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口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断传染源,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重要举措,同时佩戴口罩还能阻挡空气中的颗粒物,减少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吸入.而功能性口罩是具有高效性、舒适性、可降解性、功能可再生与重复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的口罩统称.基于国内民众对功能性口罩的需求,汇总了国内外关于功能性口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活性炭口罩、中草药口罩、纳米纤维薄膜口罩、抗菌抗病毒型口罩、可生物降解型口罩、自清洁型口罩、智能口罩等7种功能性口罩的优越性和应用潜力,提出该类口罩在现实使用中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研发便捷、多功能并存、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型口罩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由应急处置转入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蔓延的范围和速度看,新冠肺炎疫情是复杂而凶险的。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源将会长期存在、传播途径难以彻底切断以及易感人群众多等因素,决定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长时间存在。因此,预防控制工作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护士-家庭联合督导管理在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护士-家庭联合督导管理在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选取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耐多药结核病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 n=36)及对照组( n=36),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指导,观察组实施护士-家庭联合督导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管理能力、疾病知晓率、用药依从率、不良反应率、细菌转阴率及患者满意率。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疾病传染源预防、传播途径切断、用药管理、健康责任、饮食营养、运动锻炼、定期复诊及疾病管理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疾病知晓率、用药依从率、细菌转阴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士-家庭联合督导管理能有效提高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用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细菌转阴率,有利于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我国猴痘的综合监测与公共卫生应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为了有效应对猴痘病例的输入以及传播,我国亟须加强包括入境监测、症状监测和人群监测的综合监测措施,同时做好针对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阻断和重点人群防护的综合应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总编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组织下,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专家组共同编写的《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在本期刊出。细菌性毛囊炎、疖、痈为常见、多发、普遍存在的疾病,并且患者常常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提升全科医师对其防治能力非常必要。指南既强调预防为主,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也具体阐述了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同时指出局部治疗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管理的反思及其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早期曾造成严重的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后,院内感染仍屡有发生,引起社会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院内感染管理,从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处置新冠疫情对医务人员的生理心理影响等方面,分析新冠疫情对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挑战,反思院内感染管理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人群方面暴露的突出问题,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分离布鲁氏菌的MLVA分型与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分离的布鲁氏菌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分型,探讨其与既往青海省布鲁氏菌分离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采集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全血样本,对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test,RBT)布鲁氏菌抗体阳性样本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传统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BCSP31-PCR和AMOS-PCR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同时,应用MLVA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结合既往青海省不同宿主分离的70株布鲁氏菌的基因型,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共采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全血样本1 466份,从其中64份RBT阳性样本中分离培养出2株布鲁氏菌,分别命名为QH2013054、QH2013062,经传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生物Ⅲ型。MLVA分型结果显示,QH2013054与QH2013062菌株在Bru16位点有差异,为不同的MLVA基因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QH2013054菌株与7株菌株具有相同的MLVA基因型,其中6株来自共和县同一个家庭的3名农民和3只羊,1株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农民;QH2013062菌株与4株菌株具有相同的MLVA基因型,其中3株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的3名农民,1株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民。结论:从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中分离的布鲁氏菌与在本省人、羊中分离的部分布鲁氏菌具有相同的MLVA基因型,推测宿主人、羊、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具有共同的传染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0~14岁儿童血清百日咳毒素抗体水平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儿童百日咳血清抗体水平,评估百日咳在儿童群体的发生率,评价疫苗免疫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并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在杭州市儿童医院体检的1 486例0~14岁儿童的百日咳毒素抗体IgG水平,血清抗体水平≥30 IU/mL为血清阳性。将入组儿童按0~3岁、4~6岁、7~9岁、10~14岁进行分组;再将3岁以下儿童按0~<3月龄、3~<6月龄、6~<9月龄、9~<12月龄、12~<18月龄、18~≤36月龄进行分组;最后按免疫接种剂次将入组儿童进行分组,采用 Mann- Whitney U法、 Kruskal- Wallis法及 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的百日咳毒素抗体IgG水平及百日咳感染率。 结果:百日咳毒素抗体IgG的总体阳性率为23.62%(351/1 486),抗体浓度中位数为6.60 IU/mL。0~14岁儿童中,0~3岁组儿童百日咳毒素抗体IgG阳性率和抗体浓度中位数水平最高,分别为24.58%(29/118)和6.95 IU/mL,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浓度中位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0~3岁儿童中,不同组间百日咳毒素抗体IgG阳性率和抗体浓度中位数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预测杭州地区3岁以上儿童人群的百日咳感染率约为45.99%。3剂次以上的接种人群占87.48%(1 300/1 486),对应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为25.46%(331/1 300)。除未接种的儿童,不同免疫接种剂次组间儿童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浓度中位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4.467、67.438,均 P<0.001)。 结论:杭州地区0~14岁儿童血清百日咳毒素抗体IgG阳性率水平较低,但预测百日咳人群感染率较高,易形成重要传染源,应重视并加强疫苗接种计划和研究,加强传染源监测,警惕"百日咳再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AIDS及其性伴的分子传播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MSM HIV/AIDS与性伴之间分子传播关系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2015-2017年新确证的MSM HIV/AIDS及参与性伴驱动检测的阳性性伴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血浆并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并获得HIV-1的 pol区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分子传播簇,判定性伴间的传播关系。 结果:共937例MSM HIV/AIDS参与性伴驱动检测,检出173名阳性性伴。有61例性伴间(31对)形成传播簇,成簇比例为50.8%(61/120),其中7对性伴结合新发感染结果初步判定传播方向。在性伴分子传播网络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伴之间确证年份为相同年份(与不同年份相比, OR=12.190,95% CI:1.563~95.054),现住址所在地为不同区(县)[与相同区(县)相比, OR=17.054,95% CI:1.742~166.982]更可能存在分子传播关系。 结论:MSM HIV/AIDS的性伴驱动检测,结合分子传播网络分析技术,可以提高HIV/AIDS精准溯源,同时根据新发感染结果,初步判定传播方向。建议对MSM HIV/AIDS确证后,应尽早进行性伴驱动检测,包括跨区域的性伴追踪检测,有利于传染源追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省医疗机构百日咳诊断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百日咳诊断能力的现状。方法:采用分层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浙江省6个地市16家医疗机构的150名临床医生。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方式调查浙江省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掌握的准确率、漏诊原因等诊断现状。结果:93.33%的医生自认为掌握百日咳症状,表示见过、诊断过百日咳患者和报送过百日咳病例的医生比例分别为52.67%、38.00%和24.67%。临床医生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掌握正确率分别为35.33%、50.00%和58.67%。对阵发性痉咳、持续咳嗽≥2周者等典型症状掌握正确率较高(88.67%和80.67%),对心动过缓、青紫、窒息、呼吸暂停、间歇性阵发性咳嗽等非典型症状掌握正确率较低(6.67%~42.67%)。对百日咳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掌握的准确率分别为34.67%和33.33%。漏报原因前三位依次为"所在医院缺乏百日咳实验室确诊能力""百日咳病例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症状不典型""临床医生未意识到是百日咳病例"。结论:浙江省临床医生对百日咳认知和诊断标准掌握有待提高,医疗机构实验室确诊能力不够充足,当地百日咳疫情可能被低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