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光内镜下不同评分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的诊断效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内镜医师运用京都胃炎评分及改良京都胃炎评分在白光内镜下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 13C-尿素呼气试验的一致性,明确改良京都胃炎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重庆市某医院消化内镜医师进行京都胃炎分类专项培训,筛选 1 周内同时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 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同时应用京都胃炎评分及改良京都胃炎评分对目标人群进行内镜下胃黏膜特征评分,计算出总分并与 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纳入研究患者共 1342 例,京都胃炎评分和改良京都胃炎评分在白光内镜下诊断Hp现症感染的灵敏度分别为74.03%、90.70%,特异度分别为 95.85%、95.3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80.93%、82.3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3.94%、97.73%.改良京都胃炎评分与京都胃炎评分在白光内镜下诊断Hp现症感染比较,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经京都胃炎专项培训的内镜医师,运用改良京都胃炎评分在白光内镜下直接判断Hp现症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光胃镜下食管及胃黏膜不同表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白光胃镜下食管及胃黏膜形态学表现判断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临床价值。 方法:2018年9月—2019年8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同时行碳13-尿素呼气试验和白光胃镜检查的1 339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运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 HP感染组(422例)和未感染组(917例)间22项胃镜下黏膜表现指标的检出率差异,然后差异性指标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和预测 HP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皱襞肿大蛇形、白浊黏液、消化道溃疡、鸡皮样黏膜、增生性息肉、黄色素瘤、萎缩、肠化和凹陷性糜烂多见于感染组( 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弥漫性发红( P<0.001, OR=75.974,95% CI:32.551~177.327)、点状发红( P=0.002, OR=3.360,95% CI:1.536~7.349)、黏膜肿胀( P<0.001, OR=3.150,95% CI:1.654~5.996)均为提示 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皱襞肿大蛇形、白浊黏液、消化道溃疡、凹陷性糜烂预测 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且 P<0.05,其中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预测 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三项指标对应的判断敏感度分别为0.735、0.512和0.445,特异度分别为0.992、0.983和0.97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78、0.931和0.87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0.814和0.792。 结论:通过白光胃镜观察食管及胃黏膜形态学表现,可较为准确地判断 HP感染情况,其中内镜下表现为弥漫性发红、点状出血、黏膜肿胀的临床价值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京都胃炎评分对内镜下预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价值与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验证京都胃炎评分在我国行内镜检查人群中预测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状态的准确性。 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4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京都胃炎分类记录白光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包括萎缩、肠化生、皱襞增宽、结节、弥漫性发红、白浊黏液等)。根据 13C尿素呼气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抗 H. pylori抗体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有 H. pylori感染。计算每例患者的京都胃炎评分,分析各项内镜下表现预测 H. 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比值比[95%可信区间(95% CI)]等。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489例患者中 H. pylori感染者246例, H. pylori未感染者243例。京都胃炎评分≥2分者共242例,其中 H. pylori感染者215例, H. pylori未感染者27例;京都胃炎评分<2分者共247例,其中 H. pylori感染者31例, H. pylori未感染者216例,京都胃炎评分≥2分预测胃黏膜 H. pylori感染的准确率为88.14%(431/489)。