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综合医院护士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及潜在剖面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了解三级综合医院护士健康促进生活方式(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HPL)的现状,探究其类别特征,分析不同类别下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3年3月-4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湖南省10所三级综合医院的1 326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HPL量表、健康行为自我效能评定量表和护理工作环境量表进行调查,对护士 HPL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不同剖面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1 220名护士,HPL量表得分为(62.61±18.67)分.三级综合医院护士HPL可分为生存型(25.41%)、活力型(21.97%)和常态型(52.62%)3个剖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压力应对方式、每日非职业性体力活动情况、自觉健康状况、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及护理工作环境是三级综合医院护士 HPL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护士HPL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建议护理管理者依据不同类别护士的特征进行个体化干预,可将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作为干预的核心,以提升其HPL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癌患者术后1个月体力活动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肺癌患者术后1个月体力活动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3年1月—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共16所医院的1 195例肺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相关体质调查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删除缺失数据>10%的问卷36份、重复问卷13份,最终纳入1 146份.肺癌患者术后1个月分别有732例(63.9%)、204例(17.8%)处于中、低体力活动水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因素包括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区域淋巴结分期、肺癌家族史、握力、血红蛋白、抑郁评分(P<0.05).结论 肺癌患者术后1个月的体力活动水平受社会人口学、疾病、健康相关体质及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临床医护人员应准确评估并识别体力活动不足的肺癌患者,根据其身体状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制订和实施个性化干预策略,以提高其体力活动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AD和BDD方案诱导化疗新诊断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BAD(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和BDD(硼替佐米+脂质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对新诊断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诱导化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确诊并采用BAD或BDD方案诱导化疗的80例新诊断活动性M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49例,女性为31例;中位年龄为57.5岁(51.2~63.8岁)。按照化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BAD组( n=47)和BDD组( n=33)。对患者的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3月31日。回顾性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后,2组患者的高质量缓解率和总反应率(ORR)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PFS和OS期。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不同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经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205391),并与所有受试者及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BAD组和BDD组患者年龄,性别、MM类型、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PS)构成比,以及骨髓浆细胞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 BAD组MM患者接受诱导化疗的中位疗程数为4个(2~7个),BDD组为5个(2~8个),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87, P=0.492);2组患者的高质量缓解率[44.7%(21/47)比54.5%(18/33)]、ORR[80.9%(38/47)比87.9%(29/33)]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755、0.704, P=0.385、0.402)。③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6.0~61.0个月),BAD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期分别为32.0个月(95% CI:29.2~34.8个月)和37.0个月(95% CI:24.4~49.6个月),与BDD组的35.0个月(95% CI:31.2~38.8个月)和51.0个月(95% CI:32.8~69.2个月)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2.617、1.247, P=0.106、0.264)。④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所有级别(1~5级)和3~5级白细胞减少(70.2%比60.6%,36.2%比30.0%),中性粒细胞减少(63.8%比57.6%,23.4%比21.2%)及血小板减少(66.0%比60.6%,40.4%比36.4%)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与BAD组比较,BDD组患者心脏毒性(所有级别:12.1%比31.9%, χ2=4.194, P=0.041;3~ 5级:3.0%比21.3%, χ2=4.013, P=0.045),脱发(所有级别:21.2%比53.2%, χ2=8.261, P=0.004; 3~5级:9.1%比34.0%, χ2=6.665, P=0.010),恶心(所有级别:33.3%比57.4%, χ2=4.520, P=0.033;3~5级:9.1%比27.7%, χ2=4.178, P=0.041),呕吐(所有级别:18.2%比40.4%, χ2=4.465, P=0.035;3~5级:6.1%比23.4%, χ2=4.285, P=0.038)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BDD方案诱导化疗新诊断活动性MM患者的总体疗效与BAD方案相当,但是前者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后者显著降低,可以减轻患者心脏毒性,降低脱发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风险。