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融合术患者首次离床活动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现况,为后续制定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例腰椎融合术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情况及首次离床活动情况等.结果 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中32例(15.8%)进行了早期离床活动,首次离床活动时间为术后(44.0 士 4.2)h;术后24 h内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改变量、白蛋白改变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恐动症评分是腰椎融合术患者首次离床活动时间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患者首次离床活动比例较低,医护人员须重点关注其影响因素,制定和实施腰椎融合术患者离床活动方案,改善患者活动现况,促进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EAL在线课程结合工作坊在伤口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及各种慢性病发病率的提高,压力性损伤、糖尿病足、下肢动静脉溃疡等慢性伤口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由于对慢性伤口的护理专业性较强,目前我国的伤口专科护士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医院的伤口护理需求[1],为应对这一问题多家医院就开设了伤口联络护士岗位.联络护士是指已经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但从事非专科工作,为患者提供专业健康指导而与专科护士联络密切的护理人员[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双腔造口术后腹部切口严重感染全层裂开患者的护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总结1例重症中年女性2个月内3次手术,行小肠部分切除,空肠双腔造口,术后发生腹部切口严重感染伴全层裂开合并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处理经验.护理要点:针对重症复杂疑难腹壁切口全层裂开,肠管暴露,大量渗液患者,需整体评估患者全身状况,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案,有效管理收集并利用肠液回输,有效改善机体营养,整体护理,局部选择正确合适的新型敷料抗菌及保护肠管并结合改良负压冲洗引流装置,可有效控制伤口感染、管理渗液,促进伤口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可调节换药用护理支架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具有可调节和拆卸功能的换药用护理支架,以便为下肢损伤患者进行换药.方法:可调节换药用护理支架由支撑板、圆筒、上部调节结构和下部固定结构4个部分组成.支撑板为长度40~80cm的弧形结构,便于患者的腿部放置;圆筒的内部固定卡接有第二滑套,便于支撑板的调节;上部调节结构主要由第二滑杆、第二横杆和调节板组成;下部固定结构主要由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组成.结果:该护理支架可稳固地固定在病床上,并可根据患者伤口位置及主观舒适度对高度、角度进行调节.结论:该护理支架安全、舒适,可应用于各类下肢损伤患者的换药护理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足评估的循证护理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根据糖尿病足评估的最佳证据,开展循证实践,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知识-行动框架模式为指导,在前期糖尿病足评估的证据总结基础上,对证据在临床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筛选适宜在临床实施的证据,制订审查指标;进行基线审查,并分析障碍因素,制订干预措施.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护士对糖尿病足评估的知识掌握程度、审查指标执行情况及伤口面积变化.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36个审查指标中24个执行率高于实施前(P<0.05),有3个审查指标执行情况为相关工具实现从无到有的改变,护士对糖尿病足评估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升,但患者伤口4周和12周的面积在实施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糖尿病足评估最佳证据的循证实践,可提高护士糖尿病足评估的知识水平及证据的执行率,能够规范糖尿病足评估的护理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38名造口治疗师慢性伤口疼痛管理知信行的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造口治疗师(ET)慢性伤口疼痛管理知信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伤口疼痛管理持续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60名ET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ET对慢性伤口疼痛知识、信念、行为问卷。结果:共发放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38份。ET对慢性伤口疼痛知识问卷得分为(5.90±1.49)分;ET对慢性伤口疼痛信念问卷得分为(25.74±3.57)分;ET对慢性伤口疼痛管理行为问卷得分为(53.28±12.52)分;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职称、从事伤口护理工作年限、是否有肿瘤科相关科室工作经历是ET慢性伤口疼痛管理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ET对慢性伤口疼痛知识掌握欠缺,态度尚可,实践行为亟待加强。医院管理者大力发展全职ET,实施多学科协作管理伤口疼痛,在选择ET培养人员时建议中级以上护士为培养对象。对于ET来说,需要不断地进行职称的提升及再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对于ET学校来说应该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伤口疼痛培训知识体系,并对伤口专科护士开展相应的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混合式教学法在伤口护理门诊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法在伤口护理门诊临床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构建以线上微信为媒介、线下案例教学法为理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伤口护理门诊实习生125名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2名)采用线下传统带教方法;观察组(63名)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两周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实效。