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倍子酸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五倍子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周期、胶原收缩程度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五倍子酸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2年8 - 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外科获取术中切除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3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3 ~ 8代细胞进行实验。设置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分别用0.025、0.05、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及对照组(仅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细胞)。培养24、48、72 h后,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三维培养观察胶原收缩情况。按上述分组培养细胞24 h后,在微分干涉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使用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高剂量五倍子酸组),与对照组细胞分别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TGF-β1、2、3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2、3,Smad2、3、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mRNA相对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镜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出现胞体缩小、细胞间距变大、萎缩、凋亡细胞增多现象。CCK8结果显示,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活力变化显著( F组别 = 78.31, P < 0.001; F时间 = 4.17, P = 0.037),其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24、48、72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三维培养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胶原均发生收缩,但收缩程度不同,对照组胶原明显收缩,各浓度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程度较低;作用24、48、72 h,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处理24 h后,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细胞凋亡率(38.68% ± 3.05%、41.82% ± 2.19%、43.56% ± 3.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8% ± 1.56%,均 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较低(均 P < 0.01),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则显著较高(均 P < 0.05)。ELISA结果显示,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浓度[(758.58 ± 31.4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 081.30 ± 44.72)pg/ml, t = 11.81, P < 0.001],TGF-β2浓度[(71.05 ± 7.40)pg/ml]与对照组[(76.43 ± 6.51)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09, P = 0.317),而TGF-β3浓度[(5.70 ± 3.87)pg/ml]高于对照组[(0.00 ± 0.00)pg/ml, t = 2.94, P = 0.026]。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Smad2、Smad3、Smad4、α-SMA mRNA表达量均较低(均 P < 0.05),TGF-β3 mRNA表达量较高( t = 6.78, P = 0.002),而TGF-β2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t = 0.05, P = 0.962)。 结论:五倍子酸可通过改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减少瘢痕形成及挛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选择性自噬受体p62对纤维化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选择性自噬通过降解聚集体蛋白、受损或多余的细胞器等细胞质物质维持细胞内稳态,其正常功能的维持必须确保自噬受体能够有效识别和隔离待降解物质。作为重要的自噬受体蛋白,p62通过介导多种信号通路参与选择性自噬过程。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特征,当其持续较长时间发展时,会继发实质性瘢痕形成并最终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器官衰竭。p62在肺、肝、肾组织等纤维化疾病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p62的积累、过表达、异位表达均可加重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进一步探究p62在选择性自噬中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皮替代物在创面和瘢痕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烧伤、创伤、瘢痕及肿物切除术等造成的严重真皮缺失容易引起瘢痕畸形。真皮替代物能减少创面愈合过程中异常瘢痕的形成,同时有效降低瘢痕切除修复术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本文介绍常用真皮替代物和其在创面愈合及瘢痕切除术后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病理性瘢痕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病理性瘢痕是真皮纤维化疾病中的一类,以过度纤维化和胶原沉积为特征,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潜在病理机制尚未阐明,且其临床疗效不佳、复发率高,故其防治一直是临床上致力解决的难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维持心血管稳态的重要内分泌级联,其组成成分均在皮肤各细胞中表达,皮肤局部RAS可以独立于血浆RAS发挥作用。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皮肤局部RAS激活,其主要活性成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通过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1(ATR1)和血管紧张素受体2(ATR2)两个特异性受体对受伤创面发挥相反的作用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本文首次全面综述了皮肤局部RAS系统的经典通路、肥大细胞诱导的糜酶旁路及瘢痕疙瘩相关淋巴组织诱导的溶酶体蛋白酶旁路环路在创伤修复及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关的视网膜下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导致的严重视力损害与黄斑新生血管(MNV)的侵袭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F)有关。过度的SF可导致视网膜下瘢痕形成,使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使得nAMD患者出现永久视力障碍。