肠化生在 H. pylori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萎缩、皱襞增宽、结节、弥漫性发红在 H. pylori感染者中的发生率均高于未感染者[68.3%(140/205)比31.7%(65/205)、95.2%(99/104)比4.8%(5/104)、89.7%(35/39)比10.3%(4/39)、85.0%(227/267)比15.0%(40/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5.68、106.46、26.37、283.48, P均<0.01),萎缩、皱襞增宽、结节、弥漫性发红预测 H. 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比值比(95% CI)分别为56.91%、73.25%、3.62(2.47~5.29),40.24%、97.94%、32.06 (12.76~80.57),14.23%、98.35%、9.91 (3.47~28.35),以及92.28%、83.54%、60.63 (34.02~108.08),其中萎缩预测 H. 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低,诊断效能一般。白浊黏液和胃底至胃体斑点状发红在 H. pylori感染者中的发生率均高于未感染者[86.5%(32/37)比13.5%(5/37)、86.9%(146/168)比13.1%(22/1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0.96、137.12, P均<0.01),该2项指标预测 H. 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比值比(95% CI)分别为13.01%、97.94%、7.12 (2.72~18.60)和59.35%、90.95%、14.67 (8.84~24.34),诊断效能均较理想。 结论:运用京都胃炎评分内镜下预测 H. pylori感染适用于我国人群,但在单项表现中,萎缩和肠化生的诊断效能不佳,应同时关注有无白浊黏液或胃底至胃体斑点状发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京都胃炎分类评分在胃镜下识别未分化型与分化型胃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京都胃炎分类评分对未分化型和分化型胃癌的区分价值,并基于此,建立内镜下区分未分化型胃癌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第六医学中心确诊的18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分为分化组(95例)和未分化组(8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京都胃炎分类评分等,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未分化型胃癌相关因素,并基于得到的比值比(O(R)),建立未分化型胃癌预测评分系统,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结果 与分化组比较,未分化组萎缩评分、肠上皮化生评分、弥漫性发红评分和京都胃炎分类评分总分较低(P<0.01).年龄<55岁(P<0.05)、女性(P<0.05)和胃黏膜C1萎缩或无萎缩(P<0.01)与未分化型胃癌独立相关.建立的未分化型胃癌预测评分系统,区分未分化型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95%CI:0.828~0.934),最佳截断值的敏感度为80.70%,特异度为90.50%.结论 未分化型和分化型胃癌患者京都胃炎分类评分有差异,建立的未分化型胃癌预测评分系统,对区分未分化型胃癌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京都胃炎分类评分系统识别我国胃癌高风险人群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京都胃炎分类评分系统对我国胃癌高风险人群提示的有效性,为我国胃癌筛查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行胃镜检查的1 250例患者,其中胃癌患者145例(观察组),非胃癌患者1 105例(对照组).根据京都胃炎分类评分标准,白光胃镜下对患者背景胃黏膜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观察组京都胃炎分类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29±2.20)分vs(1.06±1.46)分,P<0.01],且观察组在萎缩、肠上皮化生、弥漫性发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萎缩评分高(OR=5.944)和黏膜弥漫性发红评分高(OR=3.105)是胃癌患病的危险因素.此外,早期胃癌患者在萎缩、肠上皮化生、弥漫性发红、鸡皮样改变评分及总分上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京都胃炎分类评分系统有助于在白光胃镜下识别胃癌及早期胃癌高风险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超细胃镜结合京都胃炎分类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及其药敏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分析白光内镜下各种胃黏膜形态改变,评价其在我国 H.pylori相关性胃炎人群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同时行超细胃镜检查、14C尿素呼气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H.pylori抗体患者共 232 例,采用京都胃炎分类的诊断标准,计算患者京都胃炎评分,分析内镜下胃黏膜表现诊断 H.pylori 的准确性及诊断效能,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京都胃炎评分≥2 分预测H.pylori感染准确率为 90.09%,灵敏度为 94.54%,特异度为 73.47%.其中皱襞增宽肿大蛇行灵敏度较高,特异度较低;弥漫性发红、白浊黏液、点状发红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萎缩、黏膜水肿灵敏度、特异度均较低.萎缩、皱襞增宽肿大蛇行、结节、弥漫性发红、白色浑浊黏液、点状发红、黏膜水肿在 H.pylori感染患者中占比显著高于未感染 H.pylori患者(P<0.05).萎缩、皱襞增宽肿大蛇行、结节、弥漫性发红、白色浑浊黏液、点状发红、黏膜水肿是 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在 H.pylori培养阳性的 110 例标本中,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 9.09%、66.36%、81.82%、60.91%、0.91%、0.胃镜表现有萎缩、皱襞增宽肿大蛇行、结节、弥漫性发红、白色浑浊黏液、点状发红的患者出现甲硝锉耐药显著高于未出现以上胃镜表现患者(P<0.05).