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病理性瘢痕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病理性瘢痕是真皮纤维化疾病中的一类,以过度纤维化和胶原沉积为特征,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潜在病理机制尚未阐明,且其临床疗效不佳、复发率高,故其防治一直是临床上致力解决的难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维持心血管稳态的重要内分泌级联,其组成成分均在皮肤各细胞中表达,皮肤局部RAS可以独立于血浆RAS发挥作用。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皮肤局部RAS激活,其主要活性成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通过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1(ATR1)和血管紧张素受体2(ATR2)两个特异性受体对受伤创面发挥相反的作用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本文首次全面综述了皮肤局部RAS系统的经典通路、肥大细胞诱导的糜酶旁路及瘢痕疙瘩相关淋巴组织诱导的溶酶体蛋白酶旁路环路在创伤修复及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齐墩果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迁移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9例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并进行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处理成纤维细胞,实验分成3组:对照组加入0.9%NaCl;5 μmol/L齐墩果酸组加入5 μmol/L齐墩果酸;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加入10 μmol/L齐墩果酸。3组均进行噻唑蓝实验(MTT)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周期;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AV-PI)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齐墩果酸对细胞的迁移作用;蛋白质印迹法和Real-time PCR实验分别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所有实验均设置3个复孔。3组间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两两比较使用LSD-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组MTT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作用24 h时,5 μmol/L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细胞增殖(吸光度 A值)分别为0.66±0.02、0.46±0.02,对照组为0.78±0.00,3组间比较 F=114.4, P<0.001;5、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4、 P<0.001, t=15.60、 P<0.001)。流式细胞实验结果发现,细胞周期G1/S期的转导受到阻滞,5 μmol/L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G1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2.17±2.04)%和(82.02±1.18)%,与对照组[(62.47±4.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4、 P=0.030, t=6.38、 P<0.001)。AV-PI染色发现5 μmol/L齐墩果酸组(0.9%)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3.4%)细胞的凋亡比例比对照组(0.4%)明显增加,3组间比较 F=119.6, P<0.001,5、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9、 P<0.001, t=13.44、 P<0.001)。Transwell实验发现5 μmol/L齐墩果酸组(57.13±2.65)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42.15±2.55)细胞的迁移数量比对照组(72.27±3.32)明显下调,3组间比较 F=101.3、 P<0.001,5、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0、 P<0.001, t=14.41、 P<0.001)。蛋白质印迹法实验发现齐墩果酸可以抑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5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8.70、 P<0.001, t=5.00、 P=0.040, t=12.41、 P<0.001, t=10.46、 P<0.001;10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31.61、 P<0.001, t=23.17、 P<0.001, t=12.11、 P<0.001, t=44.52、 P<0.001。Real-time PCR反应发现Cyclin D1、Bcl-2、Bax、MMP2的mRNA表达水平也受到了抑制,5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5.42、 P<0.001, t=3.11、 P=0.040, t=16.11、 P<0.001, t=11.71、 P<0.001;10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51.78、 P<0.001, t=30.89、 P<0.001, t=10.64、 P<0.001, t=17.10、 P<0.001。 结论:齐墩果酸作用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24 h后能够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10 μmol/L的齐墩果酸作用强于5 μmol/L,齐墩果酸可以用于防治瘢痕疙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五倍子酸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五倍子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周期、胶原收缩程度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五倍子酸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2年8 - 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外科获取术中切除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3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3 ~ 8代细胞进行实验。