处糜烂(图1B)。未见面部蝶形红斑、脱发及关节肿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10 × 10 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2 × 10 9/L[参考值:(0.02 ~ 0.52) × 10 9/L,下同],红细胞4.35 × 10 12/L,血红蛋白126 g/L(115 ~ 150 g/L),血小板503 × 10 9/L。肝肾功能、尿便常规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阴性(1个月及2个月复查均为1∶320),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补体C3及C4、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抗ENA抗体、抗双链DNA抗体、C反应蛋白均正常;抗桥粒芯糖蛋白1(Dsg1)抗体26.19 RU/ml(阴性< 20 RU/ml),Dsg3抗体138.02 RU/ml(阴性< 20 RU/ml)。血清免疫印迹试验:表皮产物出现Dsg3条带,未见其他条带。口腔黏膜病理:表皮内水疱,基底细胞层上棘层松解(图1C);未见基底细胞空泡样变性,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单核李斯特菌侵袭性感染57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成人(非孕妇)感染产单核李斯特菌的特点,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20年4月华西医院收治的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成人(非孕妇)患者5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症状、基础疾病和预后等临床资料,以及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结果,分析其临床感染和预后特点。结果:57例患者年龄18~83(52.8±15.9)岁,60岁以上占35.09%(20/57)。季节分布以夏季发病最高(45.61%,26/57)。48例合并基础疾病;31例发生脓毒症,18例脑膜炎。李斯特菌病确诊时间为(6.1±2.9)d,确诊后调整以碳青霉烯类(26.32%,15/57)、青霉素类(22.81%,13/57)为主的目标性治疗。住院治疗的47例患者治疗后的WBC[6.77(2.99,9.54)×10 9/L比10.23(6.71,16.55) ×10 9/L]、NLR[3.07(1.66,8.16)比11.26(5.66,20.08)]和CRP[40.7(16.9,91.9) g/L比92.8(59.9,142.7) g/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P均<0.05)。38例患者根据指南治疗后,33例好转,2例预后不佳,2例死亡。 结论:成人(非孕妇)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为其基础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肺部感染疾病。青霉素类可作为经验治疗首选药物,碳青霉烯类、红霉素等可联合足疗程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