BDD方案是BAD方案的良好替代方案,可作为临床上诱导化疗新诊断活动性MM患者的优先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学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身体肌肉量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身体肌肉量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对15 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2019年对其进行随访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血清25(OH)D,使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机体肌肉量,并计算全身肌肉质量指数(MMI)。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基线和随访期MMI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10 890名儿童的年龄为(11.5±3.3)岁,男童占49.6%,基线25(OH)D水平为(35.4±12.0)nmol/L,充足率为11.1%。多因素线性回归校正年龄、性别、体脂肪量、吸烟、饮酒、奶制品摄入、维生素D补充、钙剂补充、体力活动、青春期发育状态后,未观察到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基线MMI水平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于随访时点MMI,25(OH)D每增加10 nmol/L,其 Z值增加0.008( P=0.058);相比于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不足和充足的儿童分别增高0.002( P=0.815)和0.037( P=0.031),趋势 P=0.089。亚组分析显示,在BMI正常组中,25(OH)D每增加10 nmol/L,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基线MMI和随访时点MMI Z值分别增高0.019和0.014,均 P<0.05。 结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身体肌肉量有关,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倾向于在未来获得更高的肌肉量。倡导儿童青少年维持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加强营养与运动,提升身体素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血病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白血病患者,采用Piper疲乏量表(PFS)评估所有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采用基线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将可能因素纳入,经多因素分析白血病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64例白血病患者中轻度疲乏23例,PFS评分为(2.13±0.40)分;中度疲乏29例,PFS评分为(5.86±0.67)分;重度疲乏12例,PFS评分为(9.12±0.47)分;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家庭人均收入、居住地、付费方式、疾病类型、患病时间白血病患者PF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疾病危险度分型、是否参与体力活动、Hb水平的患者PF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疾病危险度高、从不参加体力活动,Hb水平减少可能是白血病患者重度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OR>1, P<0.05)。 结论:白血病患者癌因性疲乏受疾病危险度分型、体力活动、Hb水平的影响,临床可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增加体力活动,并予以足够的营养支持以提高Hb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职业人群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效应修饰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效应修饰作用,为预防高尿酸血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基于2021年10-12月来自四川省、贵州省28个地级市和重庆市33个区(县)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西南职业人群队列基线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及实验室生化检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得分根据吸烟、饮酒、膳食模式、体力活动和低体重/超重状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越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评分、吸烟状况、饮酒状况等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采用分层分析探索高血压等疾病对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关系的修饰效应。结果:共纳入11 748名研究对象,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现在吸/既往吸烟、现在饮/既往饮酒及BMI异常是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对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呈现累积效应,随着得分的升高,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升高, OR值由1.64(95% CI:1.34~2.00)上升至2.89(95% CI:2.39~3.5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人群中,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对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影响更大。 结论:多种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共存会升高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这一效应在高血压、血脂异常人群中更明显。及时纠正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并控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降低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的心理症状群分组特征及预测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心理状态症状群分组特征,并分析不同症状群特征的预测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171例采用PD-1单抗联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癌因性疲乏调查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癌症患者体力活动测定量表、心理痛苦温度计、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调研。基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躯体疲乏、焦虑状况、抑郁状况、睡眠质量、心理痛苦程度的测评结果拟合潜类别模型。对量表结果进行潜类别模型分析建立类别组模型,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及疾病分期、分型、性格特点等,探索不同类别组间的预测指标。