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智造:新型 18F标记PSMA PET探针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转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前列腺癌是男性重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欧美常年居于首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近20年间增长超过了10倍。随着社会发展及社会老龄化、人口城市化、膳食结构变化与检测技术的进步,前列腺癌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未来10年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幅度令人堪忧。传统的影像学或组织学方法存在一定不足,如CT不能区别良性增生组织和癌组织、MRI软组织分辨率高但不能鉴别淋巴结转移及远端骨转移、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缺乏特异性等,限制了其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视虫媒传染病的快速精准实验室诊断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城市化、土地开垦、人口增长、生活习惯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类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快速增加,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文介绍了当前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特别是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各医疗机构应重视虫媒传染病的快速精准实验诊断。而对于原因不明的虫媒传染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也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1-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手足口病的时空特征,探讨社会、经济、人口和卫生服务等因素对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为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贝叶斯时空模型对手足口病数据进行拟合,评估手足口病的时空变化,并识别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与社会、经济、人口和卫生服务等因素的潜在关联。结果:2011-2018年,我国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7 118 050例,死亡2 283例,2011-2014年报告发病率呈波动上升趋势,2014-2018年报告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报告死亡率一直呈波动下降趋势。手足口病的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华南地区且为热点区域及高风险区域,报告发病率最低的为西北地区,冷点区域及低风险区域也集中在其部分区域。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RR=3.54)、每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 RR=1.61)、城市化率( RR=3.00)、人口出生率( RR=2.36)、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 RR=3.40)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RR=0.57)有关。 结论:2011-2018年我国手足口病防控重点区域为东南沿海地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考虑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公立医院一院多区模式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功能解析与差异化发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一院多区模式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对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资源不平衡等挑战的重要举措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二者在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等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在功能定位、理论基础、发展动因、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存在根本区别.本文对一院多区模式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定义、表现形式、功能和面临挑战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其差异化发展趋向和策略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北京市2008-2018年肺结核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008-2018年北京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肺结核病例数据来源于2008-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采用ArcGIS 10.2软件可视化肺结核发病率的时空分布;街道/乡镇尺度上分析(Getis’s Gi*统计量)发病率的空间聚集性;贝叶斯时空模型分析影响其时空分布的因素包括城市化率、人均GDP、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常住外来人口和人口密度。 结果:2008-2018年北京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从58.64/10万下降到30.43/10万。通州区、昌平区等城市发展新区的发病率较高,热点集中在其局部地区;东城区、西城区等功能核心及拓展区的发病率较低,冷点也集中在该区域。肺结核发病风险与城市化率和常住外来人口相关,其中,城市化率每增加1%,患肺结核的 RR值也会增加1%;常住外来人口每增加1万人,患肺结核的 RR值会增加0.6%。 结论:北京市肺结核的防控重点区域需关注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需加强常住外来人口中的结核病防控,以期降低当地结核病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北京外来入侵植物的演变、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北京外来入侵植物问题尤其突出,但其入侵和扩散的时空规律、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给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带来挑战.本研究旨在厘清入侵植物在北京的动态规律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制定应对措施,有效防治外来入侵植物侵害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已有文献、专著和相关数据库信息,重新构建了北京外来入侵植物数据库,分析北京外来入侵植物的构成特征、入侵特点及危害,采用GIS、SPSS相关软件分析外来入侵植物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特点,并与社会经济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北京外来入侵植物共 101 种,菊科植物最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原产地主要是美洲;主要入侵途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意和无意引入;传播扩散活动多数依赖结实量大的特点;均会挤占本地种生态位;超过 1/5属于国家重点关注防控的外来入侵植物;(2)不同时间阶段年均植物入侵数量具有极显著差异,经历了低、高和稳定 3 个阶段,入侵植物累计种数与历史事件累计次数、人口、货运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呈极显著正相关;(3)空间分布格局中丰富度分布和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不同,入侵植物密度与常住人口密度、绿化覆盖率呈极显著相关.[结论]北京入侵植物的演变和分布特征除了受其自身入侵性的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应预防、控制、消灭三管齐下,综合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的武汉都市圈生态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圈正面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的风险.探究多重供需风险的格局、关系及驱动因素,对支撑区域生态风险的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例,本研究量化2000、2010和2020年各乡镇6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一/综合供需风险率,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别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簇和综合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武汉都市圈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空间格局差异明显.粮食供应服务、产水服务、碳固存服务和绿地休憩服务的供需风险均上升,而土壤保持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的供需风险下降.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由0.41增至0.45,呈"核心区增加、边缘区降低"趋势.研究期间,武汉都市圈存在综合极高风险簇(B,)、综合高风险簇(B2)、水质净化高风险簇(B3)与粮食供应-土壤保持风险簇(B4),风险类型主要由B3簇向B2簇、B2簇向B1簇转化,表明供需风险组合类型增加、强度增强.植被覆盖度、夜间灯光指数和人口密度是综合供需风险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开展生态风险评估,可为区域多重风险问题的管控提供高效可靠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聚类分析视角下的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中国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对全球气候治理极为重要,其驱动机制是"减排"的关键所在.对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特征和驱动模式进行聚类研究,揭示不同省域的模式相似性与差异性,对于各省域的"双碳"目标达成和路径安排具有重要影响和现实支撑.研究采用 1997-2019 年碳排放量及社会经济数据,从聚类分析角度探讨了中国省域碳排放的趋势及驱动模式,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的归因结果,识别不同省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的贡献度和敏感性,进一步探寻省域减排方案.研究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碳排放以 499.25mt/a的速率上升,呈低位平缓波动-大幅上升-高位缓慢波动的趋势变化,省域碳排放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格局.②省域碳排放模式具有差异性,北京、天津等为低起点低速发展类,趋势呈扁平"S"型;吉林、新疆等为低起点高速发展类,呈上升"S"型;河南、广东等为中起点高速发展类,呈扩张"S"型.山东、山西为高起点超高速发展类,呈指数"S"型.③中国省域碳排放驱动因子的贡献度和敏感性存在空间差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耗等对碳排放的贡献度较高,其中地区GDP、人均GDP、第二产业占比GDP、年底非农人口比例、地区能源消耗总量等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子.碳排放对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环境规制的敏感性较强.④中国省域碳排放驱动模式的分异性较为明显,同类驱动模式省域多在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集聚"现象.因此,不同省域政府减排策略的落实应考虑其碳排放的发展规模及驱动机制的差异,实现地区发展和减排"两手抓"的同时利用地区优势,资源互通、交流合作,加强省域间碳排放的"共治",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文献快报(2):夜间光对青少年过敏性疾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夜间人造光(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ALAN)增加了人们的活动时间和范围.现有研究表明,ALAN可以通过破坏昼夜节律基因节律性,引发过敏反应.事实上,过敏性疾病至少影响了全球8%~10%的人口,是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呼吸内科Durrington教授团队对12篇文章进行了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全面评估了ALAN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对ALAN暴露类型、疾病类型、参与者年龄和地理位置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表明,ALAN与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升高有关,值得关注的是,ALAN致青少年群体过敏性疾病的风险比成年人群高3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创伤骨科学》出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快速增多的基础减除,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相关研究数据发现,45岁以下人群创伤已经是第一死亡原因.创伤性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损伤,通常是由于意外事故或剧烈运动导致的跟骨骨折,患者往往会感到剧烈疼痛,无法正常行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