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质水胶敷料结合对口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脂质水胶敷料结合对口引流技术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换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住院及门诊糖尿病足溃疡需要换药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观察组采用脂质水胶敷料对口引流换药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时间、治疗效果、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溃疡面积缩小率、肉芽覆盖率及痊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清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脂质水胶敷料结合对口引流技术可有效提升糖尿病足溃疡伤口的愈合程度,为伤口的愈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缓解了换药时的疼痛,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规范了糖尿病足溃疡伤口换药方法,改变了医务人员的伤口清创换药愈合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骶神经调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症状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骶神经调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6例接受骶神经调控治疗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为C或D级)下尿路症状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分为NUR组(神经源性尿潴留组)16例,NOAB组(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组)20例。骶神经调控电极植入术(Ⅰ期)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50%时,可植入骶神经永久刺激器(Ⅱ期)。术前、Ⅰ期术后及Ⅱ期术后采用排尿日记、残余尿量、清洁导尿次数、OABss评分、1 h尿垫试验参数等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共21例(58.3%)患者测试有效并接受了Ⅱ期手术,其中NUR组7例(19.4%),NOAB组14例(38.9%)。NUR组患者术后膀胱残余尿量、日均导尿次数、日均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P<0.05),NOAB组患者手术后尿频、尿急、尿失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P<0.05)。随访中,2例尿潴留患者电刺激失效,予对侧S3行Ⅰ期测试治疗后,疗效恢复。1例患者术后感染,予感染灶清除术后伤口愈合。 结论:骶神经调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安全有效,有助于脊髓损伤患者肾功能的保护。虽不能改善全部症状,但对于不能耐受传统治疗或治疗无效的患者,骶神经调控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广南县人民医院手术部位感染117例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为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感染防控的关口前移。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提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入住广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和骨科的手术患者信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 346例手术病例,其中感染组117例,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 OR=2.585)、非清洁切口( OR值分别为3.243和5.125)、手术持续时间超过3 h( OR=2.315)、输血( OR=2.239)、放置引流管( OR=2.133)以及留置导尿管( OR=1.973)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因素( OR=0.383)。 结论:患者个人因素、手术相关因素及术后诊疗相关因素均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需特别关注患者术前低蛋白血症、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以及术后引流管、导尿管留置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冲清创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伤口愈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脉冲清创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伤口愈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消毒并清洁伤口,试验组采用封闭式脉冲冲洗集污组件装置冲洗伤口,2组伤口按照统一的方法清创、选择敷料并包扎伤口,观察2组患者换药次数、换药时间、疗效、换药费用、伤口疼痛评分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换药次数、换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和总有效率分别为(10.42 ± 1.92)次、(12.19 ± 2.37)min、(32.53 ± 6.91) d、86.04%(37/43),对照组分别为(19.47 ± 3.13)次、(21.65 ± 3.99) min、(43.17 ± 13.72) d、51.16%(2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545~16.127, χ2=13.214,均 P<0.01),但试验组换药费用为(3 278.78 ± 220.92)元,对照组为(3 195.75 ± 206.54)元,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为-1.814, P>0.05),试验组干预后第2、4、6和8周的疼痛评分分别为(1.47 ± 1.09)、(0.57 ± 0.72)、(0.06 ± 0.23)、(0.03 ± 0.01)分,对照组分别为(3.83 ± 1.16)、(2.73 ± 1.41)、(1.92 ± 1.06)、(1.43 ± 0.70)分,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90.663、 F组间=76.011、 F交互=4.210,均 P<0.01),试验组干预后第2、4、6和8周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9.34 ± 9.34)%、(86.26 ± 13.33)%、(95.01 ± 8.56)%、(97.28 ± 3.62)%,对照组分别为(26.64 ± 5.19)%、(50.37 ± 10.53)%、(64.84 ± 12.27)%、(72.04 ± 12.