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成分含量测定的制何首乌煮散饮片与原饮片煎煮质量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建立制何首乌提取液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制何首乌煮散饮片与传统饮片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中药煮散饮片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等主要成分的含量,以出膏率、醇溶性浸出物作为评价指标,考察标准汤剂煎煮法和非标准汤剂煎煮法对制何首乌煮散饮片和原饮片提取液的影响.[结果]非标准汤剂煎煮法:制何首乌煮散饮片中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等指标性成分含量均显著性提高,提升比例分别为71.18%、141.67%、146.29%、150.00%、625.00%、296.00%,尤其是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提升了7.25倍.标准汤剂煎煮法:制何首乌煮散饮片中上述指标性成分含量均显著性提高,提升比例分别为28.09%、10.53%、66.01%、45.45%、316.67%、65.85%,尤其是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提升了4.17倍.采用标准汤剂煎煮法的煮散饮片各指标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0%以内.[结论]制何首乌煮散饮片指标性成分溶出和质量均一性均优于原饮片,可提高临床用药的精准性,需酌情减量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现代中药调剂产业发展路线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中药调剂是较基础的中医临床药学工作.近年来在传统中药调剂九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中药调剂产业迎来较大发展,出现创新的中药调剂信息系统和智能调剂装备.本文梳理中药调剂产业的现状并展望其发展路线.研究结果表明,在采购验收、调配复核、中药煎煮、发药交代等关键技术环节,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引入提高了调剂服务质量、保障了用药质量和安全.现代中药调剂产业发展,在调剂技术规范化方面,需完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服务标准体系、核心设备标准体系;在调剂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注重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医工交叉的新医科人才;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需发展更符合中药特点的智能装备,进一步推广完善基层"共享中药房"模式.通过完善中医临床药学服务内容、发展中药调剂新技术与新装备、提升调剂服务与教育水平,有望逐步实现中药调剂现代产业的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时间理念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治运用中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4/6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为临床常见疾病,目前诊治过程较欠缺时间观的运用.传统医学中的时间观念体现整体与辨证,对CVA的诊治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读文献、查古籍,从时间观念角度再次认识CVA,探讨丰富诊治之法.探讨了农耕火种时代到基因分子时代时间观念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与变迁.探讨了CVA发病特征、病理过程中的时间特性,探讨了时间观在现代诊治中的运用.探讨分析了 CVA证候、脏腑、经络的时间特性,拓展辨证与辨时结合的思路.总结了中药采集、修制、煎煮及服用中的时间问题,提出CVA汤剂择时运用的必要性.围绕时间观多方位论述,丰富了 CVA诊治视野.介绍了时间针刺(子午流注)治咳,并举纳甲法针治CVA验案1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南瓜子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制备南瓜子饮片标准汤剂,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为制定南瓜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传统煎煮方法制备15批南瓜子饮片标准汤剂,测定其出膏率范围,并建立了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包括采用薄层色谱法(TLC)以丙氨酸为对照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特征图谱及质量分数测定方法,并计算其转移率.结果 15批南瓜子饮片标准汤剂出膏率范围为10.4%~18.3%,均值为15.1%;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比移值适当;苯丙氨酸质量分数范围为0.56~1.99 mg/g,均值为1.43 mg/g,转移率范围为42.7%~86.1%,均值为69.7%,所建立的特征图谱呈现13个特征峰,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 建立了南瓜子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测定方法全面、准确,可为南瓜子配方颗粒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机器煎煮、传统煎煮所得中药汤剂质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比较机器煎煮、传统煎煮所得中药汤剂质量.方法 16 首汤剂分别采用高压机器煎煮、常压机器煎煮、传统煎煮(瓦锅)制备,采用AHP法考察指标成分君臣佐使的药效差异,熵权法考察每个方剂不同煎煮方法效果的离散度,AHP-熵权-TOPSIS法确定加权综合评分排序.