结果:依据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疲乏、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心理痛苦程度等症状群表现分为2种不同的类别,分别命名为高心理症状组占44.44%(76/171)和低心理症状组占55.56%(95/171)。低心理症状组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维度以及体力活动得分分别为(11.28 ± 5.62)、(17.57 ± 4.31)、(11.14 ± 3.27)、(14.83 ± 5.24)、(14.76 ± 4.03)、(88.61 ± 17.38),高于高心理症状组的(17.82 ± 4.43)、(10.76 ± 3.63)、(18.62 ± 6.06)、(9.34 ± 3.13)、(26.26 ± 3.23)、(58.04 ± 1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36~15.84,均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格特点[外向型( OR=0.08,95% CI 0.03~0.23, P<0.05),中间型( OR=0.16,95% CI 0.08~0.33, P<0.05)],癌症患者体力活动( OR=0.91,95% CI 0.88~0.93, P<0.05)为预测区分高心理症状组的预测指标。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者在进行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心理症状群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在进行治疗期间根据不同的心理症状特征,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和护理关怀,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睡眠类型与睡眠时间对医学生自评健康的独立与联合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对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独立及联合效应。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浙江省某医科大学选取1 526名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夜宵、久坐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等生活方式信息以及自评健康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可疑混杂变量后评价睡眠类型、睡眠时间与自评健康的关联性。结果:医学生睡眠类型为晚睡晚起型者最多(664人,43.5%),其次为中间型(442人,29.0%)、早睡早起型(420人,27.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报告人数占42.8%(653人)。不同睡眠类型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报告率不等:与早睡早起型相比,中间型、晚睡晚起型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比例更高,调整 OR值(95% CI)分别为1.69(1.23~2.31)、2.43(1.81~3.26),趋势检验 P<0.001。与每晚睡眠时间≥8 h者相比,睡眠时间为7、≤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 OR值(95% CI)分别为1.40(1.07~1.84)、2.38(1.69~3.37),趋势检验 P<0.001。睡眠类型与睡眠时间存在联合效应,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与早睡早起型且每晚睡眠时间≥8 h的医学生相比,晚睡晚起型且睡眠时间≤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 OR值最大, OR值(95% CI)为6.53(3.53~12.09)。 结论:晚睡晚起型及睡眠不足均与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 OR值增加有关联,且两者具有联合效应。建议医学生应尽量早睡早起,并保持充足睡眠,促进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0岁及以上人群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50岁人群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上海现场基线及两次随访调查,对其中参加全部3轮调查、排除自报脑卒中或抑郁症患者后共计3 600人进行分析,评估基线时不同水平的握力状况对认知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认知功能通过评估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及数字跨度测试结果,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得到认知功能总分。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基线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研究对象中男性1 668人(46.3%),女性1 932人(53.7%),基线年龄为(61.2±8.1)岁、握力为(28.19±12.18)kg、认知功能得分为58.93±14.56。研究对象认知功能得分在随访中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者,其认知功能得分随时间下降幅度不同。在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水平、慢性病共患情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蔬菜水果摄入和BMI等后,未发现基线握力水平与基线及第一次随访认知功能相关,但与基线握力较低者相比,握力水平较高的调查对象,其第二次随访认知功能较好,且其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较慢(男性: β=1.938,95% CI:0.644~3.231, P=0.003;女性: β=2.192,95% CI:0.975~3.409, P<0.001;50~64岁: β=1.652,95% CI:0.646~2.659, P=0.001)。 结论:较高的握力水平,能减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可作为中老年人认知状况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T2DM)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从山西省大同市某大型煤矿集团的87个煤矿分公司中抽取3 747名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糖尿病家族史等资料,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评估体力活动状况,同时进行体格测量和糖脂代谢指标测定,按照T2DM风险得分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对象既往1年的膳食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膳食模式判别。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T2DM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41.48±8.62)岁,其中男性2 843名(84.31%),T2DM高风险组1 819名,低风险组1 553名。确定了4类膳食模式,分别为健康膳食、高盐膳食、肉类膳食以及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调整人口学特征、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以健康膳食为参照,高盐膳食、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和肉类膳食与T2DM风险的 OR(95 %CI)值分别为1.54(1.26~1.88)、1.80(1.43~2.28)和1.20(0.99~1.46)。 结论:高盐膳食和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与T2DM风险存在正关联,肉类膳食与T2DM无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