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2至2020年使用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康复情况,患者临床资料68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40例,年龄70~96岁,平均81.6岁,左侧36例,右侧32例,其中新鲜骨折60例,陈旧性骨折8例,致伤原因,其中车祸伤18例,自行摔伤50例,均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Evans-Jensen Ⅲ型32例,Ⅳ型36例术后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本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3.5 d(3~14 d)。平均随访20.4个月(10~36个月),除1例感染外,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术后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本组病例中优54例,良8例,中6例,优良率为91.2%(62/68)。结论: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机制与治疗数据、免疫治疗技术参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及处理,以及临床诊疗实践,旨在指导国内同行安全、科学和规范地开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及相关的临床试验。论著《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家庭的聋病遗传咨询特征分析》发现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个体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发生耳聋的风险较高,但携带者的发病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及外显率等存在显著差异,在遗传咨询中需要明确排除核基因可疑致病变异并分析携带者的线粒体DNA突变比例,同时完善首诊个体及其母系家庭人员的听力检测,以咨询家庭为单位进行线粒体突变表型-基因型特征分析,有利于线粒体耳聋遗传咨询个性化的临床决策。论著《坏死性外耳道炎23例临床分析》提出坏死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以手术治疗为主;尽早干预预后较好,但合并多组颅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的患者预后不佳。论著《顺铂诱导氧化应激引起耳蜗血管纹周细胞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发现顺铂可升高耳蜗内氧化应激水平导致C57BL/6J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从而提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造成听力损失。论著《siRNA沉默STAT6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产生的实验性研究》发现经鼻滴入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小干扰RNA(siRNA)可下调鼻黏膜STAT6表达,降低磷酸化STAT6(p-STAT6)水平,抑制小鼠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的产生。新技术新材料《汉语普通话CMnBio测听句表的编制及在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验证》建立了面向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具有良好等价性的26张普通话CMnBio句表,并提供了使用单张表和二张表时识别率得分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为普通话成人人工耳蜗临床实践及开展跨语种成效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避免天花板效应的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展现实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扩展现实(XR)包括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多种可视化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虚实结合等特征,近年来XR技术在医学教育、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手术辅助与导航等方面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进展,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简述XR概念的提出及其技术发展历程,重点对XR技术的骨科临床应用进展,尤其是骨科手术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剖析了现存的问题和难点,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及理解基于XR技术的智能骨科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患者6例。均未行清创手术,聚维酮碘灌洗在床旁操作。广泛消毒铺巾后,用血管钳探查切口是否存在与假体相通的窦道和脓性分泌物,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周围重要组织并保护。在血管钳保护下,注入质量浓度为50 g/L的聚维酮碘溶液10 ml进行关节腔灌洗。24 h后重复操作,每天1次,直至创面新鲜、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渗出减少、两次以上关节液细菌培养阴性。停止灌洗后继续常规换药,直至伤口愈合。随访观察6例患者全身和局部感染控制情况,包括体温、伤口红肿、压痛、波动、渗出及窦道。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随访,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肝肾功能,摄患侧关节标准X线片,观察假体下沉、松动、骨溶解、骨膜反应等征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或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髋、膝关节功能。结果:6例平均灌洗(12.7±5.7)次(范围6~18次)。出院后随访(42.1±13.4)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切口愈合均良好,无红肿渗出,无全身和局部感染征象;影像学检查未提示关节假体周围存在骨质溶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征象。6例均未见感染复发。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的(4.67±0.82)分( F=24.79, P<0.001);5例髋关节患者各随访时间点Harris评分分别为(70.00±8.92)分、(76.40±7.23)分、(81.40±6.07)分、(82.80±4.87)分、(83.20±5.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高于术前的(22.40±12.74)分( F= 43.74, P<0.001);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及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时KSS评分分别为50、75、80、88、90、90分。治疗期间无医源性损伤发生,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患者死亡。 结论:对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采用再次手术清创治疗存在明确禁忌或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时,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颈椎人工间盘假体应用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采用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8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45±8)岁(范围:28~58岁)。手术节段:C 3~4 2例,C 4~5 5例,C 5~6 9例,C 6~7 2例。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假体移位、假体下沉。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大于12个月。手术前后患者JOA评分、VAS、ND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术后1个月、12个月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570, P=0.135; t=1.744, P=0.099)。术后12个月假体下沉距离为(0.29±0.13)mm(范围:0.18~0.50 mm),假体移位距离为(0.71±0.20)mm(范围:0.44~1.08 mm),无假体下沉或移位>2 mm病例。 结论: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能在保留颈椎活动度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足踝部骨髓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足踝部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宝鸡第三医院手显微外科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或混合髂骨植骨)治疗的11例足踝部骨髓炎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42.3±23.7)岁。