结果 高压机器煎煮、常压机器煎煮、传统煎煮综合评分与理想解的贴近度分别为 0.09、0.57、0.63(P<0.05),常压机器煎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压机器煎煮与常压机器煎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常压机器煎煮与传统煎煮所得中药汤剂质量无明显差异,高压机器煎煮质量略低于常压机器煎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药食同源大品种茯苓中多糖与三萜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茯苓为经典药食同源中药,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素有"十方九茯苓"之称.茯苓中含有多糖、三萜、甾体等化学成分类群,其中多糖和三萜是主要有效成分群.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和茯苓三萜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抗氧化等药理活性.茯苓多糖和三萜在传统的煎煮过程溶出率均较低,且茯苓多糖口服吸收率较低的情况下,茯苓依然展现了非常好的活性,提示茯苓多糖和三萜的高活性,因此本文针对茯苓多糖和茯苓三萜类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含量测定、结构修饰、生物合成、药理活性和潜在的产品开发价值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茯苓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文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基于药物经济学的代茶饮替代煮散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煮散剂具有便于贮存携带、给药剂量小、疗效突出等优点,曾在历史上盛极一时,但终因质量难以控制等缺陷而逐渐退出主流剂型.本文结合目前全国中药产量与需求量难以匹配的现状,以及病患对传统汤剂接受度较低的现实,将饮片进一步"碎化",把煮散剂的煎煮法与代茶饮的服用法相结合,以后者替代前者,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发挥其简便廉验的优势,对减少胃肠道刺激、提高用药依从度、降低医疗费用、保护资源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益气活血解毒合剂的主要成分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蚁行感、针刺样疼痛、肌肉萎缩等,发病率高达糖尿病总人数的50%以上[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益气活血解毒方由黄芪、丹参、当归、鸡血藤、苏木等药味组成,诸药合用,补中有通,温清并用,气血兼顾,共奏益气活血、养血化瘀、通络解毒之功,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的疗效[2,3].为了方便患者,解决传统中药汤剂煎煮复杂、储存不便、质量不均、口感不佳等缺点[4],故将益气活血解毒方制成合剂.制剂的质量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必须通过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保证制剂质量的稳定性和疗效的可靠性[5].本研究参考了相关文献[6~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益气活血解毒合剂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丹酚酸B的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laver chromatography,TLC)鉴别制剂中的黄芪、丹参、黄连,以期为益气活血解毒合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中药配伍理论科学内涵的外在表象——复方水煎自沉淀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化学成分角度研究中药配伍理论是当前阐释方剂遣药组方原理的重要手段.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类别众多,包括生物碱类、苷类、有机酸类、鞣质类、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中药复方水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溶出后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并生成自沉淀.传统中医认为自沉淀应与汤药同服,自沉淀的形成蕴含着中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因此复方水煎自沉淀现象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复方中不同类别有效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水煎自沉淀现象的研究进展,为中药复方水煎自沉淀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阐释中药组方配伍理论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附子心脏毒效的多维评价和整合分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附子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也是传统确有疗效有毒中药,心脏是其重要毒效靶器官,但毒-效相关性不甚明确.本文在彭成教授提出的“中药‘毒与效’的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指导下,紧密围绕中药“品质制性效用”六大元素,以本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广泛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按附子的心脏“毒-效”物质基础-附子的心脏“毒-效”机制-附子对心脏的增效减毒原理3个层面综述研究现状,整合分析附子对心脏的毒效机制.结果显示,附子中所含的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致心脏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附子的强心和保护心肌作用是附子总碱、附子水溶性生物碱、附子多糖及其他一些成分等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附子对心脏的毒机制和效机制在心肌细胞上存在相同靶点,主要包括细胞形态和功能、细胞膜稳定性、细胞内环境稳态、离子转运相关ATP酶和通道、细胞能量代谢;但又有各自的独有机制;可通过依法炮制、合理配伍、辨证用药、延长煎煮时间和控制剂量等多种手段控制附子的心脏毒性和发挥其强心、保护心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