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手术组1年152例二尖瓣成形手术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单手术组1年完成二尖瓣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二尖瓣成形术病因学特点、成形方法、成形效果、手术入路及术后早期结果,分析收治各类二尖瓣疾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在单手术组完成的二尖瓣手术共209例。二尖瓣手术占同期本组全部手术53.6%。男100例(47.8%),女109例(52.2%);年龄11~85岁,平均(53.5±15.2)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21例(57.9%),Ⅲ/Ⅳ级88例(42.1%)。其中二尖瓣成形术152例(72.7%),二尖瓣置换术57例(27.3%)。结果:152例二尖瓣成形术中采用全胸腔入路117例(77%)。术中应用成形环145例(95.4%),其中Physio Ⅱ成形环118例(81.4%),应用Gore-Tex人工腱索89例(58.6%)共145条,瓣叶成形15例(9.9%),缘对缘技术2例(1.3%),交界成形34例(22.4%),腱索及乳头肌劈开15例(9.9%)。退行性变成形率100%,风湿性心脏病成形率48.1%。术后1周左右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无或微量反流91例(59.9%),轻度反流58例(38.2%),中度反流3例(2.0%)。术后全因死亡2例(1.3%),无成形效果不良再次手术患者。结论:本中心退行性二尖瓣病变已成为收治二尖瓣疾病首位,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比例下降,退行性二尖瓣病变具有极高的成形率,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由于其特殊的病理解剖特点,成形率相对较低。大部分二尖瓣成形术可经全胸腔镜方式完成。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应用二尖瓣成形环结合Gore-Tex人工腱索能够取得满意的成形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病理类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修复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收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及随访结果,总结报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资料。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根据二尖瓣病变情况联合采用交界切开、瓣叶削薄、钙化剥除、腱索松解及乳头肌劈开方法,全部应用二尖瓣人工瓣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C型环)固定,合并房颤患者均采用迷宫射频消融(Maze-Ⅳ)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收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二尖瓣、心功能及心律等情况。结果:根据病理分型,术中探查可见,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8例。其中Ⅰ、Ⅱ型病例均修复成功,Ⅲ型中出现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复搏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而中转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10.62±27.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63±17.63)min,ICU停留(46.16±11.37)h,机械通气(21.60±10.89)h。全组术后30天无死亡,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3例,无卒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完成瓣膜修复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9.86±6.78)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手术等事件发生,随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P<0.001)。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修复,保留了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良好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熟练掌握心脏瓣膜修复的基础上,熟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解剖特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开展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是可行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NeoChord人工腱索治疗二尖瓣后叶脱垂合并重度反流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NeoChord人工腱索治疗二尖瓣后叶脱垂合并重度反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8例二尖瓣后叶脱垂合并重度反流的NeoChord人工腱索植入术的患者,NeoChord人工腱索植入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详细评估二尖瓣形态、脱垂位置及反流程度;植入术中经食管超声全程指导穿刺部位、人工腱索植入路径并调节腱索长度;植入后评估人工腱索位置,评估反流程度的改善情况,且手术全程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8例患者分别植入人工腱索2~4根,术中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出院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患者术后轻度残余反流5例,中度残余反流2例,轻-中度残余反流1例,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示轻度反流6例,中度反流2例。结论:NeoChord人工腱索植入术是二尖瓣脱垂引起的二尖瓣重度反流患者的安全、有效、易操作的治疗方式,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人工腱索植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超大瓣环患者的支架加宽和人工腱索辅助下TAVI技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非钙化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noncalcified pure aortic insufficiency,NPAI)是老龄化社会中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大多数NAPI患者可见其主动脉瓣环明显扩大且其病变主动脉瓣缺少钙化灶支撑,故对于这类患者难以常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进行治疗。