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薏苡仁谷蛋白胃肠模拟消化及工艺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究模拟胃肠消化对薏苡仁谷蛋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水解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模拟胃肠环境水解薏苡仁谷蛋白,超滤法(截留分子量3 kDa)进行组分分离,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ACE抑制率;高活性组分进行体内降压药效评价.进一步以水解度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水解工艺.结果 在终浓度0.04 mg·mL-1时,肠道水解物≤3kDa组分的ACE抑制活性最高(99.94±0.01)%;单次灌胃给药可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胰蛋白酶水解薏苡仁谷蛋白的最佳参数为:水解时间6h、底物浓度1.5%、酶底比1:5,谷蛋白的水解度为(16.37±1.68)%.结论 薏苡仁谷蛋白经胃肠模拟消化后可产生具有显著降压作用的小分子生物肽,有望开发为降压药物或功能食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体内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评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在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毒性反应.方法 使用NOG小鼠,给予TIL细胞3次,每周1次.考察小鼠临床症状、注射部位刺激性、摄食量、体重、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检查、人源细胞因子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同时考察受试物在血液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两个剂量TIL注射对小鼠注射部位、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清生化、脏器重量等指标未见明显影响.在高剂量下,雌性小鼠在恢复期结束时IFN-y浓度升高.与受试物相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多器官混合细胞聚集,以及胸骨和大腿骨骨髓细胞数目增多.在血液中,均可检测到CD3+、CD3+CD4+、CD3+CD8+细胞,3种细胞变化趋势一致,且呈剂量依赖性,至末次给药后29 d,3种细胞数量基本消除.结论 NOG小鼠3次给药后,对TIL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且在恢复期结束时TIL在小鼠血液中基本消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血清能量代谢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体内能量代谢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颅内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并根据生化检查结果90例患者分为轻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3组.同时选取50例开颅手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乳酸(LAC)、降钙素原(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试剂盒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LAC、PCT、CRP水平.比较并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血清LAC、CRP、PCT水平;比较并分析轻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血清LAC、CRP、PCT水平.采用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评分评估轻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的精神状况和预后水平.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LAC与PCT、CRP以及GC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 LAC[(4.18±1.31)mmol/L];CRP[(238.94±76.05)pg/ml];PCT[(330.74±100.40)p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1.92±0.15)mmol/L、(83.75±12.97)pg/ml、(115.13±16.7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1、14.29、15.05,P<0.05).中度感染组患者血清 LAC[(4.22±0.48)mmol/L];CRP[(237.89±30.34)pg/ml];PCT[(324.38±51.54)pg/ml]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感染组患者[(2.70±0.44)mmol/L、(157.96±26.82)pg/ml、(226.49±39.3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6、10.81、8.23,P<0.05).重度感染组患者血清 LAC[(5.63±0.66)mmol/L]、CRP[(320.96±48.66)pg/ml]、PCT[(441.35±52.80)pg/ml]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7.94、8.68,P<0.05).中度感染组患者的GCS评分[(9.50±0.94)分]明显低于轻度感染组患者[(12.10±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2,P<0.05).重度感染组患者的GCS评分[(7.50±1.00)分]明显低于中度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清LAC水平与CRP、PCT水平呈正相关(r=0.76、0.81,P<0.05),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79,P<0.05).