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思考及防控建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于2020年3月14日优先发布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目前正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以往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部分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临床观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也具有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应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本文根据气溶胶的传播特征、以气溶胶为传播途径的疾病病原学特征,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可能性,并提出与气溶胶传播相应的防护策略,警示医护人员和普通群众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应更加全面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抗击疫情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53-6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新发传染病,SARS-CoV-2的暴发、流行和变异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研制特异性和灵敏性高的实时、快速和可用于床旁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对于COVID-19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准确掌握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行为学特征,对于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政策也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分子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分析装置,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基于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的生物传感器,存在耗费时间和人力、操作复杂等缺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其应用更加便携,并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文拟就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病原种类、检测方法、最新进展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异物手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情防控是目前国家各行各业的首要、紧急任务。该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高发年龄为1~3岁,常常引起气道梗阻,窒息,肺炎等并发症,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耳鼻咽喉科处理原则是急诊行直接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因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须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术中患儿反应性咳嗽等可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结合手术操作的特点,总结了2019-nCoV防控期间呼吸道异物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供儿童耳鼻咽喉科同仁参考。由于疫情变化,以及对病毒的认知的变化,后期可能做相关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冠肺炎语境下气溶胶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网络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以"气溶胶-新冠肺炎/新冠病毒"为中心,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归纳与展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变化及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数据库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针对发文国家,发文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及可视化图谱绘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及聚类时间线分析,同时对文献进行共被引聚类网络分析及可视化图谱绘制。结果:美中两国分别以998及527篇占据发文量前两位;其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多,为80篇;英法两国研究机构在共现网络的中介中心性评估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各有12个聚类被纳入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及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分析中。关键词频次及共现网络分析中,"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温度(temperature)"及"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出现频次较高。结论:中国及北美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高于其他国家,但跨区域合作与英国及北欧的研究机构相比较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由携带病毒气溶胶导致的感染风险评估,人群密集场所中气溶胶的测定及有效控制正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气溶胶对实验室安全的危害及防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指南指出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疾病的可能,提醒医务工作人员应重视气溶胶对实验室安全的危害。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来源和危害,介绍微生物气溶胶的检测方法,探讨针对实验室感染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等症状。但部分重症患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严重的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传播途径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类似,主要包括密切接触、飞沫和气溶胶传播。因此,医务人员在实施气管插管术等容易产生高病毒载量气溶胶的医疗操作时,面临着很高的职业暴露和传染的风险。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需要行气管插管术的现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该建议从气管插管术指征、安全防护措施、器具准备、气道评估、气管插管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引导奋战在一线的麻醉科医师和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安全有效地实施气管插管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布鲁菌病的人与人传播途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布鲁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经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既往多记录布鲁菌病由动物感染给人,少有报道记录人与人之间布鲁菌病的传播情况。因此,本文对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系统介绍了人与人之间布鲁菌病的几种传播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起可能经气溶胶传播的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1年11月1日,通过人群主动筛查,发现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涉及5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Delta变异株家庭聚集性疫情。感染来源于10月22-27日与该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在同一酒店集中隔离。感染来源在隔离期间可能通过通风管道气溶胶传播给该起疫情的首发病例。首发病例10月27日解除隔离,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共同居住期间造成其他4名家庭成员续发感染。结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易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隔离酒店上下通风管道传播应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种用于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管路间的新型人工气道密闭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各种烈性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因严重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需求急剧增加。临床工作中有时需要短暂断开呼吸机管路与人工气道的连接,但此操作可导致气道内压力急剧下降,与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相违背,且增加了生物气溶胶的环境暴露风险,对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均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尚缺乏有效解决手段。在多年呼吸支持治疗研究的基础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人工气道密闭器,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9 2 0379605.4),该装置由两段连接管、密闭器本体及位于其中的以虹彩光圈为代表的截止阀构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安装于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管路之间,通过调节截止阀以实现人工气道的瞬时开放与密闭,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因反复断开管路连接所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避免生物气溶胶的医源性传播,从而实现对患者及医疗工作者的双重保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和较高的卫生经济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结直肠癌手术的几点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新冠肺炎病毒可经由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并已被证实可经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但粪口传播和气溶胶传播尚未除外。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属限期性手术,笔者根据本中心近期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经验,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条件下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策略。包括术前严格执行筛选流程、以减少后期院内传染风险;推荐对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严格进行术中气溶胶管理;慎重开展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科学、合理进行预防性造口和严格切实加强病房及手术室人员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