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探究出现不同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拟行肘关节松解的存在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CT数据并通过Mimics 20.0软件进行重建,对患者的前内、前外、后内、后外、正后方、纯内、纯外、上尺桡等8个区域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将患者的原始损伤情况划分为肱骨远端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5种类型。以是否出现某种位置异位骨化作为因变量,以原始损伤和基线资料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 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出现每种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88例(96.7%,88/91)后内侧异位骨化,62例(68.1%,62/91)正后方异位骨化,60例(65.9%,60/91)后外侧异位骨化,41例(45.1%,41/91)前内侧异位骨化,26例(28.6%,26/91)前外侧异位骨化,13例(14.3%,13/91)上尺桡区域异位骨化,8例(8.8%,8/91)纯外侧异位骨化,7例(7.7%,7/91)纯内侧异位骨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尺神经症状( OR=4.354, P=0.017)、原始肘关节脱位损伤( OR=2.927, P=0.042)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尺骨鹰嘴骨折损伤( OR=0.277, P=0.023)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桡骨头骨折损伤是出现前外侧异位骨化( OR=2.891, P=0.033)和后外侧异位骨化( OR=3.123, P=0.043)的危险因素。 结论: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与原始损伤情况密切相关。后内侧异位骨化发生率非常高。存在尺神经症状、原始损伤存在肘关节脱位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损伤存在尺骨鹰嘴骨折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损伤存在桡骨头骨折是出现前外侧及后外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apavasiliou和Crawford Ⅳ型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治疗效果的研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合并肘关节脱位(Papavasiliou和Crawford分型Ⅳ型)与无肘关节脱位(Ⅱ型和Ⅲ型)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移位性肱骨内上髁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101例患儿资料,其中男54例,女47例,年龄(9. 5±3. 4)岁,年龄范围5~14岁。根据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肱骨内上髁骨折共75例;B组为肱骨内上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共26例。A组患儿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B组患儿均急诊行手法复位肘关节脱位,后期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儿尺神经损伤、肘关节疼痛等临床资料,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进行影像学评估,Robert功能评分评估比较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结果:A组和B组术前有尺神经损伤症状患儿分别为21例和9例。术后A组尺神经损伤症状有15例,其中新增2例;B组尺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有8例,其中新增1例。两组患儿均6个月全部恢复。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儿肘关节解剖关系匹配良好、无脱位复发、无滑车缺血坏死及骺板早闭发生。根据Robert功能评分,A组中,优39例,良22例,可11例,差3例。B组中,优11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两组间Robert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经手术治疗的儿童移位性肱骨内上髁骨折无论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都具有良好的影像和功能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微视频快转模式预防髋关节脱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微视频快转模式对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延续性护理,实验组行微视频快转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髋关节功能、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实验组术后42 d Harris评分和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微视频快转模式,有助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分型的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骶前孔;Ⅲ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端向骶管内嵌插,造成骶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分型评估结果对SJDISWF分型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型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型患者12例,Ⅱ型患者7例,Ⅲ型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型83%(10/12),Ⅱ型71%(5/7),Ⅲ型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分,术后6个月为(84.4±5.8)分( P<0.01);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Ⅰ型75%(9/12),Ⅱ型100%(7/7),Ⅲ型0%(0/1),总优良率为80%。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或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骶髂关节疼痛、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复位丢失等。 结论:SJDISWF分型系统的可信度较高,依据分型对SJDISWF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效果,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置换在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术在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进行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的8例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55.1±13.0)岁(范围31~73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例、右侧6例;平滑肌肉瘤(EnnekingⅡB期)1例、软骨肉瘤2例(EnnekingⅠA期1例、ⅠB期1例)、骨巨细胞瘤4例(Campanacci 3级)、肺腺癌骨转移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计算机设计个性化假体和植入方案,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肩胛盂基座;术中行MalawerⅠ型肿瘤切除术和半限制型反肩关节置换,其中6例同时使用同种异体骨复合重建。术后行肩关节X线检查,测量肩关节活动度,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3.8±46.7)min(范围130~260 min),术中出血量(487.5±334.6)ml(范围200~1 200 ml),肱骨近段切除长度(9.9±4.6)cm(范围4.5~19.0 cm)。