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血清乳酸水平明显上调,并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患者的预后水平呈负相关,可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JAK抑制剂巴瑞替尼抗斑秃急性和慢性体内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评价巴瑞替尼对小鼠斑秃的体内药效,为相关JAK抑制剂的临床前体内药效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斑秃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刺激小鼠血清干扰素-γ(IFN-γ)产生建立急性药效学模型,快速评价巴瑞替尼的体内抗炎活性;利用咪喹莫特诱导C3H/HeJ小鼠建立斑秃模型,通过斑秃严重程度评分、脾脏指数、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表征浸润炎症细胞的变化,评价巴瑞替尼对斑秃的治疗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巴瑞替尼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清IFN-γ产生;咪喹莫特可诱导C3H/HeJ小鼠产生严重的斑秃,巴瑞替尼能有效抑制小鼠斑秃的疾病进展,抑制全身性炎症引起的脾脏肿大,改善毛囊周围CD4+T和CD8+T细胞浸润,同时显示出对毛囊周期的促进作用.结论 巴瑞替尼在体内具有强大的抗炎活性,可能通过减少皮肤中T细胞浸润和促进毛囊生长周期,改善斑秃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盐酸安非他酮/氢溴酸右美沙芬混悬液处方优化、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制备盐酸安非他酮(BH)/氢溴酸右美沙芬(DMH)复方混悬液,并进行处方优化和体内外评价.方法 以沉降体积比、再分散性、混悬体系黏度等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助悬剂、润湿剂及其各自用量,并通过含量、释放度、药物泄漏量和稳定性试验对制备的混悬液进行了体外评价,此外还进行了体内药动学评估.结果 优化处方为:西黄蓍胶0.5%、黄原胶0.2%、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F42 31%、吐温80 1%.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复方混悬液在高温、强光及加速6个月后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F>0.9,BH药物含量为98%~100%,DMH药物含量为96%~98%,释放度f2均>50,药物泄漏量均<0.3%).大鼠灌胃的药动学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市售片剂,混悬液中BH的Cmax更低,tmax更长;DMH的t1/2更长和Cmax更高,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16.53%和252.25%.且BH和DMH体内吸收与体外释药具备简单的相对关联性.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BH/DMH复方混悬液,稳定性和生物等效性较好,证明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制备BH/DMH复方混悬液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组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S1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原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构建表达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Omicron BA.1变异株S1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在CHO-K1细胞中进行表达,评价其免疫原性,并对佐剂和抗原剂量进行研究.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UCOE-Omi-S1,转染至CHO-K1工程细胞中进行表达和纯化,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实验鉴定重组S1蛋白.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12组,即 PBS组,无佐剂组(高、中、低剂量组),铝盐佐剂对照组,MF59佐剂对照组,铝盐佐剂实验组(高、中、低剂量组),MF59佐剂实验组(高、中、低剂量组),将按照分组要求配比的溶液经小鼠肌内注射3次,间隔14天,每2周尾静脉采血,末次免疫30天后取血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并和SARS-CoV-2原型株的假病毒和SARS-CoV-2 Omicron BA.1变异株的假病毒进行假病毒中和实验.结果 目的蛋白在CHO-K1工程细胞表达后可分泌到培养上清中,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0kDa处可见1条特异性蛋白表达条带,经Western blot法鉴定为Omi-S1蛋白.铝盐佐剂组和MF59佐剂组免疫诱导效果优于无佐剂组,铝盐佐剂组和MF59佐剂组免疫诱导效果相差不大,但MF59佐剂起效快;高、中、低剂量组的免疫诱导效果在第8周相差不大,但高剂量组起效快.假病毒中和实验表明,MF59佐剂实验组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铝盐佐剂组.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Omicron S1重组蛋白免疫原性良好,在小鼠体内产生了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并诱导高水平的对抗SARS-CoV-2假病毒的中和抗体,对佐剂和抗原剂量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0μg以下抗原剂量搭配MF59佐剂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本研究为SARS-CoV-2变异株的重组蛋白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分子影像技术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慢性白血病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CAR-T疗法尚缺乏体内实时监控的有效手段,在治疗血液肿瘤的过程中无法预测及监测治疗效果,从而无法准确预估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风险,在临床转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分子影像有望用于CAR-T体内生物学行为实时可视化监测,直接标记细胞和报告基因间接评价研究已取得相关突破。