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龋风险评估的龋病治疗计划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对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龋病的治疗不应局限于对现有龋损的修复治疗,而应以龋病风险评估和龋损活跃性评估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恢复口腔微生态平衡,进而控制龋病进展和恢复患牙的结构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流行病学方法在健康影响评估中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健康影响评估(HIA)制度已经被列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但是HIA的技术体系还亟待建立和完善。本文对HIA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梳理,结合国际HIA完整案例,重点介绍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在HIA评估体系建立中的应用,并总结各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环节中的应用。我国现有HIA研究中流行病学方法应用单一且不足,应加强流行病学方法在HIA指南和评估体系中的应用,而健康医疗大数据、移动健康技术、系统流行病学和实施性研究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将有利于HIA数据收集和对健康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也将有助于推进HIA制度建立和完善,从而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和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健康危害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其使用范围广、难降解等特点,加上如今塑料制品的生产及使用量大幅增长,导致环境中微塑料数量持续增加,进而导致微塑料在环境和生物体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同时,在塑料生产行业、合成纺织等行业,由于微塑料的职业暴露,工人的相关职业病的发病率增加。本文对微塑料的概念、分类、来源及对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同时对我国微塑料污染的现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微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及各级政府立法控制微塑料的污染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与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19年11月1日,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比较在SAP患者中EEN联合微生态制剂(试验组)与仅采用EEN治疗(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胰腺感染坏死发生率、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主要结局指标以及血浆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胃肠道评分、外科干预的发生率等次要结局指标。由2名评价员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762例SAP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结局指标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均数差( MD)=-7.58,95%可信区间( CI):-23.71~8.55]、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对数风险比(Log RR)=-0.30,95% CI:-0.71~0.10]、胰腺感染坏死发生率(Log RR=-0.21, 95% CI:-0.57~0.16)及死亡率(Log RR=0.13,95% CI:-0.36~0.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Log RR=-0.29, 95% CI:-0.51~0.07),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 MD=-4.45,95% CI:-7.47~-1.43)较对照组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次要结局指标中试验组患者的血浆IL-8水平( MD=-7.43,95% CI:-14.28~-0.57),TNF-α水平( MD=-38.96,95% CI:-72.96~-4.95)及胃肠道评分( MD=-0.15,95% CI:-0.17~-0.13)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外科干预的发生率(Log RR=-1.63,95% CI:-8.96~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EN联合微生态制剂可缩短SAP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SAP患者时选择EEN联合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方式可能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的武汉都市圈生态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圈正面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的风险.探究多重供需风险的格局、关系及驱动因素,对支撑区域生态风险的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例,本研究量化2000、2010和2020年各乡镇6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一/综合供需风险率,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别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簇和综合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武汉都市圈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空间格局差异明显.粮食供应服务、产水服务、碳固存服务和绿地休憩服务的供需风险均上升,而土壤保持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的供需风险下降.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由0.41增至0.45,呈"核心区增加、边缘区降低"趋势.研究期间,武汉都市圈存在综合极高风险簇(B,)、综合高风险簇(B2)、水质净化高风险簇(B3)与粮食供应-土壤保持风险簇(B4),风险类型主要由B3簇向B2簇、B2簇向B1簇转化,表明供需风险组合类型增加、强度增强.植被覆盖度、夜间灯光指数和人口密度是综合供需风险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开展生态风险评估,可为区域多重风险问题的管控提供高效可靠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局地气候分区视角下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交互影响.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推动了城市形态刻画与气候演变规律探索,为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统一框架.