结论 超细胃镜结合京都胃炎分类可提高 H.pylori检出率,治疗上可优先选择耐药率低的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可提高 H.pylori根除率,超细胃镜结合京都胃炎分类可有效及时发现 H.pylori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京都胃炎分类在白光胃镜下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京都胃炎分类,通过肉眼观察白光胃镜下的胃黏膜形态,评价其直接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同时进行白光胃镜和13C/14C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584例,采用京都胃炎分类的诊断标准,以普通白光胃镜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根据形态特点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并与呼气试验对比.结果 白光胃镜下,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多见于Hp感染者,而胃体和胃角可见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陈旧性出血斑、胃底腺息肉常见于Hp未感染者.以符合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和黏膜肿胀至少三种之一的胃黏膜改变作为胃镜下判断Hp感染的标准,与呼气试验比较,白光模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7.44%,特异度为79.31%,阳性预测值为75.74%,阴性预测值为80.83%,总体符合率为78.46%.结论 在白光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时,应用京都胃炎分类,对直接判断Hp感染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癌风险评价ABC分类法A类人群与其胃镜检查结果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胃癌风险评价的ABC分类法,观察A类人群中胃镜下表现并进行比较.方法 以2017年8月-2018年3月门诊病人中260名A群人群为研究对象,行胃镜检查,应用木村-竹本分类法评价萎缩范围,京都胃癌风险评分评价有无HP感染,并对HP和非HP感染人群检测值进行对比.结果 260例A群人群中,萎缩有20人,比例为7.7%;HP感染人群有22人,比率为8.5%.HP感染人群与非感染HP人群PGI、PII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类人群中并不能排除HP感染,内镜下表现也有萎缩可能,对于这部分人群,结合胃镜或进一步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京都胃炎分类在基层医院胃癌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我国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小于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规范胃镜诊断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胃癌筛查方案迫在眉睫.目的 探讨京都胃炎分类标准在基层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京都胃炎分类标准对2019-09/2020-11间因消化系统症状在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就诊,依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确定纳入研究对象,并依据京都胃炎分类评分将纳入患者分为3组,即低分组(小于2分)、中分组(≥2分,<4分)、高分组(≥4分),对3组患者的胃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138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低分组共918例;中分组共290例;高分组175例.3组患者间的胃癌、早期胃癌检出率两两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京都胃炎分类评分,可提高基层医院就诊人群中早期胃癌、胃癌的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蓝激光内镜联动成像联合京都胃炎分类构建全科医生消化亚专长培训模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本研究联合蓝激光内镜联动成像(LCI)与京都胃炎分类构建一个全科医生消化亚专长培训模式,旨在提高全科医生判断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状态的能力.方法 随机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行13C-尿素呼气试验的受检者71例,使用蓝激光内镜LCI及普通白光模式(WLI)分别进行标准胃镜留图记录,依据专家组分析结果与呼气试验检测结果设计问卷测试,对全科医生、专科医生进行培训,使用问卷进行考核.采用统计软件SPSS 26.0分析.结果 (1)专家组对京都胃炎分类中不同胃镜下黏膜表现判断H.pylori感染状态差异分析上,单因素分析显示,黏膜萎缩、血痂、黏膜肿胀、白浊黏液、排列规则的集合静脉在专家组判断H.pylori感染中有帮助作用(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京都胃炎中各项胃镜下黏膜表现对于专家组判断H.pylori感染与否有影响的有黏膜萎缩、血痂、黏膜肿胀、白浊黏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学习培训后,全科医生的考核总分数有了明显提升(3.48±1.35 vs 4.45±1.92,P<0.05),完成时间与初级消化内科医生没有差异.(3)完成培训后,全科医生问卷考核WLI、LCI病例分数均有所提高,LCI病例考核分数提升幅度较WLI病例高,且LCI病例培训前后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CI:1.45±0.99 vs 2.14±1.22,P<0.05),而WLI病例培训前后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京都胃炎分类联合蓝激光内镜LCI有利于判断内镜下H.pylori感染,经过培训,可提高全科医生通过内镜图片判断H.pylori感染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