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体切割术后IOL混浊病例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PPV)后人工晶状体(IOL)混浊的病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07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发现的全部PPV术后出现IOL混浊的病例资料11例,选取其中2枚取出且保存良好的IOL进行体外光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以及能谱分析。结果::11例患者年龄为23~76(63.3±15.0)岁,发现IOL混浊与PPV间隔时间为24~180(82.2±45.7)个月。11例患者中8例有视网膜光凝史,5例有眼内硅油/气体注入手术史,1例有青光眼手术史。11例患者中糖尿病6例,高血压5例。患者所用IOL类型及临床处置情况分别为:9例(9/11)为亲水性丙烯酸酯,型号分别为860UV(1例,已取出)、Akreos Adapt AO(2例,已取出1例)和具有疏水涂层的亲水性L-312(6例,已取出4例);另外2例(2/11)为疏水性丙烯酸酯MA60MA(未取出)。2枚混浊的IOL检测情况如下:第1枚是860UV型IOL,混浊部位主要集中于光学部前表面,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呈弥漫、凹凸不平蚯蚓状、地嵴状,襻部及周边未见明显沉积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混浊主要集中在前浅层,深度大约为IOL整体厚度的前6.9%;能谱分析显示,按元素组成比例高低排列为碳、氧、钙、磷、硅和镁元素。第2枚是Akreos Adapt AO型IOL,混浊主要处于光学区中央,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呈粗糙、小圆形的砂粒,襻部也散在累及,呈较为致密的砂粒状;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混浊区域更深,大约为IOL整体厚度的前12.5%;能谱分析显示,按元素组成比例高低排列为碳、氧和硅元素。结论::PPV后不同类型丙烯酸酯IOL均有可能发生混浊,且IOL混浊的形态和表面沉积物各不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混浊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发生IOL混浊的特点以及IOL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随机选取200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诊断为IOL混浊的50例(5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混浊IOL的材质、型号,IOL混浊的类型(暂时性或永久性),混浊IOL的外观变化,IOL置换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手术前后BCVA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术中植入发生暂时性IOL混浊的有4例(4眼),均为表面疏水处理的亲水性丙烯酸酯IOL,包括1枚球面L-312(Oculentis),2枚809M(Carl Zeiss)和1枚839M(Carl Zeiss),这4枚IOL在使用之前均从室外低温环境转移到室温环境,且从发现IOL混浊到恢复不超过3 h;46例(47眼)为永久性IOL混浊,包括37枚亲水性丙烯酸酯球面860UV(US),3枚水凝胶折叠式H60M(Bausch and Lomb),5枚表面疏水处理的亲水性丙烯酸酯球面L-312(Oculentis),2枚三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MA60MA(Alcon)。混浊的亲水性丙烯酸酯球面860UV(US)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其表面有大量致密沉积物。永久性混浊的IOL从手术植入至诊断为混浊的时间为(39.2±32.0)个月。IOL置换术前BCVA(LogMAR)为1.43±1.08,术后BCVA为0.39±0.44,术后BCVA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0, P<0.001)。 结论::不同材质的IOL均可发生混浊,低温引起的暂时性混浊可逆;IOL置换术可明显改善IOL混浊患者的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混浊的临床与试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远期混浊的原因与IOL置换术的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诊断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远期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混浊的患者15例(15只眼)。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其中2片混浊IOL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沉淀物的位置和形态,利用能谱分析检测沉淀物中的元素成分;分析行IOL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IOL置换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结果:15例患者发现IOL混浊与首次IOL植入间隔时间为(27.3±5.9)个月,均为单眼IOL混浊,其中9例患有高血压病;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10例患者中4例糖化血红蛋白A1c明显超出正常值。混浊IOL在共焦显微镜下可见其表面有大量珊瑚状颗粒物沉淀;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颗粒物沉淀结晶以多形态聚集,上下交错,富有层次感;能谱分析证实IOL附着的沉积物中含钙、磷元素。13例(13只眼)行IOL置换术,术中4例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3例新IOL植入睫状沟内,1例悬韧带断裂;裸眼BCVA(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IOL置换术前为1.03±0.64,IOL置换术后为0.3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植入术后远期混浊为表面钙磷化合物沉积所致,IOL置换术能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视力。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12-51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在静脉通路固定装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医用粘胶。近年来,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被用作静脉通路的固定装置。本文围绕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的发展与性能,对静脉通路失败率、皮肤损伤、敷贴更换时间和次数、护患满意度、经济效益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伴有缺口节律癫痫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缺口节律的癫痫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以提高临床对缺口节律的认识,避免过度解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就诊的伴有缺口节律的12例癫痫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预后进行总结,并采用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至少3年。结果:最终收集12例缺口节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8岁。经分析发现脑外伤是缺口节律最常见的原因,其中颅骨缺损未修补2例,颅骨钛网修补8例,颅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修补1例,颅骨聚醚醚酮修补1例。12例患者缺口节律的分布与颅骨异常区一致。缺口节律的脑波既可以表现为高波幅、快频率,也可以表现为低波幅、慢频率。缺口节律可以单个出现(类似尖波、棘波)。10例患者在多形性慢波的基础上夹杂尖波、棘波发放,影像学证实其合并相应部位的脑组织损伤。12例患者均有癫痫发作史,以强直阵挛发作和(或)局灶性发作最为常见。3例有缺口节律的患者临床无癫痫发作5年以上,既往因脑电监测提示有癫痫性棘波,一直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脑电监测后给予减停药,随访3年无发作。