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湿痹颗粒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寒湿痹颗粒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寒湿痹颗粒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血清炎症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好转54例,无效10例;观察组好转61例,无效3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3%(61/64)比84.4%(54/64)](x2=4.195,P=0.041).治疗后,2组患者VAS和BASF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5,P=0.676).结论 在塞来昔布的基础上联用寒湿痹颗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能快速改善腰背痛、晨僵、关节痛等临床症状,降低VAS、BASFI评分和体内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症状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联合温针灸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高压氧联合温针灸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躯体功能、关节活动度改善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28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64)和观察组( n=64)。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采用Bath AS功能指数量表(BASFI)评估患者躯体功能及关节活动度,同时结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腰骶脊背疼痛及关节疼痛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及疼痛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BASFI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指地距、腰椎侧屈、腰椎后仰度及枕墙距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炎性因子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也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9%)显著高于对照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温针灸治疗能提高AS的疗效,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躯体功能及关节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了探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切除肿瘤。记录每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站立位胸椎后凸角以及术后胸背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了解成形椎板愈合情况,同时末次随访通过MRI了解后方韧带愈合情况。15例患者肿瘤均顺利完整切除,手术时间(91±15)min,出血量(117±56)ml。其中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加压包扎后均顺利愈合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3 d胸背切口疼痛VAS评分为(3.0±1.3)分,术后3个月为(1.3±0.9)分( P<0.001);术前JOA评分为(11.9±2.4)分,术后3个月为(14.0±1.6)分,末次随访为(16.1±0.7)分,术后均优于术前(均 P<0.001);术前Cobb角为10.1°±5.3°,末次随访时为10.4°±6.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420)。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CT显示椎板门轴侧(带肌蒂侧)均见部分骨痂形成甚至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椎板门轴侧均完全愈合,开门侧见不同程度硬化或愈合表现,椎板均未出现坏死、明显移位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可见通过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枕颈融合术后吞咽困难评估及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枕颈融合术(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用于治疗因各种原因(创伤、类风湿关节炎、感染、肿瘤、先天畸形和退化等)导致的颅颈交界不稳定。通过OCF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并重建枕颈稳定性。吞咽困难为OCF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对吞咽困难的评估主要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及进食评估问卷调查表-10(eating assessment tool-10,EAT-10)评分,而临床主要通过颈椎曲度相关参数(O-C 2角、O-EA角、Oc-Ax角、PI角)的变化预测吞咽困难的发生。目前,临床评估及预测吞咽困难的方法很多,但最佳评估方法尚不确定。本文对OCF术后吞咽困难的评估及预测方法进行综述,显示Bazaz吞咽困难评分、SWAL-QOL评分及EAT-10评分量表评估OCF术后吞咽困难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而在OCF术中通过调整使O-C 2角>-5°、O-EA角>100°、Oc-Ax角>65°、术后PI角较术前PI角增加(即dPI角)≥0°,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吞咽困难发生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早期筛查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初诊的老年肺癌患者205例,分为骨转移组111例,未转移组94例,比较2组的基础资料、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记录骨转移组骨折部位,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老年肺癌患者中骨转移111例,其中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分别占68.47%(76/111)、13.51%(15/111)、15.32%(17/111)、2.70%(3/111)。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肩胛骨、胸骨、颅骨。单发骨转移灶占22.52%(25/111),2个骨转移灶36.04%(40/111),多个(≥3个)骨转移灶占41.44%(46/111)。发生骨相关事件58例(52.25%)。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凝血酶原活动度、碱性磷酸酶(ALP)、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NSF、CEA、FDP是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是最常见骨转移部位。