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胎龄29周早产儿,生后62 d以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起病,后出现右肩背部皮肤软组织坏死,生后70 d诊断坏死性筋膜炎并予外科清创引流后渐愈。严重感染患儿出现局部皮肤红斑、水肿时需警惕坏死性筋膜炎,应尽早明确诊断并切开引流,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和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25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64例和足月儿组18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儿首发临床表现均以发热最常见,但早产儿组嗜睡、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 P<0.05)。首次血液/脑脊液异常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合并感染均以败血症为主,并发症主要为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早产儿脑膜炎并发症发生率为60.9%(39/64),明显高于足月儿的44.7%(84/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早产儿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多见,足月儿组以肺炎克雷伯菌、无乳链球菌多见。两组患儿阳性菌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产儿组抗生素疗程明显长于足月儿组( P<0.05)。两组患儿的临床治愈/好转率约为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相对容易漏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但早期、合理规范治疗后其临床治愈/好转率并不差于足月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而致死亡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女,11岁,因双小腿及双足红肿疼痛3个月、溃疡1周,于2021年2月26日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患儿2020年12月赤脚玩雪后出现小腿远端及双足烧灼样疼痛,伴皮肤红肿、皮温升高,阵发性发作,夜间明显,浸泡冷水后疼痛缓解;2021年2月20日起双小腿远端及双足逐渐出现深在性溃疡(图1A)。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3 × 10 9/L(参考值4 × 10 9 ~ 10 × 10 9/L,下同),中性粒细胞计数7.3 × 10 9/L(1.8 × 10 9 ~ 6.3 × 10 9/L);红细胞沉降率46.0 mm/1 h(< 20 mm/1 h);C反应蛋白14 mg/L(0.8 ~ 8 mg/L)。尿粪便常规、凝血常规及相关项目、肌钙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均正常。足背创口处样本直接涂片镜检:少量革兰阴性杆菌,PAS染色阴性;分泌物培养:吉格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阳性。二代基因测序:患儿存在SCN9A基因c.2567G>A杂合突变,导致对应甘氨酸变为天冬氨酸(p.G856D),见图2,患儿父母及弟弟未发现基因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07至2019年儿童脑脊液培养菌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脑脊液培养常见菌及其体外耐药性,为其结果解读和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询实验室信息系统,回顾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7至2019年所有脑脊液的培养结果,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追溯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共分离到菌株1 312株(细菌1 294株,真菌18株),致病菌497株(37.9%,497/1 312),其中革兰阳性菌288株(57.9%),革兰阴性菌200株(40.3%),真菌9株(1.8%),前5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20.5%,102/497)、肺炎链球菌(12.9%,64/497)、无乳链球菌(10.5%,52/497)、屎肠球菌(6.6%,33/49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6%,28/497),研究年限内致病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增高趋势(χ2=34.84, P<0.001)。除肺炎链球菌感染者主要为1岁以上儿童外(76.6%,49/64),其他4种菌主要见于1岁以下婴儿[大肠埃希菌(95.1%,97/102)、无乳链球菌(98.1%,51/52)、屎肠球菌(81.8%,27/3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1.4%,20/28)]。815株(62.1%,815/1 312)为污染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80株)、微球菌(50株)、棒状杆菌(28株)和屎肠球菌[23株,占屎肠球菌总数的41.1%(23/56)]为主,污染菌分离率在夏秋季较高,研究年限内其污染菌分离率逐年下降趋势明显(χ2=13.26, P<0.001)。 结论:儿童脑脊液培养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棒状杆菌、屎肠球菌是脑脊液培养常见污染菌,临床医师应结合菌种类型和临床特点分析脑脊液培养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孢噻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对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感染科收治的CAP住院患者6例,予头孢噻肟注射液2.0 g(1次/8 h)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5 g(1次/d)静脉给药治疗,留取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和经7 d治疗后粪便样本共12份,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研究,对治疗前后的粪便样本进行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在门水平:厚壁菌门59.2% vs 40.8%,变形菌门18.6% vs 35.5%,拟杆菌门14.8% vs 20.8%,放线菌门5.6% vs 1.2%;在科水平:瘤胃菌科34.5% vs 13.0%、毛螺菌科15.9% vs 9.7%、韦荣球菌科1.8% vs 3.3%、乳杆菌科0.3% vs 8.0%、肠球菌科0.02% vs 5.2%、链球菌科2.9% vs 1.1%、肠杆菌科16.4% vs 34.6%、拟杆菌科13.3% vs 16.8%、紫单胞菌科0.3% vs 3.4%、红蝽杆菌科4.4% vs 0.5%。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⑵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OTU值(150.5±59.0) vs (93.2±34.1), t=2.72, P=0.04;Chao1指数(169.25±49.61) vs (117.92±35.06), t=3.22, P=0.02;shannon指数(3.61±0.83) vs (2.31±0.73), t=4.54, P=0.01;simpson指数(0.80±0.10) vs (0.61±0.20), t=2.76, P=0.04。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⑶脱硫弧菌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菌群,LDA值=2.03, P=0.02。 结论:头孢噻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一周对CAP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减少,脱硫弧菌是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菌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特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地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方法:采用描述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不同地区18家三级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血液和脑脊液检查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早发型和晚发型、浙江省和浙江省外其他地区、温州地区和浙江省其他地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病原菌分布。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共纳入21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41.4%(87/210)]、无乳链球菌[27.1%(57/210)]。革兰阴性菌在早产儿中的构成比[77.6%(45/58)]高于足月儿[47.4%(72/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54, P=0.001)。大肠埃希菌[36.5%(31/85)比44.8%(56/125)]和无乳链球菌[24.7%(21/85)比28.8%(36/125)]在早发型和晚发型病例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地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其中浙江省为46.7%(64/137),浙江省外其他地区为31.5%(23/73)。