本中心回顾性总结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共12例老年NPAI合并瓣环扩大(noncalcified pure aortic insufficiency with aortic annulus dilatation,NPAI-AAD)患者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和/或人工腱索外辅助锚定技术进行治疗的随访结果。患者术前常规进行门控全心动周期增强CT检查,瓣环直径大于29 mm(J-Valve最大型号为直径29 mm)的NPAI-AAD患者入选。术前CT评估收缩期瓣环直径29.2~32.6 mm,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系统评分(Society of Throacic Surgeons,STS)4~15分,年龄73~85岁。术中介入瓣膜常规冲洗后,裁剪医用涤纶片合适大小,使用4/12带针涤纶缝线分别在介入瓣膜纵向3个长矩形支架外缝合6~8针,固定3个涤纶片以增宽介入瓣膜支架外周直径3~4 mm。对于主动脉瓣环直径大于30.5 mm的患者在介入瓣膜支架下缘分别穿入4-0 prolene滑线以协助瓣膜锚定。后将经处理的介入瓣膜于冰水中压载至输送鞘中。常规左侧肋间小切口经心尖穿刺途径心脏搏动下完成TAVI手术。1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介入瓣膜,均使用J-Valve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技术,6例联合使用人工腱索锚定技术。其中1例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技术时,术中瓣膜移位,拖放至降主动脉锚定,然后取第2个介入瓣膜,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联合人工腱索锚定技术顺利完成TAVI手术。围手术期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但其瓣膜位置及功能良好。余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术后复查未见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关闭不全、轻度关闭不全5例、余均为微量关闭不全。随访6~24个月,11例均无轻度以上瓣周漏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未见瓣膜明显移位,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形成、卒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对于老年NPAI-AAD患者,创新性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和/或人工腱索外辅助锚定技术TAVI手术效果满意,值得继续观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连续100例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早期临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开展胸腔镜心脏手术早期连续100例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连续100例行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44例;年龄15~75岁,平均(49.2±14.7)岁。通过早期结果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结果:二尖瓣修复技术包括瓣叶折叠5例,叶间裂缝合10例,交界缝合15例,缘对缘缝合1例,人工腱索76例[平均置入人工腱索(2.5±1.6)(1~4)根/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成形环。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中量及以上反流3例,均再次阻断重新修复成功,少量反流2例,无反流95例,二尖瓣前后叶对合高度均>5 mm。全组体外循环(164.4±51.0)min,主动脉阻断(119.7±39.1)min,最近10例分别为(140.2±45.3)min和(96.3±25.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死亡1例,为术后4 h左心房缝线撕脱。术中转正中开胸止血2例,其中1例上腔静脉插管损伤无名动脉,1例Chitwood阻断钳损伤左心耳。2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重度反流,予以正中开胸行二尖瓣替换术。 结论: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在跨越学习曲线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重复性好,早期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左心室重构变化情况及对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左心室重构变化情况及对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应用人工腱索技术修复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Carpentier Ⅱ型)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超声心动图有无中度以上反流分为严重反流组(15例)和无严重反流组(126例)。观察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左心室逆重构(left ventricular reverse remodeling,LVRR)对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影响,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术。术后早期(术后30天)两组患者即出现明显LVRR,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 P<0.05);术后1年二尖瓣无严重反流组LVRR进一步增加(LVEDD和LVESD进一步缩小, P<0.05),但严重反流组重新出现左心室重构(LVEDD和LVESD较术后早期增大, P<0.05)。术后随访12~132个月,15例患者再次出现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术后早期(术后30天)13例患者出现轻中度或中度反流,其中8例患者在随访时进展为中度以上反流。 Cox回归分析显示LVEDD≥65 mm( HR=5.573)、术后早期轻中度以上反流( HR=8.801)为人工腱索植入术后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术后早期患者即出现明显LVRR,术后1年LVRR程度将进一步增加,但严重反流者将重新出现左心室重构;术后早期LVRR对人工腱索植入术后二尖瓣反流复发有一定影响,而术后1年进一步增强的LVRR对二尖瓣反流复发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对人工腱索联合后交界折叠缝合行全胸腔镜Barlow病二尖瓣成形早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多对人工腱索联合后交界折叠缝合并辅以成形环的技术行全胸腔镜Barlow病(Barlow disease)二尖瓣成形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全胸腔镜下,通过单操作孔,对连续10例Barlow病患者采用多对人工腱索置入、后交界折叠缝合并辅以成形环的技术行二尖瓣修复成形。