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是一种由阴道内乳杆菌过度繁殖、pH值过低、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溶解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阴道疾病。CV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且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需氧菌性阴道炎(AV)相似,容易误诊、漏诊。CV缺乏典型的病原体,起因是正常的乳杆菌过度繁殖,其诊断主要是排他性诊断,镜检排除VVC、AV、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而可见大量乳杆菌、溶解的鳞状上皮细胞、破碎的细胞质碎片、完整的上皮细胞裸核,无或少见白细胞。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采用碱性液体改善阴道内过低的pH值。有关其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混合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混合性阴道炎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阴道炎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较单一阴道炎症诊治困难,且常伴随着复杂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存在。本专家共识针对4种常见的阴道炎症(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需氧菌性阴道炎)而制定。混合性阴道炎有症状不典型、病程较长和易复发等特点。诊断时多采用阴道微生态检测方法,诊断要点:(1)同时存在至少两种病原体或同时满足两种或以上阴道炎症的诊断标准;(2)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阴道炎症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需要同时药物治疗。治疗目标为采用综合性用药方案,杀灭病原体,保护阴道有益菌群并增强其功能。治疗原则为针对不同病原,选择规范的抗菌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建议除了对于各种感染的治疗外,强调对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纠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09至2019年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原体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青少年妇科就诊的3 268例感染性外阴阴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儿年龄分为<7、7~<10及10~<18岁3组;根据季度分为第1~4季度4组,比较组间感染性外阴阴道炎患儿病原体分布特征,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 268例患儿中,就诊年龄为(6.2±2.5)岁,<7岁1 728例(52.9%),7~<10岁875例(26.8%),10~18岁665例(20.3%)。细菌性外阴阴道炎2 253例(68.9%),真菌性外阴阴道炎715例(21.9%),其他病原体感染300例(9.2%)。共有2 287例(70.0%)患儿进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共检出2 287株病原体。阴道分泌物培养示病原体有化脓性链球菌745株(32.6%)、流感嗜血杆菌717株(31.4%)、大肠埃希菌292株(12.8%)、金黄色葡萄球菌222株(9.7%)和肺炎克雷伯菌67株(2.9%)。<7岁患儿有40.3%(509/1 263)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7~<10岁患儿有41.9%(356/849)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10~18岁患儿有26.3%(46/175)为大肠埃希菌感染。药敏结果示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G[100.0%(610/610)]、头孢曲松[100.0%(525/525)]、万古霉素[100.0%(610/610)]均敏感,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1.9%(501/545)、90.7%(495/546);流感嗜血杆菌中32.5%(161/496)产生β-内酰胺酶,对美罗培南[100.0%(489/489)]、左氧氟沙星[100.0%(388/388)]均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40.5%(202/49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0%(175/175)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29.1%(43/148)、35.1%(59/168)。3 268例患儿中共分离出28.3%(45/159)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敏试验结果示MRSA对利奈唑胺[100.0%(40/40)]、万古霉素[100.0%(45/45)]、替加环素[100.0%(36/36)]均敏感,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45/45)、95.6%(43/45)、88.9%(40/45);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苯唑西林[100.0%(114/114)]、利奈唑胺[100.0%(94/94)]、万古霉素[100.0%(114/114)]、替加环素[100.0%(84/84)]均敏感,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8.1%(89/114)、59.7%(68/114)、46.5%(53/114)。MSSA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MRSA( χ2=11.71、19.74、23.95,均 P<0.001)。 结论: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就诊年龄在6岁左右,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为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三代头孢菌素可以作为经验用药抗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具体临床使用药物时需结合药敏试验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克霉唑阴道片联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对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克霉唑阴道片联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对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6例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展开前瞻性研究,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63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观察组接受克霉唑阴道片联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氧化应激产物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24% vs 80.95%, 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C反应蛋白等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且丙二醛、血浆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克霉唑阴道片联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治疗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确切,减轻阴道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减少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阴唇粘连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分离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特点及粘连分离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9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少儿妇科门诊诊治的439例小阴唇粘连患儿的临床资料。439例患儿年龄为1.0月龄~10岁,平均15.9月龄(中位年龄12.0月龄),均行小阴唇粘连手法分离治疗,术后创面涂红霉素乳膏,并用苯扎氯铵溶液清洁外阴。结果:幼女小阴唇粘连的病因未完全明确,外阴清洁、护理不当等致反复外阴阴道炎者85.19%(374/439),无明确诱因者14.81%(65/439);幼女小阴唇粘连的发病平均年龄为15.9月龄,其中3月龄~3岁者占88.38%(388/439),无明显临床表现者占58.54%(257/439),在体检或清洗外阴时发现。行小阴唇粘连分离术后,全部患儿均一次分离成功,经过1周的术后护理,409例(93.17%)患儿基本痊愈,30例(6.83%,30/439)患儿复发。结论:小阴唇粘连好发于≤3岁幼女,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清洗外阴时发现,早期诊断后行粘连手法分离的治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酸菌阴道胶囊辅助治疗对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乳酸菌恢复、微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辅助治疗对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乳酸菌恢复、微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金华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0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抗菌药物联合雌激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的疗效、症状消失时间、阴道分泌物乳酸菌阳性情况和微炎性反应指标及相关元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00%(47/50)比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33, P<0.05)。