设置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分别用0.025、0.05、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及对照组(仅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细胞)。培养24、48、72 h后,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三维培养观察胶原收缩情况。按上述分组培养细胞24 h后,在微分干涉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使用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高剂量五倍子酸组),与对照组细胞分别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TGF-β1、2、3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2、3,Smad2、3、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mRNA相对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镜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出现胞体缩小、细胞间距变大、萎缩、凋亡细胞增多现象。CCK8结果显示,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活力变化显著( F组别 = 78.31, P < 0.001; F时间 = 4.17, P = 0.037),其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24、48、72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三维培养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胶原均发生收缩,但收缩程度不同,对照组胶原明显收缩,各浓度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程度较低;作用24、48、72 h,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处理24 h后,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细胞凋亡率(38.68% ± 3.05%、41.82% ± 2.19%、43.56% ± 3.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8% ± 1.56%,均 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较低(均 P < 0.01),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则显著较高(均 P < 0.05)。ELISA结果显示,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浓度[(758.58 ± 31.4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 081.30 ± 44.72)pg/ml, t = 11.81, P < 0.001],TGF-β2浓度[(71.05 ± 7.40)pg/ml]与对照组[(76.43 ± 6.51)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09, P = 0.317),而TGF-β3浓度[(5.70 ± 3.87)pg/ml]高于对照组[(0.00 ± 0.00)pg/ml, t = 2.94, P = 0.026]。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Smad2、Smad3、Smad4、α-SMA mRNA表达量均较低(均 P < 0.05),TGF-β3 mRNA表达量较高( t = 6.78, P = 0.002),而TGF-β2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t = 0.05, P = 0.962)。 结论:五倍子酸可通过改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减少瘢痕形成及挛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瘢痕疙瘩国际研究现状及趋势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瘢痕疙瘩的国际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检索2000—2020年关于瘢痕疙瘩研究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每年发表文献篇数、期刊和第1作者、国家与机构、研究领域、累计发表文献每年的被引频次、高被引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使用CiteSpace5.6.R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聚类;使用VOSviewer1.6.1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文题和摘要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结果:共检索到2 693篇瘢痕疙瘩相关文献。2000—2020年,每年发表瘢痕疙瘩相关文献数量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共有777本期刊发表过瘢痕疙瘩相关文献,其中《Dermatologic Surgery》发表数量最多。以第1作者发表瘢痕疙瘩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是Rei Ogawa,其共发表52篇相关文献。共有98个国家进行了瘢痕疙瘩相关研究,发表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613篇),其次是中国(524篇)和日本(107篇)。共有2 656个机构进行了瘢痕疙瘩相关研究,发表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67篇)。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学科分类,被纳入的文献涉及110个研究领域,排名前3者为皮肤科、外科、药物的研究和实验。纳入的文献总被引频次达到47 746次,累计发表文献被引频次逐年增加,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152次)发表于2011年。纳入文献中共有45 571个关键词,排名前5的关键词按照涉及文献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瘢痕疙瘩(588篇)、增生性瘢痕(385篇)、表达(198篇)、成纤维细胞(155篇)以及瘢痕(133篇)。