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郴州地区一起无症状感染者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一起无症状感染者引起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为制定COVID-19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0年1月31日-2月6日,在郴州市某县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一起聚集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对咽拭子标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描述性分析病例传播链、病例代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结果 本起疫情发生在一个家庭,6天内发现4例确诊病例(A、C、D、E)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B),B在武汉疫区感染传播给C,因家庭共同生活,由B、C传播给A、D、E,导致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结论 无症状感染者是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染源,其传染源存在隐蔽性,增加疫情防控的难度;严格筛查和管理有疫区暴露史的人员,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对防止病毒在社区传播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口市一起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海口市一起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为COVID-19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发病和诊疗经过、临床特征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疫情传播链和病例间传播代际关系.结果 该起疫情暴露39人,报告确诊病例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例,罹患率为17.95%.7例病例年龄为40~65岁,均居住在东山镇某农场宿舍区.病例1于2020年1月28日-2月10日与澄迈县1例COVID-19确诊病例(1月28日发病)密切接触,2月13日被隔离,2月16日发病.病例2~7于1月28日-2月13日(病例1潜伏期内)与病例1共用同一水源,且每次用水前均经病例1房间外打开水井开关及1号洗手间内的水管总阀,可能接触病例1接触过的门把手、水管总阀开关,或被病例1使用过洗手间后形成的气溶胶感染,病例间通过共同生活(同住、同餐)互相传播.病例2~7发病时间均早于病例1,但发病前14 d内均无湖北省旅居史,也未接触过除病例1以外的其他确诊病例,故推断病例1为一代病例,潜伏期传播引起该起疫情.结论 这是一起潜伏期COVID-19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主要通过共同生活并间接多次触摸同一物品传播,提示COVID-19潜伏期存在传染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起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一起家庭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该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A、B两个家庭11人,其中6人发病,罹患率54.55%.指示病例(A1)发病前接触过同工作单位的确诊病例,后通过家庭生活传给病例父母(病例A2和A3);病例A3与邻居B1日常接触,导致病例B1家庭(病例B1、B2和B3)陆续发病.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且人群普遍易感,易在家庭内传播,需加强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烟台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疫情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链,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判定,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呼吸道标本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该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12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4例和确诊病例8例.确诊病例潜伏期一般为3~6 d,中位数5d;发病至就诊的时间间隔为1~4 d,中位数为2d.确诊病例8人中,普通型6人,重型2人.该起疫情出现了四代病例,其中一代病例1人、二代病例5人、三代病例2人、四代病例4人. 结论 此次聚集性疫情潜伏期和代际关系明确,确诊病例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聚集性疫情发病特征,探讨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指标,为改进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西安市全部COVID-19聚集性疫情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聚集性疫情的发病特点,并估算其潜伏期和代际间距.结果 截至2020年9月6日,西安市共报告COVID-19聚集性疫情28起,涉及病例115例(确诊92例,无症状感染23例),占全市病例总数的79.31%(115/145),重症率12.17%(14/115),病死率2.61%(3/115);罹患率范围2.88%~80.00%,中位9.93%;聚集规模2 ~16例,中位3例.单纯家庭聚集性疫情占57.14%(16/28),续发率范围1.47% ~75.00%,中位14.29%.湖北输入疫情占67.86% (19/28).30~<70岁病例占74.78%(86/115).病例潜伏期5.35 d(3.29,9.30),代际间距5.04 d(2.83,10.79),存在潜伏期内传染和无症状感染情况.结论 西安市COVID-19疫情以家庭聚集为主要传播模式,病例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及早发现并集中医学观察其全部密切接触者是防控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序列间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87起由密切接触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序列间隔,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湖南省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病例资料,根据原发病例与续发病例的发病时间,采用中位数方法估算序列间隔,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代际关系、原发病例不同发病-隔离时间段的序列间隔的差异,描述2起序列间隔为负值的聚集性疫情详细信息.