采用线上自测和线下实践的理论测试、实践评价、综合素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客观评价。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理论测试成绩、实践评价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01)。 结论:以微信为媒介的混合式教学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巩固基本知识;能提高带教效率;能激发学生实习热情,提高综合素质;是一种可以借鉴的临床带教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程护理模式应用于毒蛇咬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全程护理模式用于毒蛇咬伤患者急救和康复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为常规护理组,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为全程护理组。记录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蛇伤创口愈合时间等临床治疗指标,评价患者蛇伤创口疼痛反应程度,评估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况,评价蛇伤临床疗效水平,观察患者创口感染情况,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全程护理组患肢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蛇伤创口愈合时间[(5.54±0.69)d、(7.36±0.84)d和(15.32±1.69)d]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6.93±0.74)d、(10.28±1.15)d和(20.56±2.17)d]( t=5.14、5.92、6.30,均 P < 0.001);全程护理组护理7 d后VAS评分为(1.64±0.29)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25±0.37)分( t=6.24, P < 0.001);全程护理组出院时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t=6.83、7.25,均 P < 0.001);全程护理组患者蛇伤治疗总有效率(93.77%)与常规护理组(9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6, P=0.495);而全程护理组患者蛇伤治愈率(68.46%)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54.62%)(χ 2=5.26, P=0.022)。全程护理组蛇伤创口感染发生率(1.54%)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6.92%)(χ 2=4.65, P=0.031)。全程护理组护理总体满意度(97.69%)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2.31%)(χ 2=3.96, P=0.046)。 结论:对毒蛇咬伤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可缩短患者康复周期,缓解疼痛反应,改善心理状况,减少伤口感染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部开放伤口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审查指标的实施及困难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深部开放伤口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审查指标的实施及困难因素。方法:自2018年5月至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选取2名创伤骨科换药护士,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20例有深部开放性伤口的患者。根据疼痛管理最佳循证护理指南13项实践标准,结合伤口护理和疼痛管理的研究证据,制定深部开放伤口无痛换药方案,实施并评估方案实施的执行情况和疼痛缓解的效果,采用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PACES)和GRiP软件对深部伤口无痛换药最佳循证实践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评价分析。采用IBM 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方案实施前、后的疼痛评分。结果:PACES结果显示,在项目期间,护士对最佳实践的执行率显著提高,并在项目完成后1个月保持在合理水平。基线评估时和后续评价1时患者在换药前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2±2.3)、(3.5±1.2)分,基线评估时和后续评价1时换药中的疼痛评分分别为(5.4±2.3)、(4.2±2.4)分;对基线评估和后续评价1中,采用护理措施降低伤口换药疼痛的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疼痛管理对最佳实践的执行率,其中面临了尤其是跨学科合作和组织机构中的困难。本研究将护理循证指南转化为临床实践的经验为循证护理提供了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区域医联体网格化护理模式对慢性伤口患者生活质量与照顾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区域医联体网格化护理模式对慢性伤口患者生活质量与照顾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和下级卫生服务中心自愿接受治疗的慢性伤口患者1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次序编号的单双号将其分为常规组89例和研究组9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接受区域医联体网格化护理措施。对照两组患者治疗护理12 w的压力性损伤愈合评估分值和愈合率、慢性创面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分值及照顾行为的差异。结果:治疗护理12 w后,慢性伤口损伤面积、渗液量、创面组织类型,研究组患者的愈合分值及愈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护理12 w后,研究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日常生活维度、经济负担维度及生活质量整体评估分值与常规组相比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比两组患者照顾行为,研究组患者主要照顾者实施照顾行为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区域医联体网格化护理模式使慢性伤口患者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提高了愈合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照顾者行为显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