利用CiteSpace5.6.R2软件进行可视化的关键词图谱进一步直观显示,研究侧重瘢痕疙瘩的成因、表现及其组成。VOSviewer1.6.13软件分析显示,瘢痕疙瘩的研究方向分为临床瘢痕疙瘩管理与瘢痕疙瘩机制研究这2个大类;研究热点初期主要是从个案中探索瘢痕疙瘩的诊断和治疗,偏向表观研究,后期则侧重于瘢痕疙瘩统筹管理,其中机制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结论:目前国际上关于瘢痕疙瘩的研究兴趣呈现出上升趋势,国外(美国等)和国内的研究机构都在对瘢痕疙瘩进行深入探索,以皮肤科为首,研究趋势逐渐由表观研究转向分子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肽类物质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大量胶原及细胞外基质沉积为特征的纤维增生性疾病,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率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肽在防治瘢痕疙瘩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过度纤维化、降低胶原表达、减轻胶原沉积、促进细胞外基质重塑,达到治疗瘢痕疙瘩的目的。该文对多肽类物质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有氧糖酵解在皮肤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皮肤纤维化疾病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系统性硬化病等,其主要病理特点为成纤维细胞过度激活和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近年来研究表明,有氧糖酵解与皮肤纤维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以有氧糖酵解为治疗靶点的药物为皮肤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就有氧糖酵解相关酶和产物在皮肤纤维化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靶向有氧糖酵解治疗皮肤纤维化疾病的药物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组织中周细胞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组织中周细胞的异质性及其演化轨迹差异,为研究2种皮肤纤维化疾病的致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取GEO和GSA-Human数据库中的3例局限性硬皮病、4例瘢痕疙瘩及其对应的邻近正常皮肤样本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绘制数据的表达矩阵。采用R语言的Seurat 4.3.0包进行处理后分群绘制 t-SNE可视化图谱。采用Monocle 2.24.0包对其中的周细胞进行拟时序轨迹分析。 结果: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皮肤组织无监督聚类为19个不同的细胞群体,其中周细胞为C7、C11群,高表达PDGFRB和RGS5基因,占总细胞数的7.53%。周细胞进一步可分为8个亚群,拟时序分析发现基因表达变化主要有细胞命运1(fate 1)和细胞命运2(fate 2)2个分支轨迹,依照时序周细胞可分为5个状态(S1~S5);其中S4占前分支的绝大部分,代表最初状态的周细胞;S5构成细胞命运1分支的大部分,代表分化较早期状态的周细胞;S1、S2、S3构成命运2分支的大部分,其中S3代表分化中期状态的周细胞,而S1、S2则代表分化晚期状态的周细胞。在正常皮肤中,各分化状态的周细胞均匀分布,而瘢痕疙瘩周细胞主要分布于前支(S4)、分支1(S5)及分支2中的前一部分(S3),分别代表初始、早期及分化中期的细胞状态,分支基因表达动态分析显示其高表达SOX4、COL4A1、COL6A3、AHR、CXCL3和IL1R1等基因;而局限性硬皮病的周细胞主要分布于分支2的中后部分(S1、S2),代表分化末期的细胞,高表达ACTA2和MYH11等基因。结论:瘢痕疙瘩和局限性硬皮病中周细胞具有异质性以及不同的演化轨迹;瘢痕疙瘩周细胞更具有干细胞样特性,通过高表达与细胞干性、上皮-间质转换、侵袭性和免疫微环境调控相关的基因,对其侵袭性和复发的病理特性发挥重要作用;而局限性硬皮病中周细胞可能主要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导致其纤维化病理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小RNA-214-5p靶向鼠双微体2调控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214-5p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购自上海信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检测62例正常皮肤组织和62例皮肤瘢痕疙瘩患者miR-214-5p表达。将miR-NC(miR-NC组)、miR-214-5p(miR-214-5p组)、si-NC(si-NC组)、si-鼠双微体2基因(MDM2)(si-MDM2组)、anti-miR-NC(anti-miR-NC组)、anti-miR-214-5p(anti-miR-214-5p组)、miR-214-5p+pcDNA3.1(miR-214-5p+pcDNA3.1组)和miR-214-5p+pcDNA3.1-MDM2(miR-214-5p+pcDNA3.1-MDM2组)转染至KF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14-5p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细胞荧光活性。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或多组间均数差异。 结果:与miR-NC组比较,miR-214-5p组KF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吸光度( A450)值和B淋巴细胞瘤-2(bcl-2)显著降低(分别为0.23±0.02比0.80±0.08、0.52±0.05比0.97±0.09、0.16±0.02比0.68±0.06, t=20.737、13.695、24.661, P<0.05),miR-214-5p、p21、bcl-2相关X蛋白(bax)和凋亡率显著升高[分别为0.51±0.05比0.14±0.01、0.95±0.09比0.27±0.02、0.79±0.08比0.14±0.04、(23.57±2.23)%比(8.16±0.85)%, t=21.769、22.127、21.802、19.371, P<0.05]。与si-NC组比较,si-MDM2组KF细胞MDM2、Cyclin D1、 A450和bcl-2显著降低(分别为0.33±0.03比0.84±0.07、0.37±0.03比0.82±0.07、0.64±0.06比0.97±0.08、0.26±0.03比0.66±0.05, t=14.621、12.328、7.926、6.112, P<0.05),p21、bax和凋亡率显著升高[分别为0.73±0.07比0.26±0.03、0.61±0.06比0.13±0.05、(18.27±1.53)%比(8.23±0.95)%, t=15.477、10.386、11.149, P<0.05]。