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位序列间隔6d,四分位数为7d;不同代际关系的序列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病例发病-隔离间隔时间段为11d及以上、6~10d的中位序列间隔分别为10、8d,均长于原发病例发病-隔离时间段为0~5d的中位序列间隔4d(P<0.05);病例最早在发病前7d即具有传播能力.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序列间隔比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短,有效传播速度更快;及早对原发病例进行隔离与治疗,序列间隔将缩短,流行初期的研究反映干预前实际传播速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发病时即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部分代际传播发生在原发病例发病前,建议有条件地区可将适当延长病例发病前的调查及密切接触者判定的时间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SARS-CoV-2经气溶胶传播的新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气溶胶在传播新冠病毒(SARS-CoV-2)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一直存有争议.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持续两年多的人际传播,特别是在出现Delta和Omicron变异株之后,给本就严峻的COVID-19疫情形势雪上加霜.SARS-CoV-2变异株在人际间传播的速度上明显加快,代际间传播的时间上明显缩短.因此,简单地将近距离感染归咎于飞沫传播受到了质疑,在传统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忽略了气溶胶也会发生近距离传播,甚至起到主导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人体正常呼吸、讲话和咳嗽可以释放大量呼吸道气溶胶颗粒,且病毒颗粒主要集中在微小粒子(≤5.0μm)中.飞沫核理化特性研究,其生物学的活性和致病的传染性,受到质疑.雪貂、仓鼠动物模型证明,SARS-CoV-2可经气溶胶传播途径感染.为此,本文经文献复习,就SARS-CoV-2经气溶胶传播的新证据进行综述,为COVID-19防控提供最新的循证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起由Omicron变异株BA.5.2引起的义乌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传播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由Omicron变异株BA.5.2引起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将2022年8月2日-8月21日义乌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所涉及的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临床症状等信息,分析家庭续发率、传染性代际(transmission generations,TG)、序列间隔(serial interval,SI)、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到核酸检测阳性间隔时间、实时再生数Rt等反映疫情传播特征指标.结果 该起疫情为指示病例发病前7 d有外省高风险区域旅居史和外省阳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史后引入义乌市,基因测序显示病毒属于VOC/Omicron(BA.5.2进化分支)变异株.共报告713例感染者,疫情持续20 d.男性343例,女性370例.年龄M(P25,P75)为33(20,74)岁.义乌市除赤岸镇外的13个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家庭聚集性疫情138起(74.2%),涉及425例感染者;在传播关系明确的101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中,家庭续发率为62.2%(95%CI:56.5%~67.5%),家庭成员全部续发的家庭占39.6%(40/101),其中引入病例和197例续发病例TG的M(P25,P75)为1.7(1.0,2.8)d,TG≤2 d的感染者所占50.8%;在65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中,引入病例和99例续发病例均出现了临床症状,SI的M(P25,P75)为2.0(1.0,3.0)d,SI≤2 d的感染者占44.4%.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时364例(51.1%)感染者自述出现临床症状,以发热(64.3%)、咳嗽(23.4%)、咽痛咽干(20.1%)为主.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到核酸检测阳性的时间间隔M(P25,P75)为0(0,1)d,124例(34.1%)在出现临床症状后检出核酸阳性,滞后时间以1d为主(67.7%),其次为间隔2 d(22.6%).未发现核酸滞后与非滞后组之间性别、年龄、采样方式、采样时间段、Ct值的差异.疫情初期时实时再生数(Rt)最高为6.18,在采取防控措施1周后(8月9日)降至1以下.结论 本起由Omicron变异株BA.5.2引起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传播特征表现为家庭续发率高,传染性代际和序列间隔短,且存在较高比例的核酸阳性滞后于症状感染者,隐匿性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传播动力学参数估算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湖北省荆州市2起由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引起的局部疫情数据,估算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的传播动力学参数,为认识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传播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表格收集2起疫情中感染关系明确的感染者与被感染者的感染时间、发病时间及首次核酸阳性采样时间等数据.对获得数据分别拟合对数正态分布、伽马分布和伽马分布计算潜伏期、世代间隔(GT)、代际间隔(SI).分别采用指数增长模型(EG)和极大似然估计法(ML)计算基本再生数(R0),取R2较大者作为R0估算值.结果 荆州市2起疫情中,疫情A为外市来荆人员在荆州市进行社交活动引起,主要通过同住、同餐、同娱乐和同工作传播,为常见社交传播情形;疫情B涉及人群聚集的批发市场,首发病例进入后停留3 h后随即离开,在农贸市场快速传播并外溢至同住人员,为人群密集场所传播情形.2起疫情共计纳入感染者与被感染者39对52例的数据用于潜伏期、GT和SI估算.潜伏期中位数为2.52 d(44例,1.32~4.84d),SI中位数为2.13 d(37例,1.63~2.64d),GT中位数为1.91 d(21例,1.05~3.15 d).疫情A、疫情B最优拟合模型均为EG模型,对应R2分别为0.62、0.88.疫情A、疫情B拟合的R0分别为5.33(95%CI:2.08~13.44)、22.58(95%CI:7.23~91.36).单次暴露感染者观察到暴露至检出最短时间为20~21 h.结论 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的特点.在人群密集场所,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传播能力极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