浙江省无乳链球菌感染比例[35.8%(49/137)]高于浙江省外其他地区[11.0%(8/73)],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浙江省外其他地区的构成比[17.8%(13/73)和16.4%(12/73)]均高于浙江省[2.9%(4/137)和5.1%(7/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82、12.26、7.43,均 P<0.05)。革兰阳性球菌在温州地区的构成比[60.8%(31/51)]高于浙江省其他地区[38.4%(3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6, P=0.011)。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敏感(0/45),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74.4%(32/43),对其他常见的头孢菌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41.8%(23/55)],其次为头孢曲松,耐药率为32.4%(23/71)。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 结论:中国不同地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分布不同,但最常见的致病菌均为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敏感,对头孢菌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颈微生态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生态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和妇科就诊的12例子宫颈正常受试者(37~47岁),21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患者(39~48岁),5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患者(38~45岁)和3例宫颈鳞癌患者(42~43岁),填写调查问卷、行子宫颈检查,同时使用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分析子宫颈分泌物的微生态,生物信息学分析NGS结果。根据NGS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HPV阴性组、低危HPV(low-risk HPV,lrHPV)、16/18型高危HPV(high-risk HPV,hrHPV)和其他hrHPV感染组。分析数据的韦恩图、微生态的多样性、物种的相对丰度和共现性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所有受试者子宫颈分泌物共获得种属水平微生态物种909种,各组之间有重叠。在不同宫颈病变受试者中,总HPV感染率、16/18型hrHPV感染率和其他hr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按HPV感染分组,16/18型hrHPV和其他hrHPV感染患者的子宫颈微生态多样性升高( U分别为39.00和43.00, P均<0.05),而各组之间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无差异( H=4.37, P=0.213 6)。按子宫颈状况分组,子宫颈病变受试者子宫颈微生态多样性( H=14.60, P=0.002 2)升高,卷曲乳酸杆菌丰度下降( H=13.98, P=0.000 8)。在微生态物种中,支原体、衣原体和B族链球菌具有共现性;惰性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阿托波菌和二路普氏菌具有共现性。以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作为SIL诊断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87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732~0.957],卷曲乳酸杆菌和詹氏乳酸杆菌以及支原体联合诊断SIL的AUC为0.943[95 %CI:0.822~0.991]。 结论:子宫颈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下降和微生态多样性升高可能与HPV感染和子宫颈病变有关;NGS数据简化后可能有助于SIL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群与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关系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晚发型败血症(LOS)及肺炎的早产儿肠道菌群的特点及差异,探讨肠道菌群与LOS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的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LOS的早产儿作为病例组( n=8),同时选取诊断为肺炎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 n=8)。收集16例早产儿入院第1次的粪便样本并提取DNA,利用PCR技术扩增目标区域DNA,使用NovaSeq 60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间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 结果:(1)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间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LOS组和对照组早产儿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均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以肠球菌属、埃希菌-志贺菌属等兼性厌氧菌为优势菌群。进行Metastas统计分析,两组在门水平上菌群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在目、科、属、种水平进行Metastas统计分析,LOS组放线菌目、消化链球菌科、梭菌属相对丰度高于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4)LOS组葡萄球菌相对丰度大于对照组,但Metastas统计分析显示两组葡萄球菌相对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8例LOS中有3例早产儿血培养阳性,分别为无乳链球菌、缓症链球菌、粪肠球菌。粪肠球菌属于肠球菌属,而肠球菌属在LOS组属于优势菌属。 结论:不同部位感染对早产儿肠道微生态存在影响。LOS与肺炎早产儿肠道菌群构成有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链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28例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链球菌血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28例患者中,>60岁患者109例(85.2%),115例(89.8%)合并一种以上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居前的是皮肤软组织(62例,48.4%)、呼吸系统(30例,23.4%)和消化系统(12例,9.4%)。73例(57.0%)白细胞计数升高,97例(75.8%)降钙素原升高,122例(95.3%)C-反应蛋白升高,26例(20.3%)血小板计数降低。主要菌种为停乳链球菌51株(39.8%)、无乳链球菌25株(19.5%)和肺炎链球菌8株(6.2%)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停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耐药率均<10.0%;无乳链球菌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均<10.0%。结论:老年人是链球菌血流感染的高危人群,皮肤软组织是主要原发感染灶。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可作为链球菌属血流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妇产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妇产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状况及耐药特点,分析其耐药性变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病区住院的634例尿路感染患者,取患者的中段尿进行培养,比较分析不同年份的病原菌分布状况及耐药性变化趋势。结果:共检出病原菌70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81株(82.30%)、革兰阳性球菌94株(13.31%)和念珠菌31株(4.39%)。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6.29%)、肺炎克雷伯菌(8.22%)和粪肠球菌(6.23%)。奇异变形杆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P<0.05)。尿路感染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χ2=118.28, P<0.001)。年龄≥61岁的妇产科患者具有最高的感染率[127/386(32.9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在5年之间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均 P>0.0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较高[61.11%(286/468) vs. 46.55%(27/58)],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呈上升趋势( χ2=10.03, P<0.05)。粪肠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且稳定,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在5年之间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妇产科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高。临床需关注病原菌分布状况及耐药性变化趋势,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