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Yamane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并发眼内炎伴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25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眼红、畏光3 d于2023年3月27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就诊。患者否认全身病史、家族史、眼外伤史。患者3年前因双眼视力下降10余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为"双眼晶状体半脱位(马凡综合征)、双眼屈光不正",并在局部麻醉下行双眼非正常晶状体摘除联合改良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后双眼视力恢复良好,并于手术后1周因右眼IOL瞳孔夹持于门诊经散瞳治疗后IOL复位。此次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手动/10 cm,左眼视力0.8。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7.2、13.0 mm Hg(1 mm Hg= 0.133 kPa)。右眼结膜混合充血(+++),颞侧角膜缘外2 mm结膜面见IOL襻尾端突出暴露于结膜表面,表面见白色分泌物包裹;角膜雾状水肿混浊,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深度正常,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漂浮,下方白色积脓,高度约2 mm;房水闪辉(+);瞳孔欠圆,直径约6 mm,对光反射迟钝;IOL光学区颞侧夹持于瞳孔区;玻璃体白色混浊,玻璃体细胞(+++);眼底窥不清(图1A)。左眼IOL居中在位,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腔见弥漫性点状等弱回声(图1C)。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9×10 9个/L(正常值3.5~9.5×10 9个/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1.9%(正常值40%~75%)。诊断:(1)右眼感染性眼内炎;(2)右眼IOL夹持;(3)左眼IOL眼;(4)马凡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巩膜瓣锯齿状缝线技术固定人工晶状体脱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巩膜瓣无线结的巩膜层间锯齿状缝线技术(ZST)固定脱位人工晶状体(IO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台州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采用无巩膜瓣无线结的巩膜层间ZST重新复位固定的IOL脱位者21例(21眼),其中不全脱位者15眼,全脱位者6眼。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定期随访。之后每12个月随访1次,共4~8次。观察分析患者术后的IOL位置和稳定性、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术眼IOL位置良好,无偏位或IOL瞳孔夹持者,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眼压正常。随访期间,所有术眼IOL均在位居中,无偏位和倾斜现象;未见IOL巩膜ZST固定处聚丙烯线头侵蚀暴露,无聚丙烯线滑脱及局部结膜充血或眼内感染者;视力稳定良好,无高眼压或继发青光眼者。结论::无巩膜瓣无线结的巩膜层间ZST固定脱位IOL效果良好,术后IOL固定牢固,无线结侵蚀暴露及眼内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后患者屈光状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75例(75只眼)。根据手术固定部位将其分为两组:A组30例(30只眼)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B组45例(45只眼)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裸眼视力(UCVA,logMAR)、眼压、散光度、前房深度(ACD)、术后并发症及IOL位置。分析术眼实际屈光度数与预留屈光度数间的差异(即屈光误差)。结果:所有患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后出现近视漂移,A组术后屈光误差-0.64(-0.93,-0.24)D,B组术后屈光误差-0.30(-0.49,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7, P=0.009);A组术后实际屈光度数[-1.30(-1.55,-0.87)D]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数[-0.63(-0.68,-0.6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1, P<0.001);B组术后实际屈光度数[-0.95(-1.30,-0.40)D]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数[-0.68(-0.78,-0.5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90, P=0.057);A、B两组术后UCVA分别为0.25(0.19,0.26)、0.20(0.05,0.30),均较术前[1.57(1.11,1.99)、1.51(1.33,1.71)]有明显提高(均 P<0.05);A、B两组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屈光误差与前房深度均呈正相关( r=0.51, P=0.004; r=0.60, P<0.001);A组瞳孔夹持、色素播散综合征、反向瞳孔阻滞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可显著提高患者视力,术后出现近视漂移,但屈光误差较小,IOL术前预留度数无需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联合改良虹膜环扎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瞳孔散大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联合改良虹膜环扎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瞳孔散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合并瞳孔散大的患者6例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联合改良虹膜环扎术,术后电话联系患者于门诊复诊随访,对术前3 d、术后3个月后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CECC)、瞳孔直径及畏光程度评分进行配对样本 t检验,并观察瞳孔形态、IOL位置、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6例患者术后末次随访BCVA为0.73±0.16,较术前(0.43±0.12)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的IOP、CECC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瞳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畏光程度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6眼术后瞳孔均呈类圆形,瞳孔位置居中,IOL无虹膜夹持。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联合改良虹膜环扎术能有效提高白内障合并瞳孔散大患者的视力,缩小瞳孔,改善畏光症状,提升视觉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Yamane法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Yamane法无缝线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行改良Yamane法无缝线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 d、3 d、7 d、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检查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记录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检查屈光度数和眼压,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眼底检查、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和后节OCT。记录术中及术后眼部并发症。结果:最终纳入53例(53只眼)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13例;年龄为60(49,68)岁。伴有外伤史的患眼占比22.6%(12/53)。术中发生玻璃体出血1只眼(1.9%)。所有术眼术后1周均未发生低眼压、前房内炎性反应和瞳孔异常。术后随访时间为(8.0±3.3)个月(3~16个月),随访中均未出现IOL瞳孔夹持、IOL再脱位、IOL襻暴露。