ALP、NSE、CEA、FDP是影响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在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治疗的46例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于出院后第1、3、6及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第2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White-Panjabi影像学评分标准评估脊柱稳定性,以评分≥5分为脊柱失稳。分别测量手术前、后的颈、胸、腰椎各手术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并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以评估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46例患儿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1.1)个(2~7个),手术椎管共184个节段,包括61个颈椎节段、91个胸椎节段以及32个腰椎节段,手术时长为(102.4±15.2)min(60~130 min)。术后均无感染、脑脊液漏、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46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24.7±5.3)个月(12~36个月)。术后1年改良McCormick分级Ⅰ级30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1例,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脊柱失稳。184个手术节段的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少,术后脊柱稳定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肺腺癌脑膜转移(L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经细胞病理学确诊为EGFR突变肺腺癌LM的8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33例,女48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4岁。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21.0个月(95% CI:12.5~29.5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81例患者初诊肺癌到脑脊液细胞病理学确诊为LM的间隔时间为0~108个月,中位间隔时间为14个月。采用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52例(64.2%),EGFR-TKIs联合其他药物治疗17例(21.0%),最佳支持治疗(BSC)12例(14.8%)。60例(74.1%)患者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60分,71例(87.7%)患者合并脑实质转移和(或)脊柱转移。经鞘内脑脊液内给予培美曲塞治疗22例(27.2%),经Ommaya囊至脑室脑脊液内给予培美曲塞治疗17例(21.0%)。脑脊液培美曲塞给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1%(25/39),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减低22例,血红蛋白减低25例,血小板减低14例。81例患者的中位LM后总生存时间(pLM-OS)为11.0(95% CI:7.7~14.3)个月。KPS评分≥60分( HR=0.407,95% CI:0.170~0.973, P=0.043)、治疗后脑脊液异形细胞转阴(与持续阳性比较, HR=0.351,95% CI:0.155~0.792, P=0.012)、脑室内给予培美曲塞(与不给药比较, HR=0.319,95% CI:0.137~0.745, P=0.008)、LM后继续使用三代EGFR-TKIs治疗(与EGFR-TKIs联合治疗比较, HR=0.486,95% CI:0.237~0.998, P=0.049)是患者pLM-OS的影响因素。 结论:LM患者多合并脑实质或脊柱转移。KPS评分≥60分、治疗后脑脊液异形细胞转阴、脑室内给予培美曲塞、继续使用三代EGFR-TKIs是患者pLM-OS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致椎体后壁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转移瘤致椎体后壁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的65例转移瘤致椎体后壁骨折患者的资料。男21例、女44例;年龄(70.3±10.8)岁(范围46~90岁);原发肿瘤:肺癌25例,乳腺癌14例,消化系统癌症11例,泌尿系统癌症13例,淋巴瘤1例,卵巢癌1例;部位:T 2椎体2例,T 5椎体1例,T 6椎体1例,T 8椎体2例,T 9椎体1例,T 10椎体5例,T 11椎体4例,T 12椎体15例,L 1椎体12例,L 2椎体8例,L 3椎体8例,L 4椎体4例,L 5椎体2例。根据术前CT影像测量椎体后壁破损的面积为 s,测量完整椎体后壁的面积为 S,后壁破坏率 R= s/ S,根据 R值的大小将椎体后壁破损程度分为:Ⅰ型( R≤25%)21例、Ⅱ型(25%< R≤50%)22例、Ⅲ型(50%< R≤75%)14例、Ⅳ型( R>75%)8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骨填充网袋成形术的疗效。观察骨水泥渗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3.8个月。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32±0.99)分、(4.14±1.06)分、(4.11±0.97)分、(4.3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9.20, P<0.001);ODI评分分别为69.45%±4.15%、36.65%±3.72%、36.84%±3.38%、37.78%±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40.88, P<0.001);ADL评分分别为(71.31±12.81)分、(79.85±9.14)分、(78.92±8.95)分、(78.31±8.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9.20, P<0.001)。Ⅰ~Ⅳ型VAS、ODI、ADL评分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1例发生渗漏,渗漏率为17%(11/65)。随 R值的增大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相应增加,其中Ⅰ、Ⅱ型渗漏率为0、Ⅲ型为7.1%(1/14)、Ⅳ型为38%(3/8)。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感染、神经根症状或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 结论:骨填充网袋成形术能改善伴椎体后壁破损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恢复一定的功能。椎体后壁破损的程度对手术的疗效无影响,但随着椎体后壁破损程度加大,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风险相应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跨椎间孔生长的脑胶质母细胞瘤椎管内转移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胶质母细胞瘤(GB)椎管内转移是指GB转移脊柱间室,包括硬脊膜、软脊膜和蛛网膜,或者转移至髓内。临床上,GB椎管内转移较罕见,本例较特殊的是肿瘤跨L5~S1右侧椎间孔生长,这在之前的文献中较少报道。本文通过分析一例GB腰椎椎管内转移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