与miR-214-5p+pcDNA3.1组比较,miR-214-5p+pcDNA3.1-MDM2组KF细胞MDM2、Cyclin D1、 A450值和bcl-2显著升高(分别为0.57±0.06比0.23±0.02、0.50±0.05比0.22±0.03、0.73±0.07比0.51±0.05、0.48±0.05比0.17±0.02, t=18.324、15.122、10.784、16.131, P<0.05),p21、bax和凋亡率显著降低[分别为0.62±0.06比0.97±0.09、0.43±0.04比0.76±0.08、(12.37±1.24)%比(23.42±2.20)%, t=9.123、13.244、18.024, P<0.05]。 结论:miR-214-5p可抑制KF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MDM2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张力促进瘢痕疙瘩纤维化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张力刺激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及纤维化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瘢痕疙瘩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处理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经原代培养获得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D-Fbs),取3~6代KD-Fbs分别培养于张力刺激模型小室和对照小室中,分别接受张力刺激(张力组)和正常培养(对照组)。CCK8法检测培养1、2、3、4 d时KD-Fbs的增殖活性,划痕实验检测培养1、2 d时KD-Fbs的迁移能力;处理48 h后,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KD-Fbs中纤维化标志物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和蛋白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CCK8法显示,培养1、2、3、4 d时,张力组KD-Fbs增殖活性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05、7.00、16.65、15.19,均 P< 0.05)。划痕实验显示,培养1、2 d时,张力组KD-Fbs迁移率(48.65%±3.96%、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36%±1.14%、50.35%±4.23%; t值分别为16.53、20.35,均 P< 0.01)。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张力组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α-SMA mRNA表达(3.04±0.20、2.16±0.10、3.76±0.2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7.57、21.01、20.25,均 P< 0.01)。Western印迹法显示,3种纤维化标志物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与其mRNA变化一致(均 P< 0.05)。 结论:张力可能通过促进纤维化标志基因的表达,增强KD-Fb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进而参与瘢痕疙瘩的纤维化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hucMSC-exo)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生物学行为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收集培养上清提取外泌体。将HKF分为对照组(NC)和实验组(Exo),对照组在培养到70%~80%融合后,用基础培养基处理;实验组用含hucMSC-exo的基础培养基处理,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2 μg/ml,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迁移,检测羟脯氨酸(HYP)含量,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SMAD家族蛋白2(Smad2)、SMAD家族蛋白3(Smad3)信使RNA(mRNA)水平进行分析。应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 J和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 结果:实验组吸光度值在处理后的每个时间点都低于对照组,0 h(Exo=1.421±0.114比NC=1.403±0.104, t=0.267, P>0.05),12 h(Exo=1.688±0.102比NC=1.730±0.073, t=0.745, P>0.05),24 h(Exo=1.755±0.089比NC=1.829±0.036, t=1.711, P>0.05),36 h(Exo=1.875±0.154比NC=1.955±0.183, t=0.747, P>0.05),48 h(Exo=2.054±0.035比NC=2.110±0.067, t=1.621, P>0.05),60 h(Exo=2.086±0.034比NC=2.126±0.042, t=1.656, P>0.05)和72 h(Exo=2.063±0.175NC=2.094±0.065, t=0.378, P>0.05)。对培养了48 h的细胞划痕区域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划痕面积为对照组0.997±0.020倍, t=0.087,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培养上清中HYP含量低于对照组[(15.310±1.083) μg/ml比(19.560±0.737) μg/ml, t=3.243, P<0.0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TGF-β1、TGF-β2、Smad2、Smad3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TGF-β1=0.814±0.048比1.076±0.066, t=3.210, P<0.05;TGF-β2=0.925±0.037比1.135±0.075, t=2.657, P<0.05;Smad2=0.911±0.061比1.139±0.075, t=2.394, P<0.05;Smad3=0.913±0.038比1.043±0.025, t=2.850, P<0.0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hucMSC-exo有抑制HKF增殖迁移的趋势,并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