SF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组织损伤后修复、炎症等诸多病理学过程,与之相关的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目前对于SF的实验性治疗仅针对单个细胞因子的抑制。及时有效抑制MNV的生成及进展,早期识别SF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改善nAMD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物残留致1例患者腹部慢性难愈合创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8年12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因异物残留导致局部窦道形成的59岁男性患者。经检查,残留异物为患者27年前行阑尾切除手术时植入的“毡布”成分,23年前因右下腹阑尾炎手术致切口处增生性瘢痕形成,瘢痕切除术后继发感染导致创面不愈合。该次收入院后经手术治疗后创面完全愈合,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局部肉芽肿性炎。该病例提示在植入物附近的手术操作一旦继发感染,容易形成慢性难愈合创面,积极手术治疗是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联合超声波对病理性瘢痕早期干预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超声波治疗早期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病理性瘢痕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超声组(超声组)、单纯HBO组(HBO组)以及HBO联合超声波治疗组(联合组),每组34例。超声组采用超声波治疗,HBO组采用HBO治疗,联合组在超声波治疗基础上配合HBO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视觉评估量表(VAS)及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瘢痕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个疗程后,3组患者VSS、VAS和POSAS总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与超声组和HBO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VSS、VAS和POSAS总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组患者总体表面积(TBSA) 2.1%~5.0%与TBSA 1.1%~2.0%、0.5%~1.0%相比,治疗后VSS、VAS和POS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BO组和联合组患者TBSA 2.1%~5.0%的VSS、VAS和POSAS评分差值明显高于TBSA 1.1%~2.0%和0.5%~1.0%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BO联合超声波早期干预治疗病理学瘢痕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兔眼斜视矫正术后眼外肌粘连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兔眼斜视矫正术后眼外肌粘连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实验研究。2021年5—7月选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所有动物均取右眼为实验眼,行上直肌后退术。实验组手术结束前在上直肌与Tenon囊间涂抹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对照组不予处理。术后1、2周时分别观察2组实验动物球结膜充血程度评分和上直肌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并行病理切片观察眼外肌肉及其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组间结膜充血评分比较采用 t检验,球结膜瘢痕化程度分级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术后1周时,实验组球结膜充血评分为1.5±0.4,对照组为2.8±0.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球结膜充血轻( t=6.37, P<0.001),球结膜瘢痕化面积较少( t=17.86, P<0.001);术后2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球结膜充血明显较轻( t=8.22, P<0.001),球结膜瘢痕化面积更少( t=18.65, P<0.001)。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纤维排列紊乱,且术后2周时较1周时对比更加明显。2组眼外肌在巩膜上生长情况均良好。 结论::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可减轻斜视矫正手术后兔眼肌肉瘢痕粘连的形成,同时减轻术后充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携带Decorin基因的质粒DNA构建及其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携带核心蛋白聚糖( decorin,DCN)基因的重组质粒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PCR扩增的人 Decorin基因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pUDK上构建重组质粒pDCN,并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 pDCN转染293T细胞,并检测细胞内 DCN及TGF-β1的表达。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S组、空质粒组、rhDCN组、pDCN低剂量(20 μg/cm 2)组、pDCN中剂量(40 μg/cm 2)组、pDCN高剂量(60 μg/cm 2)组,观察肥大指数、瘢痕组织病理改变及 DCN表达等,研究pDCN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 结果:经过酶切、测序鉴定, Decorin基因片段成功插入质粒载体pUDK上,重组质粒 pDCN构建成功。 pDCN转染至293T细胞后, DCN的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TGF-β1表达受到抑制。应用不同剂量的 pDCN实验性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结果显示pDCN中剂量组兔耳瘢痕的肥大指数(1.61±0.40)显著小于PBS组(2.07±0.55)( P<0.05),而pDCN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肥大指数均与PBS组没有显著差异。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DCN中剂量组中兔耳局部 DCN表达显著高于PBS组( P<0.05);同时,病理检测显示瘢痕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纤维沉积减少,表明中剂量 pDCN可有效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生。 结论:携带 Decorin基因的质粒 pDCN通过抑制TGF-β1表达,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超动态监测瘢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B超客观评估瘢痕及动态监测瘢痕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瘢痕患者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8~49岁,平均20岁),分为普通瘢痕组21例、增生性瘢痕组23例、瘢痕疙瘩组15例。59例患者均定期采用B超扫描瘢痕图像,测量瘢痕厚度。结果:3个组瘢痕B超图像表现:普通瘢痕组真皮层回声强度不均匀,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真皮层均表现为明显低回声,部分瘢痕疙瘩病例可见少量血流信号。3个组瘢痕超声图像表现在12个月内均无显著变化。3个组瘢痕的厚度变化:普通瘢痕组厚度在12个月内无明显变化;增生性瘢痕组厚度在12个月内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结论:B超能辅助鉴别不同类型的瘢痕,更加客观准确地测量瘢痕厚度,并监测瘢痕的动态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