学术界对其研究大多聚焦在城市热环境和气候风险方面,正在向多要素气候模拟和考虑社会经济因素方向发展.审查了主题、方法和主要结论,发现"局地气候分区"、"城市热岛"、"地表温度"、"管理"和"社区"出现频率最高.采用文献计量和专题分析方法,梳理并总结了 2012-2023 年 6 月LCZ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在LCZ制图、相互作用和适应性策略三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结果表明,① 全球已在超过 280 座城市开展了LCZ研究,LCZ全球数据集的推广扩大了研究尺度且丰富了研究内容;② 大多研究分析了风热环境为主的气候要素在局地尺度上的时空特征,探讨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及其对人居环境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城市蓝绿空间对于优化冷却效果、防范和治理热源等缓解性策略的重要性.其中自 2018 年起LCZ热环境研究向多元化发展,研究区域开始出现大都市圈或城市群;③ LCZ能够辅助识别人居环境中高度暴露和脆弱的地区,近年来的研究趋向于在气候/生态风险评估中寻找适应性策略,且更加关注易感人群和低收入者.综述将有利于LCZ框架下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空间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十分严重,是中国相当重视的环境问题.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来源等相关信息,对于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污染治理、长期监测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土壤中微塑料:类型、载体效应、迁移行为和潜在风险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并不断迁移转化,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风险.为了全面评估土壤MPs的环境风险,加强MPs污染的风险管控,讨论了土壤环境中MPs的类型,系统阐述了土壤MPs的载体效应和迁移行为,并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四个方面综述了土壤MPs的潜在风险.土壤中MPs并不是单独存在的,MPs的潜在风险一方面来自其本身(颗粒和添加剂)的生物毒性,另一方面是其对共存污染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致病菌等)的载体效应.在非生物(淋溶、重力)和生物等作用下,土壤中的MPs时刻都在经历着复杂的迁移过程,从而加剧了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粒径小,MPs很容易进入食物链并层层传递,从而对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影响土壤动植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此外,MPs不仅在环境中存在,而且也在人体中被发现.MPs可通过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虽然目前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MPs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但其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探讨了土壤MPs污染治理的策略,并对未来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入们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并为更好地开展微塑料的毒理效应研究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线索和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林火干扰下的树木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随着全球逐渐暖干化,林火不仅驱动着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同时也影响树木的生理和生长.林火导致的热损伤引发树木一系列复杂生理响应.揭示火后树木生理的响应机制,对于进一步理解树木碳水关系和火后恢复生长限制,以及提高火后树木死亡预测准确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从林火对树木的作用途径和方式着手,基于不同形式林火(树冠火、地表火、地下火)对树木各部分(树冠、树干、根系)造成的损伤,综述了林火对树木生理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及火后树木生理与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互作关系.热损伤诱导的形成层、韧皮部坏死和木质部水力失衡是火后树木生理的主要响应机制,二者导致的两个生理功能限制——"碳饥饿"和水力失效——严重影响树木的碳水关系,也决定了火后树木是恢复生长还是延迟死亡.火后树木生理机制还与干旱、昆虫攻击和微生物入侵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该文强调了对林火强度的定量分析和对植物组织死亡阈值的准确判断的迫切性,同时提出了探究火后树木生理与功能性状和其他因素的互作关系的必要性.精确评估树木生理机制间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林火如何影响树木功能完整性极为关键,有助于完善林火风险评估和树木死亡模型预测.在未来气候暖干化驱动的高频、高强度林火发生背景下,对树木生理响应的深刻认识对于更好地研究火后生态系统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2023年杭州市某区地表水和城市管网水中抗生素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了解浙江省杭州市某区地表水和城市管网水中抗生素的分布特征,评估抗生素对生态和人体的健康风险.方法 2023年2-3月,在富春江流域19个采样点,采集水样,平行采样各2份,共38份.在某区29个采样点,采集相应的市政自来水厂的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平行采样各2份,共58份.利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E-UPLC-MS/MS)分析杭州某区地表水和城市管网水中6类52种抗生素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并采用风险熵值法评估水体中抗生素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结果 在杭州某区地表水中检出25种抗生素,总抗生素浓度水平为ND~463.66 ng/L.在城市管网水中检出6种抗生素分别为磺胺吡啶(检出浓度ND~0.72 ng/L,检出率93.10%)、磺胺氯哒嗪(检出浓度ND~1.16 ng/L,检出率86.21%)、红霉素(检出浓度ND~0.60 ng/L,检出率6.90%)、克拉霉素(检出浓度ND~0.75 ng/L,检出率27.59%)、罗红霉素(检出浓度ND~0.68 ng/L,检出率34.48%)、脱水红霉素(检出浓度ND~0.96 ng/L,检出率86.21%).生态风险评估表明,杭州市某区地表水中抗生素的生态风险熵值范围为0~10.56.其中磺胺嘧啶、氧氟沙星、红霉素、克拉霉素和脱水红霉素对该流域生态系统具有较高风险,其余抗生素则处于低风险或无风险暴露状态.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表明,城市管网末梢水中6种抗生素的人体健康风险熵值为4.45 × 10-7~1.68 × 10-4,均<0.01,无潜在健康风险.结论 磺胺嘧啶、氧氟沙星、红霉素、克拉红霉素和脱水红霉素在杭州市某区地表水中具有较高风险,对生活在该水域的敏感水生生物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应予以关注.城市管网末梢水中仅检出痕量抗生素,不会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