研究组白带异常、外阴瘙痒、灼痛感、阴道充血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5.68 ± 1.03) d比(7.00 ± 1.36) d、(3.82 ± 0.65) d比(6.13 ± 1.17) d、(3.28 ± 0.56) d比(5.74 ± 1.00) d、(6.15 ± 0.98) d比(8.63 ± 1.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后乳酸菌检测阳性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治疗后阴道分泌物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并且研究组治疗后阴道分泌物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16.28 ± 3.09) μg/L比(21.14 ± 3.72) μg/L、(146.75 ± 15.61) ng/L比(204.86 ± 17.4) ng/L、(51.95 ± 8.34) ng/L比(83.52 ± 10.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阴道分泌物铁、铜、锌水平均上升,并且研究组治疗后阴道分泌物铁、铜水平高于对照组[(0.79 ± 0.17) mg/L比(0.71 ± 0.14) mg/L、(0.95 ± 0.18) mg/L比(0.86 ± 0.1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乳酸菌胶囊辅助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疗效明确,可改善阴道菌群,降低阴道分泌物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育龄期职业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因素及IFN-γ、TNF-α、IL-2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育龄期职业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致病因素及IFN-γ、TNF-α、IL-2对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妇科门诊1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患者阴道分泌物取样进行镜检以诊断VVC。根据VVC患病及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42例,未复发组55例,以非VVC患者为对照组87例。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VVC致病的因素。结果:184例患者中共97例被确诊为VVC,发病率为52.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用含糖饮料、吃甜食、锻炼、久坐不动、情绪状况、非经期使用护垫、穿紧身裤频率、阴道炎病史、阴道冲洗频率、刮宫史、避孕方法、首次性交年龄、性伴侣数量、性生活前后冲洗外阴与育龄期职业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有关(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久坐不动、饮用含糖饮料、吃甜食、穿紧身裤频率、阴道冲洗频率、首次性交年龄、避孕方法、性伴侣数量、刮宫史、阴道炎病史、性生活前后清洗外阴均为育龄期妇女VVC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三组患者TNF-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FN-γ及IL-2水平均为复发组最低,其次为未复发组,对照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育龄期职业女性VVC的发生与久坐不动、饮用含糖饮料、吃甜食、穿紧身裤频率、阴道冲洗频率、首次性交年龄、避孕方法、性伴侣数量、刮宫史、阴道炎病史、性生活前后清洗外阴有关,临床上可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IFN-γ、IL-2水平降低可能增加VVC患病及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阴硬化性苔藓合并汗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外阴白色斑块伴瘙痒2年,加重1个月于2019年7月19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阴蒂部位皮肤出现色素减退,伴剧烈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阴道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2周,瘙痒稍有减轻,但时有反复,未行进一步诊治。近1个月来自觉瘙痒加重,色素减退面积较前明显增大。患者既往体健,月经规律,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坤泰胶囊联合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观察坤泰胶囊联合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 年 6 月—2022 年 6 月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101 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0 例)和治疗组(51 例).对照组使用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睡前清洁外阴,佩戴手套,阴道深处塞入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1 片/次,1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坤泰胶囊,4 粒/次,3 次/d.两组均治疗 18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阴道清洁程度、阴道健康水平、性激素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88.24%vs 70.00%),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7.65%vs 36.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清洁度正常率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阴道清洁度正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阴道健康评分均上升(P<0.05),且治疗组阴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均下降,血清雌二醇(E2)均上升(P<0.05),且治疗组血清FSH、LH低于对照组,血清E2 较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坤泰胶囊联合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可有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提高阴道健康和清洁程度,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阴道微生态变化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不同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变化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探讨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病变及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361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将研究组分为宫颈癌组(11例)、高级别病变组(CIN Ⅱ~CIN Ⅲ,64例)、低级别病变组(CIN Ⅰ,204例)、宫颈炎组(82例).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且宫颈细胞学正常、HPV阴性女性1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阴道分泌物唾液酸苷酶(SNa)阳性、过氧化氢(H2 O2)缺乏、白细胞酯酶(LE)阳性、pH值>4.5、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NAG)阳性情况,观察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情况.检测并记录不同宫颈病变严重程度患者HPV亚型感染情况及不同亚型感染患者微生态情况.结果 宫颈癌组、高级别病变组、低级别病变组、宫颈炎组与对照组SNa阳性、H2O2缺乏、LE阳性、pH值>4.5、NAG、B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宫颈炎组、低级别病变组、高级别病变组、宫颈癌组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加深,阳性率不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VVC、T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1例患者中HPV阳性265例,阳性率为73.4%,其中高危型HPV(HR-HPV)阳性 250 例,占比为 94.3%(250/265),低危型 HPV(LR-HPV)阳性 15 例,占比为 5.7%(15/265).宫颈癌组HR-HPV阳性率为90.9%(10/11),高级别病变组HR-HPV阳性率为87.5%(56/64),低级别病变组HR-HPV阳性率为83.8%(171/204),宫颈炎组HR-HPV阳性率为34.1%(28/82),各组阳性率与宫颈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HPV阳性率占比最高的3种亚型分别为HPV52、HPV16、HPV58,宫颈癌组HPV亚型以HPV16为主,占54.5%.高危型HPV感染患者SNa阳性、H2O2缺乏、pH值>4.5、BV比例均高于低危型HPV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与低危型HPV感染患者LE阳性,NAG阳性,VVC、TV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会促进HPV持续感染的致癌作用并加重宫颈病变的进展,宫颈病变与HPV感染、阴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关注阴道微生态的变化并维持微生态的平衡,对预防HPV感染、宫颈癌的治疗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