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基质制品的前世今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血浆基质制品生物活性良好,因其来源于自身,少见不良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领域。随着生物医学及材料学的发展,血浆基质制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制备方式、产物特征、生物学性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总结过往研究,系统介绍了血浆基质制品的发展演化历程、理论基础、产物特性及具体成分,并为其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及在促进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促进骨组织修复再生是治疗各类骨科疾病(如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质疏松以及各类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等)的重要手段。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膜性囊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脂质、核酸等,并在细胞间通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间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和临床转化潜力,但是其功能和治疗效率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文献检索证实物理刺激、关键分子干预及小分子化合物和(或)生物材料刺激是促进外泌体分泌的重要策略。对外泌体的亲代细胞及外泌体进行工程化改造是实现优化并增强外泌体功能的的可行手段。而将外泌体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生物材料内以促进骨修复再生是目前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式。综述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包括促进外泌体分泌及外泌体功能优化的方式,以及外泌体功能化的生物材料促进骨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能够为加强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并促进外泌体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聚醚醚酮假体在肩胛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重建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作为一种新型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相近和射线可透性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本文探讨使用3D打印个性化PEEK材料修复肩胛骨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采用肿瘤切除3D打印PEEK肩胛骨假体重建治疗肩胛骨肿瘤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4~52岁,滑膜肉瘤1例、Ewing肉瘤1例、软骨肉瘤4例。术前通过CT数据设计、制作PEEK假体;术中在确保安全外科边界的前提下进行肿瘤切除用假体置换,其中全肩胛骨假体置换2例、部分肩胛骨假体置换4例。手术时间为90~170 min,出血量为100~400 ml。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6~2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全部患者均无瘤生存。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最低为62分,最高为68分;日本骨科协会肩关节评分最低为63分,最高为78分。3D打印PEEK材料假体置换在肩胛骨肿瘤保肢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质量轻、适配好、安装相对简单、组织相容性较好,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肩关节外观及功能,有望成为肩胛骨肿瘤保肢治疗的选择方案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面涂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猪小肠黏膜下层膜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膜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膜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膜,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 3) 2·4H 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膜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 4) 2·HPO 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 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膜。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 4细胞/膜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 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成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膜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膜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 t=0.588, 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 t=4.077, 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 t=3.846, P<0.05)后,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骨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成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 t=3.217, 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 t=3.72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膜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创面敷料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自1969年拉里·汉奇发现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 BG)以来,人们对主要用于骨再生的不同类型的BG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最近,BG在血管生成、免疫原性和细菌抗感染方面的有益作用得到了验证,BG的适用性已扩展到软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英国邓迪大学理工学院Shahin Homaeigohar和德国厄兰根-纽伦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研究所Meng Li和Aldo R. Boccaccini在《Burns & Trauma》发表综述《Bioactive glass-based fibrous wound dressings》,强调BG纤维材料在创面愈合中的新兴作用和意义,讨论了相关的促进愈合机制,并介绍不同类型的BG纤维敷料的组成和形式、优点及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柱融合术中生物活性材料应用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柱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术式,所有的脊柱疾病(包括退变、畸形、创伤、感染、肿瘤等)的外科治疗均会涉及脊柱融合。植骨材料的选择是决定脊柱融合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常用的植骨材料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使用生物材料制备而成的人工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与转化学组牵头、组织国内脊柱外科领域专家,通过检索文献检索、专家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讨论会,制定出脊柱融合术中生物活性材料应用的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方法制备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目前文献报道的3种制备小肠黏膜下层(SIS)的方法制备SIS,并比较3种制备方法对SIS的脱细胞程度、结构、活性成分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Badylak法、Abraham法和Luo法制备SIS。使用苏木精-伊红(HE)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及DNA含量检测其脱细胞是否完全、残余DNA量;蛋白组学检测其组成成分;扫描电镜检测其结构变化;并将3种SI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检测其细胞相容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SIS的HE和DAPI染色均未无肉眼可见的细胞核;Badylak法、Abraham法和Luo法制备的SIS中DNA含量检测分别为43.25、21.01 ng/mg和15.69 ng/mg ECM干重。蛋白组学分析结果:SIS-1、SIS-2和SIS-3中检测出的蛋白种类分别为644、717和135种。胶原蛋白的种类最多,共有21个亚型,Ⅰ型胶原含量最大,还含有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蛋白多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3种SIS微观结构均有一定程度破坏,表现为胶原纤维连续性中断与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与BMSCs共培养,细胞能保持良好的形态和增殖活性。结论:3种脱细胞方法制备的SIS均达到标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保留大部分活性成分。微观结构和生物活性成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皮生长因子在鼓膜穿孔修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鼓膜穿孔是耳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其病程长短,可简单分为急性鼓膜穿孔和慢性鼓膜穿孔。因鼓膜具有较强的自愈能力,小的创伤性鼓膜穿孔大多能够自愈,然而大的鼓膜穿孔往往愈合较慢或者迁延不愈,可演变成为慢性鼓膜穿孔。目前手术仍是治疗慢性鼓膜穿孔的主要方式,患者往往需要承担相应的手术风险,并支付较高的手术医疗费用。因此,寻求一个高效、微创、经济的替代疗法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材料与技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鼓膜穿孔,其中表皮生长因子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鼓膜愈合的生物活性分子而备受关注。本文将对近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应用于鼓膜穿孔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合树脂充填材料的研发策略和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复合树脂充填材料是牙体直接粘接修复的首选材料,其良好的性能可以满足临床牙体修复治疗的要求,恢复结构和功能并兼具微创和美观。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复合树脂材料性能的局限性是根本的解决策略。本文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改良复合树脂材料的性能,研发新型复合树脂包括抗菌复合树脂、再矿化生物活性树脂和自修复复合树脂的进展,为新型复合树脂充填材料的研究趋势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分子活性多肽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组织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但超出自愈极限的骨缺损仍然需要进行骨移植。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钙磷材料是目前常见的骨修复支架材料,但这些生物活性材料往往缺乏成骨诱导活性、促种子细胞黏附以及促血管生成等能力。弥补这些缺陷的传统方法是使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生长调节因子对生物活性材料上的成骨过程进行调控。然而这些活性因子往往具有成本高、不能长期使用等缺点。为解决以上问题,各种小分子活性肽应运而生,并发挥了较好的成骨效应。对常见的多种诱导成骨的小分子活性肽进行介绍,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