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配型假体置换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组合压配型桡骨头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4例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46例;年龄32~58岁,平均45.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内固定组(mini钢板螺钉内固定32例)和置换组(组配型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32例)。末次随访时记录并比较肘关节外翻角度、肘关节活动范围、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评价术后疗效。结果:内固定组和置换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8~48个月(平均18.7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和置换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1.4±8.2)、(68.9±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屈伸角度分别为95°~125°、100°~140°;旋转角度分别为135.3°±11.2°、143.5°±12.8°,Mayo评分分别为(79.2±3.8)、(83.4±3.9)分,以上项目置换组均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固定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分别为(7.6±0.7)、(0.9±0.7)分;置换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分别为(7.9±0.8)分、(0.7±0.6)分,两组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感染。内固定组出现内固定松动伴尺神经炎症状1例;置换组出现假体周围吸收但无假体松动1例。 结论:人工桡骨头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桡骨头置换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后孟氏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评估手术治疗成人后孟氏骨折的功能预后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断为后孟氏骨折的18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7~72岁,平均(53.50±12.12)岁.所有患者均为低能量单侧损伤,其中左侧7例,右侧1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O'Driscoll分型Ⅱ型6例,Ⅲ型12例;18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处理尺骨骨折,伴随桡骨头Mason Ⅰ型骨折6例,Mason Ⅱ型5例,Mason Ⅲ型7例.根据桡骨头骨折分型情况(Mason分型)采用不固定或旷置、切开复位埋头加压螺钉或人工桡骨头置换处理桡骨头.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测量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活动度,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0个月,平均(17.67±3.5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平均VAS评分为(1.22±1.03)分,平均MEPS评分为(81.7±11.78)分;其中优6例,良6例,可6例,优良率为66.67%.结论 对于成人后孟氏骨折,通过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处理尺骨骨折,根据桡骨头骨折分型情况(Mason分型)采用不固定或旷置、切开复位埋头加压螺钉或人工桡骨头置换处理桡骨头,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肘关节损伤中,肘关节后脱位常常合并桡骨头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因其损伤形式复杂、处理困难、术后疗效差、并发症多,被Hotchkiss[1]于1996年将此类损伤首先描述并命名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本文通过介绍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尺骨鹰嘴骨折的病例,应用标准术式进行肘关节功能重建,并使用人工桡骨头置换和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同时解决了关节稳定和早期功能锻炼的难题.术后全程指导康复训练,患者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桡骨头骨折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两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寻找最佳内固定方法,为临床运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20具人工桡骨制作桡骨头颈骨折模型,10具采用普通微型钢板固定(普通板组),另外10具采用解剖型钢板固定(解剖板组),分别进行轴向压缩应力强度和刚度、弯曲强度和挠度及扭转力学性能的生物力测试.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劣性.[结果]普通板组的轴向压缩强度显著低于解剖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板组的刚度显著低于解剖板组,两者刚度相差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板组与解剖板组的三点弯曲强度相差17%,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相同载荷下,普通板组的挠度明显高于解剖板组,两者相差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板和解剖板两种不同型式钢板固定后,桡骨头的扭转强度和刚度恢复达90%以上.两组相比较,解剖板组的扭转强度高于普通板组,达18%,扭转刚度达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头骨折采用解剖型钢板固定较采用普通钢板具有生物力学优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重建后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比较肱桡关节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完整组与重建组的生物力学数据,评价通过界面螺钉固定人工肌腱重建MCL前束的疗效.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人类肘关节作为标本,首先将标本分为对照组(前束完整组)及实验组(前束重建组),每组各20例,然后将压敏胶片(pressure sensitive film,PSF)放到肱桡关节内,当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处于不同屈曲角度(0°、30°、60°、90°)和不同状态(完整及重建)时分别测量肘关节外翻松弛度、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的接触面积及肱桡关节内的压强,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肘关节处于0°、30°、60°、90°时,肘关节外翻松弛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处于0°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肱桡关节内压强均明显小于肘关节处于屈曲30°、60°、90°时关节内的压强(P<0.05);肘关节处于30°、60°、90°时组内及组间肱桡关节内压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束完整组中,肘关节处于0°位时肱桡关节的受力面积最大(P<0.05),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方面,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的作用十分关键,使用人工肌腱重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可以使肘关节内侧结构迅速恢复至正常状态,不但可以降低肱桡关节内压强,还可以增加肱桡关节接触面积,最终达到降低肱桡关节慢性损伤的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功治疗陈旧性Essex-Lopresti损伤病例讨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Essex-Lopresti损伤的作用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陈旧性Essex-Lopresti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因桡骨头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腕活动受限2个月入院.