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学作业改革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较重的现实出发,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明确初中生物学作业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素养目标,帮助中学生物学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情境创设的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基于情境创设的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并评价效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对照研究方式,以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选择卫生经济学课程的2016~2021级共215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2019~2021级106名研究生为试验组,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模式;2016~2018级109名研究生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课程考核和访谈结果进行教学评价。数据采用 t检验分析。 结果:试验组学生课堂表现[(87.36±5.34)分比(84.47±5.38)分]、课后作业[(88.82±5.62)分比(85.95±6.76)分]、期末考试[(84.75±5.18)分比(82.20±4.10)分]和总成绩[(86.48±4.11)分比(84.97±4.52)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访谈中试验组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习积极性优于对照组。 结论: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可以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科学网络在线课程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建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儿科学网络在线课程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是指以网络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及在线交流平台为核心内容,通过网络课堂教学结合线上作业、测验、讨论和考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优化的课程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儿科学》网络在线课程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联合流程分析法的预住院流程再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预住院服务是医疗机构贯彻国家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2018年,浙江省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建立入院准备中心开展预住院服务。2021年6月,某妇幼保健院联合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和流程分析法,筛选住院流程高风险点,梳理各环节的作业价值和作业功能,评估改进环节,对入院准备中心预住院流程进行再造。通过上线独立的信息系统,设立一键自动导入院前医嘱功能,撤除各专科现场开医嘱医师等改进措施,重点优化了开具院前医嘱、预住院办理等候和预住院办理等预住院环节。预住院中心的院前医嘱完整率、院前平均等待天数和患者满意度得分分别从流程再造前的91%、2.99d和93.46优化到再造后的92%、2.44d和95.80分,实现了预住院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双提升,为我国医疗机构开展安全高效的预住院服务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科学早临床长学制医学生开展临床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科学早临床长学制医学生开展临床课程的可行性,为后续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长学制儿科学医学生90人,包括早临床组(G1,二年级第三学期, n=47)和临床见习组(G2,四年级第七学期, n=43)。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从临床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进行对比。两组分别抽取24名、20名学生参与一次临床课程教学,对比组间形成性评价和随堂测试得分,以了解两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的差异。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满足卡方检验条件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两组学生临床兴趣及早临床兴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52、1.000)。学习方法有部分差异:G1组课后学习时间更长( Z=-2.36, P=0.018),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 Z=2.53, P=0.011),学习方式更依赖于作业( P=0.020),预习率更高( Z=-5.07, P<0.001)。学习能力有部分差异:G2组文献检索能力更强( χ2=10.57, P=0.001),G2课堂及延展课堂表现得分更高( t=-3.18, P=0.004; t=-10.14, P<0.001)。学习效果方面,G2仅一道多选题正确率高于G1( t=-2.46, P=0.022)。 结论:儿科学早临床长学制医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和能力接受临床课程。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恰当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KANO模型的医学信息学课程质量要素分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学生需求识别医学信息学课程质量要素分类,为面向医学本科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7月,采用文献调研法和访谈法抽取提炼医学信息学课程22个质量要素,基于KANO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学习过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2019~2021级5个班级23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Better-Worse系数分析法分析数据,识别课程质量要素所属分类。结果:①在课程内容模块,包括3个必备质量:Embase数据库、网络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9个期望质量:CBM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全文获取、文献管理软件、课题检索、检索策略优化、论文写作、电子病历;1个魅力质量:循证医学资源;2个无差异质量:基础理论、特种文献。②在教学方式模块,实践教学为期望质量,混合式教学为魅力质量。③在评价手段模块,随堂测试、实习作业等5个质量要素均为无差异质量。结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改革,应以各项课程质量要素分类为依据,完善课程内容体系规划、合理选择和创新教学方式及评价手段,保证必备质量的全覆盖、优先重点提升期望质量、引导学生对魅力质量的关注度、适当精简无差异质量,从而提升学生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视频作业在护理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了提升护理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目标的产出为导向,本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视频作业作为课程思政环节的补充。通过在课堂全过程进行思政融入的讲授、微视频主题选择、任务的发放、教师全程跟踪辅导、评价奖励等环节开展工作。此教学改革将传统的微视频引入教学,从“教师录给学生看”转变为“学生录给大家看”,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拓展了微免课程创新教学的新维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翻转课堂教学在社区临床药师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在社区临床药师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以2017至2018年培训的17名药师为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2019至2020年培训的14名药师为试验组,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最后,通过学员结业考核成绩和满意度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采用SPSS 25.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试验组药师的作业成绩、审方成绩、临床实践考核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两组学员的平时成绩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药师满意度调查李克特量表总分值为(20.1±3.4),高于对照组的(16.9±3.4),但两组在临床实践和带教教师水平方面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翻转课堂能够使社区临床药师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提升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水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区临床药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learning教学下KAP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医学统计学》课程为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将混合式教学(B-learning)应用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对学生学习认知、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本研究以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的信度、效度评价,采用SAS 9.3统计学软件分别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 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线上学习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学生认知状况中网络视频作用( P=0.012 9)、是否上交作业( P=0.040 7)、是否参与讨论( P=0.009 4)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态度方面,B-learning教学过程作用( P=0.027 1)与线上学习的兴趣( P=0.013 7)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学习行为方面主要表现在线上学习时间( P=0.002 4)、每周线上学习次数( P=0.015 4)、解决困难途径( P=0.004 5)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B-learning教学应用于《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KAP方面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噪声综合治理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某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综合治理噪声的措施与效果.方法 以某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接触噪声的岗位为研究对象,调查企业噪声危害现状,对噪声超标岗位进行综合治理,分析治理效果.结果 检测该企业395个接触噪声岗位.其中,噪声超标岗位16个,噪声超标率为4.1%.超标岗位主要在机加工车间和铸造车间,其8 h等效声级分别为86.8~89.2和85.2~90.2 dB(A);除铸造车间模具保全岗位噪声作业分级为Ⅱ级外,其余噪声超标岗位噪声作业分级均为Ⅰ级.企业采用改革工艺、设备替代、隔声、消声、吸声和隔振等噪声综合治理措施后,9个岗位整改后8 h等效声级低于整改前[(86.7±1.1)vs(83.3±1.3)dB(A),P<0.01].结论 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可实现从源头降低噪声的目的,可供存在噪声危害的相关企业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