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在CAR-T治疗中的应用并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独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与联合激光疗法治疗DME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IVR+Laser)与单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检索有关IVR+Laser疗法与单用IVR治疗DM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二次分析,检索文献范围包括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2022年4月。由2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平均注射次数和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2篇RCT,共1 695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结束时,IVR+Laser组患者BCVA和CMT改善情况优于IVR组,2个组BCVA变化和CMT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MD=-0.66,95% CI:-1.11~-0.21, P<0.01;WMD=-5.05,95% CI:-9.21~-0.89, P=0.02)。随访结束时,IVR+Laser组平均注射次数明显少于I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6,95% CI:-2.07~-0.25, P=0.01)。2个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VR+Laser联合治疗DME疗效优于单独IVR治疗,安全性与单独IVR治疗相当,且平均注射次数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H5N1假病毒的体内中和试验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H5N1假病毒的体内感染模型,并对抗体FHA3的体内中和活性进行鉴定。方法:依据A/Anhui/1/2005/H5N1毒株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序列信息,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5和pcDNA3.1-NA1,并与质粒pNL4-3.Luc.R-E-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H5N1假病毒上清,电镜观察上清中假病毒颗粒形态。假病毒上清感染MDCK细胞后,测定病毒滴度;经腹腔注射入BALB/c小鼠体内,在感染后2、5、8、12 d进行生物发光成像,检测假病毒体内感染情况。利用建立的小鼠感染模型,评价抗体FHA3的体内功能活性。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5和pcDNA3.1-NA1构建正确,与pNL4-3.Luc.R-E-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可制备出高滴度的假病毒上清,电镜下可见圆形的病毒颗粒。H5N1假病毒感染后,小鼠体内发出较强的荧光,而攻毒前给予抗体FHA3处理可减弱其荧光信号。结论:成功构建出H5N1假病毒体内感染模型,并证实抗体FHA3对假病毒的感染具有体内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种放射性核素标记聚多巴胺纳米载体的初步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制备 131I、 99Tc m和 177Lu标记的表面修饰了声敏剂原卟啉(PpⅨ)的聚多巴胺(PDA),探讨这些新型化纳米探针在乳腺癌诊断与联合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水相氧化法合成PDA颗粒,并在其表面分别修饰1层聚乙二醇(PEG)和PpⅨ,合成PDA-PEG-PpⅨ。然后分别进行 131I、 99Tc m和 177Lu标记,检测标记产率与稳定性。进行细胞毒性实验,比较 131I-PDA-PEG-PpⅨ组和游离 131I组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的存活率差异;设PDA-PEG-PpⅨ、PDA-PEG-PpⅨ+光热治疗(PTT)或声动力治疗(SDT)、 131I-PDA-PEG-PpⅨ+PTT或SDT、 131I-PDA-PEG-PpⅨ+PTT+SDT(100 μg/ml PDA-PEG-PpⅨ,925 kBq/ml 131I)组和对照组(DMEM培养基),比较各组4T1细胞的存活率。经荷4T1乳腺癌BALB/c小鼠尾静脉(29.6 MBq)或瘤内(14.8 MBq)注射 99Tc m-PDA-PEG-PpⅨ后,用γ相机观察肿瘤的显像剂摄取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PDA颗粒大小均一,粒径为(160.0±1.5) nm,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效果。PDA-PEG-PpⅨ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出现了与PpⅨ (400 nm)相一致的特征峰。在放射性浓度为1.850、3.700和7.400 MBq/ml时, 131I-PDA-PEG-PpⅨ组较游离 131I组细胞存活率降低[(72.18±6.57)%与(86.07±5.17)%、(59.31±9.06)%与(80.85±4.21)%、(42.90±1.30)%与(72.99±5.73)%; t值:3.71、4.82、11.46, P值:0.006、0.001、<0.001]。 131I-PDA-PEG-PpⅨ+PTT+SDT的三模态联合治疗对4T1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优于 131I-PDA-PEG-PpⅨ+PTT或SDT治疗[细胞存活率:(10.09±2.50)%、(16.04±2.63)%和(28.65±4.72)%; F=351.66, P<0.001]。γ显像示, 99Tc m-PDA-PEG-PpⅨ在小鼠体内稳定且能够在肿瘤内有效富集。 结论:成功制备了以PDA为载体的多功能纳米探针。核素标记方法简单有效,稳定性好。 131I-PDA-PEG-PpⅨ对4T1细胞杀伤能力强。 99Tc m-PDA-PEG-PpⅨ在荷4T1乳腺癌小鼠模型内有明显的肿瘤浓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