术前和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236±704)和(1 964±628)个/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裸眼视力分别为1.53±0.75、0.18±0.17、0.15±0.14、0.14±0.13,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分别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相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和3个月裸眼视力≤0.1的患眼分别占50.9%(27/53)和56.6%(30/53)。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BCVA分别为0.25±0.21、0.03±0.06、0.02±0.06、0.02±0.06,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术后1个月BCVA分别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相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和3个月BCVA≤0的患眼占比分别为81.1%(43/53)和83.0%(44/53)。术后1 个月IOL倾斜度为(5.18±2.60)°,术后3个月则为(5.08±2.48)°,IOL离心度分别为(0.35±0.24)和(0.32±0.24)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改良Yamane法为IOL提供了稳定且居中的固定,手术简单微创,并发症少,视力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切口和双切口三联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单切口和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01/2017-02在我院眼科诊治的68例79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将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取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双切口三联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滤泡形成情况及术前与术后的眼压和视力改变、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后1 mo,观察组患者的功能型滤泡形成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型滤泡形成率(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平均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平均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分别为12.45±3.01 mmHg、0.17±0.03、0.19±0.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mo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程度与术前相比均有增加,但观察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早期发生角膜水肿5眼,短暂性浅前房4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炎性渗出3眼.观察组术后早期发生角膜水肿4眼,短暂性浅前房3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炎性渗出2眼.均经对症治疗1wk后好转,未出现前房出血、瞳孔夹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临床上双切口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眼内压,改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增加前房深度,术后患者功能型滤泡有较高的形成率,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手术入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应用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25G/23G)经角巩膜缘切口或睫状体扁平部切口行先天性白内障切除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的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并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经角巩膜缘切口或扁平部切口行先天性白内障切除术的患儿,1岁以上患儿同时行一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1岁以下患儿在随访期内行二期IOL植入术.随访并记录术后并发症与再手术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Fisher精确概率法用于计算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先天性白内障患儿67例(99眼),随访4.4(0.9~8.3)年.发生需再次手术的术后并发症者11眼(15眼次),包括视轴区混浊5眼(5眼次)、IOL虹膜夹持3眼(4眼次)、IOL玻璃体腔脱位1眼(1眼次)、晶状体皮质残留2眼(2眼次)、瞳孔机化膜2眼(2眼次)与视网膜脱离1眼(1眼次).首次手术年龄小于1岁(OR=17.9,P=0.009)、经角巩膜缘切口手术(OR=7.9,P=0.041)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需再次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经角巩膜缘切口与经扁平部切口2种入路并发症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手术年龄小于1岁或经角巩膜缘切口手术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需再次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入路的并发症类型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患者男,79岁, 6年前于本院先后行双眼晶状体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双眼视力均为1. 0. 因左眼突然视力下降伴眼痛、头痛3 d于2017年7月19日就诊,否认外伤史. 门诊检查:视力右眼0. 8,左眼数指/20 cm,眼压右眼10. 2 mmHg,左眼52. 1 mmHg(1 mmHg=0. 133 kPa). 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轻度水肿,前房浅,周边虹膜前粘连,瞳孔菱形散大,人工晶状体夹持于瞳孔,部分贴于虹膜表面(图1). OCT扫描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未现明显异常,黄斑隐约见形态大致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无悬吊缝线巩膜层间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改良的无悬吊缝线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后囊不完整的无晶状体眼35例(35眼)采用改良双针直接经结膜巩膜入路无悬吊缝线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角膜内皮密度、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Ⅰ试验及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裸眼视力≥0.5者33例,占94.3%.2例(5.7%)术后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散瞳后退回.1例(2.8%)玻璃体积血,术后6 d积血吸收.1例(2.8%)囊样黄斑水肿,术后10 d消退.术后未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人工晶状体襻暴露、严重的葡萄膜反应、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或脉络膜爆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无悬吊缝线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治疗后囊不完整的无晶状体眼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内障玻璃体联合手术术终前房内注射黏弹剂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白内障玻璃体联合手术术终前房内注射黏弹剂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7年白内障玻璃体联合手术术终因前房变浅注入黏弹剂30例(30眼),观察术中术后前房形成情况、人工晶状体位置和眼压变化.结果 术后前房稳定形成,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术后1 d眼压较术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眼压稳定,较术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终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可使前房稳定形成,避免了因前房变浅导致的人工晶状体偏位或瞳孔夹持,且术后眼压稳定,无明显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