专科查体:右肘关节活动受限,屈伸活动度30°~60°,前臂旋前活动度30°,旋后活动度10°,右腕关节掌屈20°,背伸40°.摄X线片示:右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下桡尺关节脱位,桡骨向近端短缩.诊断为陈旧性Essex-Lopresti损伤,行人工桡骨头置换术并尺骨短缩截骨术.随访1年,尺骨截骨端已愈合,下尺桡关节未脱位,肘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人工桡骨头置换术并尺骨短缩截骨术治疗陈旧性Essex-Lopresti损伤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假体置换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有桡骨头粉碎骨折的肘关节三联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假体置换术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有桡骨头粉碎骨折的肘关节三联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伴有桡骨头粉碎骨折的肘关节三联征患者资料,其中30例患者行桡骨头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4例患者行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术(假体置换组).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Mayo评分.结果 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6.5个月(11~ 27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Mayo评分为(72.35±11.05)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8±0.3)分,优15例,良5例,可4例,差6例,优良率66.6%;假体置换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7.6个月(15~25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Mayo评分为(96.13±10.16)分,VAS评分(1.5±0.2)分,优1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7.5%.假体置换组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而术后肘关节视觉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伴有桡骨头粉碎骨折的肘关节三联征较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肘关节功能更好,结构更稳定,术后并发症更少,具有更大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采用组配型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12诊治的21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采用组配型假体行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9(14~26)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X线片显示假体周围透光区,但患者无疼痛症状,肘关节和前臂运动无异常,无需进一步治疗;其余患者假体稳定,无异位骨化,假体柄与髓腔结合紧密,未发现假体松动或变形.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124°(85°~143°),其中屈曲平均135°(120°~143°),伸展平均10°(0°~43°);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平均136°(85°~176°),其中旋前平均70°(50°~89°),旋后平均65°(0°~85°).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结论 组配型假体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肘关节稳定性得以维持,肘关节及前臂旋转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型钢板、Herbert螺钉及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可吸收材料是骨科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在临床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可吸收材料可自行降解,避免二次手术创伤,在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优势.目的:探讨微型钢板、Herbert螺钉及可吸收棒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于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3例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内固定,依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型钢板组21例、Herbert螺钉组39例、可吸收棒组30例,对比3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估法、Brod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肢疼痛程度、肘关节功能,并记录3组手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2.2-8.2年随访,中位随访5.1年.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患者术后Broderg-Morrey评分随时间的推移均不断增高(P<0.05),各组间Broderg-Morrey评分优良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各组患者术后目测类比评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P<0.05),但可吸收棒组目测类比评分在术后3 d、1周、2周均低于微型钢板组和Herbert螺钉组(P<0.05);④各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微型钢板组及Herbert螺钉组治疗费用均高于可吸收棒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证实,与传统的微型钢板及Herbert螺钉内固定相比,可吸收棒内固定修复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具有相似的疗效,但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不良反应少及治疗花费少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本科收治的57例桡骨头骨折的患者.根据Mason分型,其中Ⅱ型19例、Ⅲ型33例、Ⅳ型5例.根据骨折类型,Ⅱ型19例中,1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4例采用克氏针闭合撬拨复位,1例采用切开撬拨复位.Ⅲ型33例中,15例采用桡骨头置换,12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6例采用桡骨头切除.Ⅳ型5例中,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1例同时使用外固定架,1例采用桡骨头置换.采用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4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8个月,平均(28.53±6.54)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0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为95.92%.所有病例内固定及假体均未见松动,无1例发生感染和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4例(Ⅲ型3例,Ⅳ型1例)发生异位骨化.MasonⅡ、Ⅲ、Ⅳ型骨折患者术后患侧肘关节活动范围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son Ⅱ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取得满意效果,Ⅲ、Ⅳ型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若无法重建桡骨头,可选择人工桡骨头置换,对于桡骨头切除应当慎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