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6±12.5)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肩关节主动外展由术前27.5°±14.4°(范围10°~45°)提高至106.3°±21.8°(范围60°~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7, P<0.001);前屈由术前28.1°±12.8°(范围15°~50°)提高至115.6°± 24.0°(范围7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 P<0.001);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0.5±14.3)分(范围19~63分)提高至(79.3 ±11.2)分(范围61~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8, P<0.001);MSTS评分为(25.6±2.2)分(范围23~28分),其中优6例、良2例。1例于术后2周发生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成功。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均存活,无一例发生局部肿瘤复发、转移、假体感染和松动。 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有助于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有效地肢体重建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早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髋部外伤史患者的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有髋部外伤史患者采用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ceramic-on-ceramic,CoC)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第四代CoC界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有髋部外伤史且随访8年以上的患者128例(132髋),男87例、女41例,年龄(49.26±14.18)岁(范围17~76岁)。病因为创伤性髋关节炎50髋、股骨头坏死74髋、股骨颈骨折8髋。髋部外伤包括:髋臼侧骨折15髋(11.4%)、股骨侧骨折90髋(68.2%)、髋关节脱位5髋(3.8%)、其他或不明确骨折部位22髋(16.7%)。记录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异响等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假体十年生存率。结果:手术时间(135.61±41.65)min(范围64~320 min)。随访时间(9.62±0.82)年(范围8.2~11.3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4.07±19.7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4.03±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55, P<0.001);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0°±28.05°提高至117.14°±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76, P<0.001)。不同外伤病因(车祸伤、摔伤、扭伤、其他)及不同骨折部位(髋臼侧骨折、股骨侧骨折、髋关节脱位)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髋(0.8%,1/132)、关节脱位2髋(1.5%,2/132),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或陶瓷界面碎裂发生;髋关节异响13髋(9.8%,13/132),包括摩擦音9髋(6.8%,9/132)和咔哒音4髋(3.0%,4/132),均未引起髋部疼痛及影响生活,未行处理。关节假体十年生存率为100%;以再手术为终点,生存率为99.24%(95% CI:97.8%,100%)。 结论:采用第四代CoC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髋部外伤史的患者长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异响发生率约为10%,但对髋关节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多次假体脱位合并外旋肌缺失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假体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髋关节周围的外旋肌是维持关节稳定性、避免假体脱位的重要结构。假体多次脱位导致外旋肌会导致外旋肌缺失。翻修术中不重建外旋肌功能,将增加术后脱位率。疝修补补片其主要用于修补各种疝气,可用来提供组织框架,形成纤维瘢痕,重建外旋肌功能,增加髋关节稳定性。笔者报告1例THA术后髋关节假体多次脱位合并外旋肌缺失患者,探讨微创假体翻修术中使用疝修补补片修复外旋肌缺失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瘫髋关节的定期监控和及时手术预防疼痛性髋脱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瘫是最常见的发病于儿童期而机体功能受损影响终身的神经肌肉系统疾患,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500,目前全世界约有1 700万脑瘫患者。脑瘫并不特指某个具体疾病,而是指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遭受非进展性脑损伤引发运动发育和姿势控制的永久性异常而导致机体活动受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脑瘫可引发诸多肢体畸形,其中髋关节移位是常见的畸形之一,发生比例仅次于马蹄足。本文回顾文献并总结归纳脑瘫髋关节移位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与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及骨科相关治疗。脑瘫髋关节移位主要是由于早期缺乏正常应力刺激及髋关节周围持续的不对称性肌力牵拉所致。髋关节移位早期常无症状,但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出现髋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导致髋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从而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和增加日常护理难度。脑瘫髋移位与大运动功能分级密切相关,大运动分级越高髋移位风险越大,而通过髋关节监控可明显减少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因此,建立规范的脑瘫髋关节监控流程、及时干预、防止髋脱位和疼痛的出现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目前脑瘫髋关节移位的手术治疗主要分为三类:预防性手术、重建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肩部损伤,由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损伤造成,导致患侧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目前,临床上广泛选择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 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但存在肩峰下撞击和骨溶解等并发症,因此,治疗方案逐渐从刚性固定转向弹性固定,并趋于喙锁韧带重建。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允许肩锁关节微动,但其线圈长度不能自由调节。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是在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基础上改进而来,具有易操作、可调节、创伤小等优点,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但术后容易出现锁骨和(或)喙突骨折及复位丢失等相关并发症。目前,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案多样且未统一,临床效果也不尽相同。为此,笔者就Tightrope系统内固定装置的结构及生物力学、手术方法及疗效等方面对Tightrope系统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 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