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54.487、 F组间= 921.230、 F交互=23.154,均 P<0.01)。 结论:脉冲清创可以有效地清洁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伤口,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每次换药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减轻伤口疼痛,提高足溃疡创面的愈合率,且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负压封闭引流术用于烧伤整形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用于烧伤整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行整形的烧伤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59例,观察组术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对照组术后应用传统聚维酮碘油纱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植皮时间、创面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植皮失败率、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植皮时间、创面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8.15±1.02)d、(6.25±1.36)d、(16.02±3.58)d,均短于对照组的(14.02±1.25)d、(12.15±3.36)d、(22.15±4.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947、12.502、8.067,均 P<0.001);观察组疼痛评分为(1.65±0.25)分,低于对照组的(3.75±0.36)分( t=36.803, P<0.001);观察组植皮失败率[1.69%(1/59)]、感染发生率[5.08%(3/59)]、抗生素使用率[30.51%(18/59)]均低于对照组的18.64%(11/59)、20.34%(12/59)、49.15%(29/59)(χ 2=9.276、6.186、4.279,均 P<0.05);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58±2.36)d、(18.25±2.61)d,均短于对照组的(9.69±2.75)d、(25.24±2.36)d( t=4.472、15.259,均 P<0.001)。 结论:对烧伤整形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有助于缩短植皮时间、创面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还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抗生素使用,且植皮失败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创面外露内置物的保全和创面修复临床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创面外露内置物的保全和创面修复临床策略。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8例伴有内置物外露的术后创面不愈合患者,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10~73岁。患者中2例腹部外伤术后腹部补片外露,2例颅脑术后钛板外露,3例骨折手术后内固定物外露,1例颅脑术后脑脊液引流管外露。入院时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在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基础上,尽快行创面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0.5 cm~6.0 cm×5.0 cm。4例患者创面清创后直接封闭,其中1例直接缝合;1例创面局部填充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后直接缝合;2例采用局部皮瓣修复,皮瓣面积分别为10.0 cm×8.0 cm、12.0 cm×8.0 cm,供瓣区直接缝合;术后均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4例患者创面清创后行持续VSD治疗,待创基情况改善后,1例患者创面逐渐愈合,1例患者创面直接缝合,2例患者创面取大腿或头部刃厚皮修复。观察并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本组6例患者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共培养出细菌10株,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所有患者术后皮片或皮瓣均成活,切口愈合,创面封闭,内置物全部保全。随访1~3年,所有患者修复创面均无复发。结论:针对伴有外露内置物的术后慢性创面,在彻底清创后,可通过直接缝合或皮瓣移植Ⅰ期封闭清洁创面;组织缺损比较大、感染比较重的创面可先行持续VSD治疗,Ⅱ期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封闭创面,从而实现保全内置物和修复创面的治疗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7~73岁,对其行回顾性队列研究。4例患者创面经2次扩创,9例患者创面经1次清创+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创面干燥清洁无脓性渗液、分泌物培养阴性后行皮瓣修复。本组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为13.0 cm×5.5 cm~36.0 cm×10.5 cm,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面积为14 cm×6 cm~37 cm×11 cm),其中1例患者创面采用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或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或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隐神经或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足底修复皮瓣溃疡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3例患者14个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顺利成活。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二次手术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8例患者皮瓣外形及质地较好。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皮瓣有溃疡发生,免负重活动后,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供区可见少许线性瘢痕增生,BMRC感觉评定为S 1级4例、S 2级7例、S 3级2例,AOFAS评分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 结论: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外形良好,为足底本体感觉与负重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较佳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膝关节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15例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17~65(51.3±12.3)岁。