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WLPTC病例5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5例WLPTC组织大体观察,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实性,质地硬,边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Warthin瘤,呈乳头状结构,间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无明显滤泡形成;表面被覆复层上皮,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5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即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例患者中,有3例存在BRAF V600E突变,但无一例RAS突变。术后随访1~10年,5例患者均无进展,其中4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曾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未见新的转移灶。结论:WLPT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良好。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表现为脑后部皮层强化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成人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以2023年8月6日就诊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神经影像学资料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点。检测患者 NOTCH2NLC基因5′-非翻译区的三核苷酸GGC重复的扩增情况。 结果:患者表现为发作性脑病,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表现为急性发作期相关的后部脑皮层强化,基因检测发现其 NOTCH2NLC基因5′-非翻译区的三核苷酸GGC重复达97次,确诊为NIID。 结论:在临床上应关注成人起病NIID患者的增强磁共振表现,局限于后部皮质的强化现象可能是该病急性发作期的特异性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聚甘氨酸疾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核苷酸重复扩增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常见病因之一。多聚甘氨酸疾病是最近定义的一类以CGG三核苷酸重复扩增、体内异常多聚甘氨酸蛋白产生和聚集以及核内包涵体形成为特征的神经和肌肉退行性疾病。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征以及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是最早被证明的多聚甘氨酸疾病。近年来,随着临床认识的提高和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本类疾病的病例数量不断增加。文中总结多聚甘氨酸疾病的近期研究进展,并对其致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热点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基因检测确诊的3例成人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成年起病的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在2021年8月、2022年1月、2022年8月经基因检测确诊3例成人家族型NIID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病理特征、 NOTCH2NLC基因突变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3例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3、67、65岁,发病年龄分别为68、64、56岁。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患者1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自主神经均受累,出现痴呆、癫痫、帕金森综合征、肌无力、尿毒症等症状;患者2仅累及中枢神经,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患者3累及周围神经及自主神经,以反复呕吐为突出表现。3例患者头颅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皮髓交界处持续非对称高信号。皮肤活检显示2例患者的部分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核内检出多个嗜酸性包涵体。基因检测显示3例患者 NOTCH2NLC基因均存在GGC重复扩增突变,突变次数>134次。3例患者均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情仍在逐渐进展。 结论:家族型NIID患者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头颅DWI及皮肤活检有助于诊断, NOTCH2NL基因检测可确诊NII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DICER1基因突变甲状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筛选病理形态特征提示DICER1基因突变的甲状腺肿瘤37例行Sanger测序检测DICER1基因及BRAF基因。共10例患者表现为DICER1基因体系突变(27.0%),均为女性,年龄[ M( Q1, Q3)]为38.0(30.5,47.5)岁,BRAF V600E基因均为野生型。DICER1基因突变肿瘤超声示高-低回声结节,界限清,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直径(3.68±1.31)cm。病理特征为:肿瘤绝大多数具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膜,以大滤泡结构为主、富含胶质,部分为小滤泡及微滤泡结构、细胞核圆形深染或略淡染,小至中等大小,偶见核沟,缺乏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Ki67增殖指数2%~10%。所有病例随访11~18个月,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本研究证实DICER1基因突变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互斥。DICER1基因突变甲状腺肿瘤体积偏大,好发于年轻女性,预后好。DICER1基因野生型病例可表现为相似形态学特征,推荐行分子检测。如明确DICER1基因体系突变,患者应行胚系突变检测确诊除外DICER1综合征以明确是否需要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戈谢病3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戈谢病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戈谢病1型3例病例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及临床病理分析,其中1例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患者3例,例1男性,例2和例3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2、23和26岁。组织学观察,在脾窦、肝窦和骨组织中充满戈谢细胞,呈簇状或片状聚集,组织结构破坏。戈谢细胞体积大,有1个或多个小而深染、偏位的胞核,胞质丰富,呈纤维状或“皱纹纸”状。电镜观察,胞质内有大量特征性的膜结合管状结构的溶酶体包涵体。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戈谢细胞均呈CD68、CD163、CD4、CD11c、CD31、CD45、HLA-DR、溶菌酶和波形蛋白阳性。Ki-67阳性指数<1%。例3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有复合杂合性GBA c.1226A>G,p.N409S和c.115+1G>A剪接突变。结论:戈谢病病理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有助于诊断,最终还需基因检测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古尔图病毒核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获得纯化的GTV-rNP蛋白抗原,并建立快速准确检测GTV抗体的ELISA法。方法: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 GTV-NP 编码基因,克隆至 pET32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 BL21(DE3)。将优化表达获得的蛋白经Ni柱纯化后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以纯化蛋白为抗原,建立并优化GTV IgG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初步应用。结果: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NP,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大小约为44 kD,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与GT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建立的ELISA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检测结果与IFA检测结果符合率达到92.77%。结论:建立的GTV NP 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发作性前庭综合征起病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告1例以发作性前庭综合征起病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64岁女性,因“头痛眩晕40年,发作性眩晕伴躯体抖动、认知下降5年”入院。患者40年来反复发作头痛眩晕,但近5年眩晕发作时伴随躯体抖动、认知下降等脑病症状。MRI弥散加权成像提示皮髓质交界区高信号,进一步皮肤活检、基因检测,最终诊断NIID。病程为自限性。其独生儿子亦检出致病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嗜酸性干细胞垂体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嗜酸性干细胞垂体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病理数据库中诊断明确的5例嗜酸性干细胞垂体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电镜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患者就诊年龄23~60岁,中位年龄32岁;例1为男性,例2~5均为女性;其中例3为复发病例,首次手术年龄55岁,5年后复发;(2)例1、例5出现血泌乳素升高,除例3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激素症状,例3仅表现为肿瘤压迫症状;(3)影像学上均有鞍底下陷表现,例1、例2及例5肿瘤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关系密切;(4)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呈现弥漫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胞质大部分嗜酸性,少数细胞胞质呈嫌色表现,细胞核核仁明显,偶见核内包涵体;5例均可见散在分布的胞质空泡;(5)电镜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线粒体数量增多,肥大扩张,线粒体嵴断裂消失,部分线粒体基质致密,部分空泡化。结论:嗜酸性干细胞垂体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生长迅速的侵袭性肿瘤,肿瘤细胞不成熟,弥漫性表达生长激素因子1,以泌乳素表达为主,不同程度的表达生长激素,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性及激素表达的复杂性,临床对此类型肿瘤诊断具挑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性肌病5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相关免疫性肌病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改变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5例SARS-CoV-2 感染后免疫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肌酸激酶、肌炎抗体、肌肉磁共振成像、肌肉病理资料,短期随访后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42~86岁,均表现为COVID-19症状消失后不久出现肢体近端无力,其中3例伴肌痛、1例伴吞咽困难、2例伴皮肤损害、1例伴间质性肺病。5例的血清肌酸激酶在1 663~16 000 IU/L,分别有1例出现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和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弥漫性肌肉水肿,3例伴皮下组织和肌筋膜水肿。4例肌肉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坏死性肌病,伴随肌纤维内P62阳性沉积。2例电镜检查可见肌纤维出现线粒体空泡化以及核内管丝样包涵体。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中2例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或他克莫司,1例采用观望疗法,结果肌无力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4例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依然高于正常水平。结论:COVID-19可以引起免疫性肌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伴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肉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水肿,肌肉活组织检查显示坏死性肌病,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性还需要继续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