对慢性低毒性骨髓炎,彻底扩创后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一期填塞空腔、覆盖创面,修复重建。对感染急性期创面,先局部换药、引流或扩创后负压封闭吸引,全身抗感染治疗;待急性感染控制并稳定后再彻底扩创、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填塞空腔、覆盖创面,修复重建。组织瓣切取面积为3.5 cm×2.0 cm~12.0 cm×6.0 cm。应用腓动脉穿支蒂皮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4例,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3例,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3例,腓骨长肌肌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1例。术后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骨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情况[包括局部红肿疼痛、有无破溃、渗出等临床表现,血液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以评价疗效。结果:除1例皮瓣远1/3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组织瓣均顺利成活。所有患者术后获(22.6±11.5)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所有组织瓣外形、质地均良好。复查WBC、CRP、ESR、降钙素原等指标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且不同程度地恢复保护性感觉。除1例术后18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愈合不良外(但无其他不良症状或体征),其余患者依X线片示(12.1±2.3)个月病灶均消失,并达到骨性愈合;踝关节恢复基本屈伸功能,患肢也恢复负重及行走功能。结论: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足踝部骨髓炎,不仅可以彻底填塞空腔、覆盖创面,且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骨愈合,恢复足踝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痤疮角质杆菌性慢性眼内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痤疮角质杆菌性慢性眼内炎是内眼手术及穿孔性眼外伤后迟发性感染性眼内炎最常见的病因,具有迟发、慢性沉闷性、反复及嗜晶状体的特征。痤疮角质杆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常规细菌培养检测时间长、阳性率低,现代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显著提高了病原体的检出率。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主要包括眼内注射抗生素,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囊袋部分或全部切除,及人工晶状体取出/置换术,大部分病例视力预后良好。痤疮角质杆菌性眼内炎早期易被误诊为非感染性虹膜睫状体炎、后发性白内障等,长时间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后囊切开会导致眼内炎症进行性恶化,因此本文就其致病原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玻璃体切割术后IOL混浊病例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PPV)后人工晶状体(IOL)混浊的病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07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发现的全部PPV术后出现IOL混浊的病例资料11例,选取其中2枚取出且保存良好的IOL进行体外光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以及能谱分析。结果::11例患者年龄为23~76(63.3±15.0)岁,发现IOL混浊与PPV间隔时间为24~180(82.2±45.7)个月。11例患者中8例有视网膜光凝史,5例有眼内硅油/气体注入手术史,1例有青光眼手术史。11例患者中糖尿病6例,高血压5例。患者所用IOL类型及临床处置情况分别为:9例(9/11)为亲水性丙烯酸酯,型号分别为860UV(1例,已取出)、Akreos Adapt AO(2例,已取出1例)和具有疏水涂层的亲水性L-312(6例,已取出4例);另外2例(2/11)为疏水性丙烯酸酯MA60MA(未取出)。2枚混浊的IOL检测情况如下:第1枚是860UV型IOL,混浊部位主要集中于光学部前表面,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呈弥漫、凹凸不平蚯蚓状、地嵴状,襻部及周边未见明显沉积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混浊主要集中在前浅层,深度大约为IOL整体厚度的前6.9%;能谱分析显示,按元素组成比例高低排列为碳、氧、钙、磷、硅和镁元素。第2枚是Akreos Adapt AO型IOL,混浊主要处于光学区中央,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呈粗糙、小圆形的砂粒,襻部也散在累及,呈较为致密的砂粒状;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混浊区域更深,大约为IOL整体厚度的前12.5%;能谱分析显示,按元素组成比例高低排列为碳、氧和硅元素。结论::PPV后不同类型丙烯酸酯IOL均有可能发生混浊,且IOL混浊的形态和表面沉积物各不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用于脊椎肿瘤切除重建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用于脊椎肿瘤切除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脊柱肿瘤切除重建治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接受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置换术的研究组和常规脊柱重建术(钛笼植骨)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 t检验。 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37、9.659、4.453, 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04, 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Frankel分级均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662、30.413, 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Frankel分级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658、0.994, 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38, P<0.05),且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手术后24 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6.61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84, P>0.05);研究组的假体下沉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3%( χ2=4.258,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后脊椎重建中发挥出了确切疗效,对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有积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混浊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发生IOL混浊的特点以及IOL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随机选取200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诊断为IOL混浊的50例(5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混浊IOL的材质、型号,IOL混浊的类型(暂时性或永久性),混浊IOL的外观变化,IOL置换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手术前后BCVA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术中植入发生暂时性IOL混浊的有4例(4眼),均为表面疏水处理的亲水性丙烯酸酯IOL,包括1枚球面L-312(Oculentis),2枚809M(Carl Zeiss)和1枚839M(Carl Zeiss),这4枚IOL在使用之前均从室外低温环境转移到室温环境,且从发现IOL混浊到恢复不超过3 h;46例(47眼)为永久性IOL混浊,包括37枚亲水性丙烯酸酯球面860UV(US),3枚水凝胶折叠式H60M(Bausch and Lomb),5枚表面疏水处理的亲水性丙烯酸酯球面L-312(Oculentis),2枚三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MA60MA(Alcon)。混浊的亲水性丙烯酸酯球面860UV(US)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其表面有大量致密沉积物。永久性混浊的IOL从手术植入至诊断为混浊的时间为(39.2±32.0)个月。IOL置换术前BCVA(LogMAR)为1.43±1.08,术后BCVA为0.39±0.44,术后BCVA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0, P<0.001)。 结论::不同材质的IOL均可发生混浊,低温引起的暂时性混浊可逆;IOL置换术可明显改善IOL混浊患者的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