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Oi肾移植术后74天并发急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功能丧失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结合文献总结ABO血型不相容(ABO-incompatible,ABOi)肾移植在稳定期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并导致移植肾切除的受者诊疗经验。方法:2019年11月于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行ABOi肾移植术1例,O型受者接受B型母亲右肾捐献,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及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术后给予抗排异、抗凝及预防感染等治疗。结果:手术顺利,术后1周血肌酐降至76 μmol/L;术后15 d血红蛋白降至52 g/L,人类细小病毒B19阳性,骨髓穿刺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予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并调整他克莫司为环孢素A抗排斥反应治疗。术后发生3次泌尿系感染及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术后55 d麦考酚钠肠溶片更换为咪唑利宾片。受者术后74 d出现高热及突然无尿、移植肾区胀痛及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血型抗体效价IgM、IgG、IgM+IgG最高分别为1∶512,1∶512,1∶4 096,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双重血浆置换、IVIG及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等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不佳,移植肾血流逐渐消失,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肾血流终止,于术后78 d行移植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为抗体介导急性排斥反应。结论:ABOi肾移植术后在稳定期也可以出现导致移植肾丢失的严重排斥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移植术后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改善受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但术后感染依然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人类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V)是一种对骨髓前体红系祖细胞有着特殊嗜性的单链DNA病毒。正常人群感染后会清除,但肾移植受者术后低免疫状态会增加B19V的感染风险,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PRCA)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旨在就B19V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做深入总结,为肾移植术后B19V所致PRCA的进一步早期识别、预防和规范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滋病合并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所致病毒性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艾滋病患者合并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较为少见,而因其导致脑膜炎则更为罕见。本例患者以贫血起病,考虑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粪便常规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而就诊于感染科,检查发现艾滋病和隐性梅毒。诊治过程中患者出现发热,伴头痛、头晕,血液人类细小病毒B19抗体阴性,腰椎穿刺检查显示脑膜炎改变,血液及脑脊液的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显示人类细小病毒B19,诊断明确。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移植后微小病毒B19感染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三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肝移植术后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所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3例成人肝移植术后因HPV-B19感染引起受者PRCA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肝移植术后感染HPV-B19的检测方法及治疗方案。结果:3例受者均因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术中输血量较大,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后1~2个月出现重度贫血,再次入院后排除失血性贫血,经骨髓穿刺和宏基因测序诊断为PRCA。经降低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使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7~10 d,血红蛋白很快恢复正常。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肝移植术后HPV-B19感染的文献15篇,诊治方案有趋同性。结论:HPV-B19感染可引起成人肝移植术后的PRCA发生,使用宏基因测序早期诊断的同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并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可能是现在最为可行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儿造血重建后人类细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方法:对9例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占同期接受allo-HSCT患儿的8.04%(9/112),男8例,女1例,中位年龄9(3~13)岁,均采取清髓性预处理方案。HPV-B19感染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1(36~114)d。allo-HSCT并发HPV-B19感染患儿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9例患儿以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7 d内网织红细胞比例、绝对值下降幅度中位数分别为90.4%(24.7%~98.7%)、90.7%(18.6%~99.0%)。除常见红系造血停滞表现外,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还具有非红系的血象及骨髓变化:5例患儿外周血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但骨髓涂片未见粒系增生受抑;6例患儿骨髓涂片查见巨核系增生减低,其中5例患儿外周血血小板下降。同时,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骨髓红系受抑并非必要表现,9例患儿虽然均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但仅5例患儿骨髓红系增生减低。结论:血液病患儿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对HPV-B19感染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细小病毒B19感染2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细小病毒B19(HPVB19)属细小病毒科,红细胞病毒属,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HPVB19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难治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此项研究对24例HSCT合并HPVB19感染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整理总结allo-HSCT术后合并HPVB19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为allo-HSCT后HPVB19感染的管理提供经验。