通过对其早期结果的总结分析,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男8例,女2例;年龄(33.5±11.0)岁。全组无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12~194 min,平均(142±26)min;阻断时间78~128 min,平均(96±18)min;置入人工腱索2~4对/例,平均(3.4±0.7) 对/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对合高度0.8~1.5 cm,平均(1.2±0.2)cm。无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及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现象,平均跨瓣压差(1.2±0.4)mmHg(1 mmHg=0.133 kPa)。随访1~18个月,7例无MR,3例微量MR,平均跨瓣压差(1.5±0.6)mmHg。结论:多对人工腱索联合后交界折叠缝合并辅以成形环的技术行全胸腔镜Barlow病二尖瓣成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重复性好,早期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低频残余听力保留患者声电联合刺激短期效果观察》观察12例保留低频残余听力的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在使用声电联合刺激前、使用即刻、使用后2个月的言语识别率、声调识别和音乐测试,发现声电联合刺激提供的低频声学信息以及声电刺激模式可为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噪声下的言语、声调识别和音乐感知提供丰富的听觉线索,短时间内即可促进已接受长期电刺激植入者复杂聆听能力的提高,综合改善其听觉水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分析308例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LARS2和 HARS2基因致病变异所致的Perrault综合征分析》从2例以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为特征的男性Perrault综合征先证者入手,对2个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了 LARS2 基因c.1079T>C(p.Ile360Thr)和 HARS2基因c.1273C>T(p.Arg425Trp)2个新变异,扩大了Perrault综合征的基因突变谱。《鼻内镜下总腱环区域减压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评估35例(56眼)鼻内镜下接受总腱环(AZ)区域减压的难治性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实鼻内镜下AZ区域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的手术方式,最佳矫正视力改善明显,AZ区域减压结合联合入路3壁眶减压可更好地改善眼球突出度。《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23例精准定位及成功治疗》回顾性分析23例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定位、治疗方法,发现CT多平面重建能精确定位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给医生提供更直观的影像学证据,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影像基础;咽、颈段食管异物需要及早处理,否则容易发生游走,导致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肌腱组织工程支架生物材料与孔隙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随着肌腱损伤肌腱移植手术的增多,对肌腱组织工程支架的需求日益增加,研究发现植入物良好的孔隙大小及孔隙率有助于组织愈合.目的:总结肌腱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种类,调查各类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与孔隙的相关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为"tendon"或"ligament"和"tissue scaffold"以及"porosity"或"permeability",共纳入8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讨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与结论:肌腱组织工程研究所涉及的支架材料主要分为天然肌腱支架材料和人工合成腱性支架材料两大类,其中天然支架材料包含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和异种肌腱,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在制备异体肌腱以及动物实验过程中发现脱细胞消毒过程中会导致两种肌腱孔隙大小及孔隙率增加的现象,但是具体原因及机制并未进一步研究.人工合成腱性支架材料目前研究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以Leeds Keio、LARS为代表的人工韧带产品目前还在部分国家使用,其他材料目前因技术不成熟等问题未能在临床推广,人工合成腱性支架材料的孔隙及孔隙率因其材料与制备技术的不同也呈现不同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移植物类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临床上常采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而不同移植物类型又影响着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康复方案的制定.目的:回顾分析不同移植物类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力、关节稳定性、功能性活动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人工韧带,骨-髌腱-骨,股四头肌肌腱,腘绳肌肌腱,腓骨长肌肌腱,康复训练,重返运动";英文检索词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utografts,allografts,artificial ligaments,bone-patellatendon-bone,quadriceps tendon autograft,hamstring tendon autograft,peroneus longus tendon autograft,rehabilitation,exercise,protocol,return to sport".结果与结论:选用骨-髌腱-骨移植物的患者应加强股四头肌离心收缩练习,康复后期应关注股四头肌耐力和爆发力的恢复.与骨-髌腱-骨移植物和腘绳肌肌腱移植物相比,选用股四头肌肌腱移植物的患者在5-8个月内符合回归标准的患者明显更少,应制定较长时间的训练计划,训练周期尽量持续到3年以上.选用腘绳肌肌腱移植物应强化多角度下腘绳肌力量训练,尤其是屈膝60°以上的周期至少持续至术后18周.选用腓骨长肌肌腱移植物的患者后续应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以足底肌肉力量为主.选用同种异体移植物应注意移植物经低剂量辐射消毒后其抗张力性降低20%,因此应关注膝关节稳定性训练.选用人工韧带移植物的患者3-6周内可渐进性增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训练,重视早期本体感觉练习,对平衡、跳跃及灵活性进行针对性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