结论:颅骨修补是缺口节律的常见原因,不同电阻的修补材料导致缺口节律的波形和频率也不相同。缺口节律、癫痫样放电及其他病理性慢波活动可以同时存在,缺口节律为良性变异,无需特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丙烯酸酯明胶微球术前门静脉栓塞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三丙烯酸酯明胶微球(TAGM)门静脉栓塞(PVE)的安全性以及TAGM联合弹簧圈PVE与完全弹簧圈PVE诱导未来残余肝(FLR)增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连续完成的、因各种肝脏疾病需行大部肝切除21例患者资料。根据栓塞材料不同分为行远侧TAGM+近侧弹簧圈PVE组(TC组)和行远侧+近侧弹簧圈PVE组(CC组)。比较两组患者PVE后并发症、肝功能、血常规、FLR增生度、肝切除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TC组共纳入8例患者,其中男性、女性各4例,年龄(55.3±7.7)岁。CC组共纳入13例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52.6±11.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FLR体积、FLR体积比、标准化FLR体积比、手术类型及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肝衰竭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PVE,TC组均实现了FLR有效增长,其中1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未能手术;CC组有4例患者未能最终手术,其中1例患者因出现门静脉左支、主干血栓,1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另外2例患者因FLR增长不足。与CC组相比,TC组FLR增生度更高[(9.0±2.8)%比(5.2±3.8)%, P<0.05],增生速度[(11.4±7.1) ml/d比(6.9±5.2) ml/d, P>0.05]、增生率[(33.6±20.1)%比(20.9±15.1)%, P>0.05]有更高的趋势。 结论:采用TAGM联合弹簧圈行PVE安全有效,比完全弹簧圈PVE能诱导更高的FLR增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红花中芳香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C以及半制备HPLC对红花70%含水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5个芳香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基-β-D-葡萄糖苷(1)、苄基-O-芸香糖苷(2)、苯乙醇芸香糖苷(3)、3-(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甲酯(4)、carthamoside B5(5)、junipediol A-8-O-β-D-glucopyranoside(6)、7-O-β-苯甲酰芸香糖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2,6-二甲氧基-4-[(1E)-丙-2-烯基]苯基-O-芸香糖苷(10)、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11)、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12)、1-(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甲酸(13)、4-(2-氨基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1~4、10、13~15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苞藤黄叶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研究大苞藤黄Garcinia bracteata叶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HR-ESI-MS以及量子化学计算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CCK-8方法,评价了所有化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 从大苞藤黄叶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 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5-三羟基-5,6,7,8-四氢(口山)酮(1)、1,3-二羟基-5-羰基-5,6,7,8-四氢(口山)酮(2)、1,3,5,6-四羟基-8-异戊烯基缩酚酸环醚(3)、松脂醇(4)、对羟基苯丙烯酸(5)、3-甲氧基-4,4',5-三羟基联苯(6)、(2S)-2,9-巨豆二羟基-6-烯-1-酮(7)、(2R)-2,9-巨豆二羟基-6-烯-1-酮(8)、(5Z)-9-羟基-1,5-巨豆二烯-2-酮(9)、2-氧代-α-紫罗兰醇(10)、黑麦草内酯(11)、gardeterpenone A(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的(口山)酮类化合物,化合物3为新的缩酚酸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大苞藤黄甲素、大苞藤黄乙素和大苞藤黄丙素(garbractinones A-C);化合物7~10为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1、12为单萜类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大苞藤黄叶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50μmol/L)对A549细胞没有表现明显的抗增殖活性,其抑制率小于5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二级预防术后使用生长抑素预防再出血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背景: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血小板低、凝血功能差以及内镜下二级预防治疗操作时损伤曲张静脉等因素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目前内镜下二级预防治疗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尚缺乏明确规范.目的: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二级预防术后使用生长抑素预防再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地区2020年9月—2023年8月确诊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且接受内镜下二级预防治疗(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静脉曲张硬化注射、内镜下氰基丙烯酸酯注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A组(常规治疗)和B组(常规治疗+生长抑素).比较2组的预后转归(再出血率、病死率)、治疗效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血液指标等.结果:A组、B组患者术后3 d、术后6周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未出现死亡病例.A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χ2=3.21,P>0.05).A组、B组患者术后6周血红蛋白、血小板、肌酐、肝功能Child分级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术前CT检查后根据血流运行特征进行内镜下二级预防手术,术后可以不必使用生长抑素,提高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诱导膜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2/3
诱导膜是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植入骨缺损处产生的具有促进骨骼愈合的生物膜,其内含丰富的血管、生长因子和细胞,可在诱导膜的形成及骨缺损修复重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诱导膜可以从间隔物周围形成,也可以从骨折断端的骨膜延续而成或二者皆有,其形成机制可能与机体的修复能力和异物反应有关.诱导膜的质量会受到间隔物的性质及组成、第二阶段手术时机、骨缺损的类型及部位、患者自身条件及软组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诱导膜技术使大段骨缺损的治疗简单化,相较于其他生物膜,其在手术操作及修复骨缺损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