HPVB19感染患者中位年龄为25岁,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07 d(+107 d),有22例(91.7%)患者存在贫血,HGB中位数为77.5(46~149)g/L;新发贫血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的患者有13例(54.2%)。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长为19 d,在新发贫血或HGB持续下降的患者中,经过静脉丙种球蛋白和(或)抗病毒治疗后HGB平均升高15.69 g/L,10例(76.92%)患者治疗有效。HSCT后出现难治性贫血时应警惕HPVB19感染;尽管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HPVB19感染患者总体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影响因素及AR发生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移植时年龄小于18岁的肾移植受者,在排除6例非排斥反应导致的早期移植肾功能丧失受者后,最终有106例受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63例,女43例;年龄15(12,16)岁;供体来源为亲属供肾26例,尸体供肾80例。根据是否发生移植肾AR及AR发生时间,将其分为一年内发生AR组、一年后发生AR组和未发生AR组。回顾性对比分析3组儿童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特征、AR发生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AR发生后一年的肾功能情况;以移植肾功能丧失作为随访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一年内发生AR和一年后发生AR对移植肾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06例儿童肾移植受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有17例(16.0%)儿童受者出现了19次AR事件,另89例受者截至随访终点未发生AR(未发生AR组)。其中一年内发生AR者9例(一年内发生AR组),一年后发生AR者8例(一年后发生AR组)。治疗后,有8例(47.1%)的肾功能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6例(35.3%)未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3例(17.6%)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发生AR受者比较,受者性别为女、供者年龄小于8岁及术后早期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是一年内发生AR的危险因素( P=0.032、0.039、0.04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供者年龄小于8岁和术后早期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肾移植人群一年内发生AR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30.0%(3/10),显著高于供者年龄大于8岁和未感染人类细小病毒B19人群的2.0%(1/51)和6.3%(6/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和0.004)。以移植肾功能丧失作为随访终点事件,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一年内发生AR组和一年后发生AR组的10年移植肾生存率分别为88.9%和65.6%,均低于未发生AR组的98.9%,且生存曲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6, P=0.038; χ2=7.787, P=0.005);但一年内发生AR组和一年后发生AR组移植肾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89)。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一年内发生AR组在AR发生后3、6、12个月的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76.8±51.6)ml·min -1·1.73 m -2、(80.6±56.6)ml·min -1·1.73 m -2和(85.6±40.2)ml·min -1·1.73 m -2。其中,3个月和6个月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一年后发生AR组的(125.3±39.2)ml·min -1·1.73 m -2和(124.7±38.2)ml·min -1·1.73 m -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1和0.039);而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肾小球滤过率均低于未发生AR组的(112.2±34.2)ml·min -1·1.73 m -2、(115.3±33.2)ml·min -1·1.73 m -2和(117.4±30.2)ml·min -1·1.73 m -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9、0.020和0.020)。 结论:受者为女性、供者年龄小于8岁和术后早期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可能会增加儿童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AR的概率。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AR可能会影响移植肾的长期生存和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细小病毒B19感染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可诱发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传染性红斑、关节痛、贫血和其他血细胞减少.本文报告4例由骨髓细胞涂片检查发现,并通过PCR方法确诊的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2013-2022年吉林省部分麻疹确诊病例中其他病毒共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吉林省部分麻疹确诊病例中发热伴出疹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共感染情况,为麻疹合并感染多病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2年吉林省106份麻疹确诊病例咽拭子标本,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人类细小病毒 B19(human parvovirus B19,HPV-B19)、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9 种发热伴出疹相关病毒及呼吸道病毒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6份标本中,未检出VZV及DENV,其他7种病毒均有检出.30.18%的麻疹病例存在与其他病毒共感染情况,其中仅与HCMV共感染病例在≤ 24月龄、>24月龄~15岁、>15岁3个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为9.941,P<0.05);与不同病毒共感染病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200~2.778,P均>0.05).结论 2013-2022年吉林省部分麻疹确诊病例中可能合并感染1种或多种其他病毒,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和鉴别诊断,尤其是对婴幼儿、育龄期妇女和孕妇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影响儿童病毒性心肌炎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症改变的一种疾病[1].过去认为,肠道病毒和呼吸道病毒是其主要病原,其中以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群最具亲心性,特别是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最多见,其次为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EB病毒等[1-2].而最近研究显示,病毒种类正发生转变,尤其是细小病毒19(BVP19)和人类疱疹病毒-6(HHV-6)变得更为常见[3].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轻症者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轻微胸痛,而重症患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或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统计显示,婴儿和儿童心肌炎的病死率可能高达75%和25%[4].Inaba O等[5]研究提示,暴发性心肌炎短期预后不良,存活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甚至可能优于非暴发性急性心肌炎患者.因此,研究心肌炎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