SchatzkerⅤ型10例,Ⅵ型5例;双柱骨折9例,三柱骨折6例。采用前正中入路结合后内侧入路手术,骨缺损均行植骨。结果:15例患者获得12~24(14.4±3.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5.2±1.3)周。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在术后即刻[(9.2±1.3)°、(85.1±1.7)°]及术后12个月[(8.9±1.2)°、(84.5±1.6)°]分别与术前[(2.8±1.6)°、(73.7±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Rasmussen放射学评分9~18分,平均(15.1±2.5)分,优3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3.3%;HSS评分66~98分,平均(85.1±9.3)分,优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6.7%;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膝关节均可完全伸直,屈曲100°~135°,平均(117.7±11.3)°。1例前正中伤口出现脂肪液化,经清洁换药3周后愈合。 结论: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近期疗效满意,可根据适应证选择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拉力为参数构建大鼠坐骨神经牵拉伤的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牵拉损伤动物模型,观察神经牵拉损伤后大鼠坐骨神经功能,电生理及病理学变化。方法:24只清洁级健康大鼠以简单随机化分为对照组(A),轻(B)、中(C)、重度(D)牵拉组4组,每组6只。选择左侧坐骨神经暴露,A组暴露神经10 min后关闭伤口,B、C和D组使用不同拉力牵拉坐骨神经干10 min后关闭伤口。分别检测各组损伤肢体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滚轮运动试验及热刺激试验、神经靶肌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及坐骨神经牵拉节段组织病理学变化。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SFI测量结果表明,神经损伤后2周,重度组(-100.042±4.667)完全丧失神经功能,中度组(-65.250±23.705)具有部分神经功能,轻度组(-26.792±18.762)神经功能完全恢复。重度组( t=200.900, P<0.0001)及中度组( t=4.830, 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246, P>0.05)。CMAP测量发现重度组的神经传导被完全阻断,中度损伤组的动作电位在损伤后20 d前下降,并在损伤后20 d开始恢复。重度组(10.250±7.14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8.900, P<0.01),中度组(39.875±20.259)与对照组比较( t= 8.944, P<0.05),轻度组(86.125±9.094)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t=1.980, P>0.05)。滚轮运动实验结果轻度牵拉组(2.692±0.240),10 d后逐渐恢复正常,中度(1.891±0.328)及重度(0.804±0.280)恢复不明显。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330、12.220、30.490, P<0.01)。热刺激实验发现损伤后对热反应明显降低并且重度组无恢复,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23、8.994、215.749, P<0.05)。 结论:以拉力为参数可以稳定地建立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26例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49.54±12.81)岁(范围26~68岁)。开放性损伤17例,Gustilo-AndersonⅡ型6例、ⅢA型11例;闭合性损伤9例。骨折AO/OTA分型:44B型4例,44C型22例;Langu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16例,旋前外旋型10例;Maisonneuve骨折4例,其中3例为双Maisonneuve骨折。踝关节脱位方向:前脱位10例,中立位7例,后脱位9例。腓骨骨折26例,内踝骨折24例,三角韧带断裂2例,后踝骨折13例,前踝骨折8例。对所有闭合性损伤行急诊复位石膏托固定,开放性损伤行清创、复位、跟骨牵引或跨关节克氏针固定,待局部软组织条件允许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采取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估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结果:4例患者急诊复位困难,术中证实难复原因均为胫后肌腱脱位前置于下胫腓联合前方。26例患者中腓骨钢板固定25例;内踝骨折固定24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23例、克氏针固定1例;后踝骨折固定12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9例、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3例;前踝骨折固定7例,其中采取带线锚钉缝合固定1例、空心螺钉固定6例;下胫腓联合固定16例,其中采取1枚螺钉固定12例、2枚螺钉固定2例、采取TightRope带袢钛板固定2例。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23±9.70)个月(范围12~60个月)。术后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2例,复位可4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6.31±3.64)周(范围10~24周)。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10.38°±6.66°(范围0°~30°),跖屈34.04°±7.20°(范围15°~45°)。AOFAS踝与后足评分(83.30±13.94)分(范围24~100分)。10例(38%,10/26)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其中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2例出现伤口渗液,经清洁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内侧皮肤发生坏死缺损,分别通过植皮和皮瓣转移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骨不连和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多见于高能量损伤,骨折形态特征多样化。对于骨折脱位急诊难以复位时需要警惕胫后肌腱脱位嵌插的可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剖复位、注重软组织的保护和可靠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但是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