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22年青海某医院血培养分离大肠杆菌的流行病特点及耐药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培养分离大肠杆菌( E. coli)的耐药情况,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对 E. coli同源性分析能力,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蛋白指纹库,辅助临床经验用药,为院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送检血培养 E. coli的耐药性及耐药变迁情况;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血培养分离 E. coli 1841株;所有菌株均采用MALDI-TOF MS进行鉴定,应用VITEK2.0药敏分析仪对菌株进行药敏分析,并用MALDI-Biotyper软件进行质谱同源性分析及自建蛋白指纹库;利用WHONET5.6软件统计药敏结果,利用SPSS23.0软件分析指纹分型与药敏结果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4 58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共检出 E. coli 1 841株,检出率为40.17%;血培养分离 E. coli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左旋氧氟沙星和磺胺甲恶唑略有下降,对其余药物变化不大;经MALDI-Biotyper聚类分析,将血培养分离的 1 841株 E. coli分为两大簇五个亚型,其中Ⅰa 1型约占40%、Ⅰa 2型约占2.7%、Ⅰb型约占3.8、Ⅱa型约占46%、Ⅱb型约占7.5%。Ⅰa 1型 E. coli在普外科(50.45%)和急诊外科(50.92%)的检出率较高,Ⅰb型 E. coli在急诊内科检出率(10.05%)高于其他科室。不同分型之间的药敏结果相互比较,Ⅰa 1型 E. coli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21.3%高于其余四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7.74, P=0.000);Ⅱ型 E. coli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60%)整体高于Ⅰ型(<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248, P=0.004);初步建立了 E. coli同源性蛋白指纹库并进行验证。将验证集中1 288株 E. coli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并与训练集的药敏结果进行比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血培养分离 E. coli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较大;建立 E. coli同源性蛋白指纹库,发现不同指纹分型 E. coli的药敏数据有差异,依据药敏数据可以辅助临床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胆外科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并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每例CRKP感染患者,选择2例非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non-CRKP)感染患者与之进行匹配。共纳入720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444例,女性276例,年龄(58.0±11.6)岁。依据感染情况分为两组:CRKP组( n=240)和non-CRKP组( n=480)。根据预后情况将240例CRKP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死亡组( n=34)和存活组( n=206)。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感染结局等,以分析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患有急性胰腺炎( OR=3.473,95% CI:1.844~6.541)、感染前存在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OR=2.028,95% CI:1.228~3.347)、慢性肾衰竭( OR=1.873,95% CI:1.142~3.073)、低蛋白血症( OR=3.060,95% CI:1.869~5.01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 OR=3.882,95% CI:2.518~5.985)、入住重症监护室( OR=1.783, 95% CI:1.034~3.075)和感染前30 d内手术( OR=13.463,95% CI:7.482~24.223)是肝胆外科患者发生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感染前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OR=3.784,95% CI:1.420~10.089)、接受机械通气( OR=5.085,95% CI:1.436~18.011)、意识障碍( OR=40.710,95% CI:3.564~464.943)、接受激素治疗( OR=14.977,95% CI:3.819~58.743)和接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 OR=4.102,95% CI:1.226~13.726)是肝胆外科CRKP感染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CRKP组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与non-CRK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肝胆外科患者发生CRKP感染与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和自身屏障被破坏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且这些因素影响着患者感染的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7-[4-(哌嗪-1-基)丁氧基]喹啉-2-(1H)-酮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4/8/10
7-[4-(哌嗪-1-基)丁氧基]喹啉-2-(1H)-酮(1)是依匹哌唑的关键中间体.该研究以1,4-二卤代丁烷为原料,先和邻苯二甲酰亚胺化合物反应,得到N-烃基化邻苯二甲酰亚胺,再和羟基喹啉酮醚化,经过Gabriel反应得到喹啉酮胺衍生物,将所得喹啉酮胺与N,N-双(2-氯乙基)氨基甲酸叔丁酯闭环得到Boc保护的1,最后用HCl/MeOH脱保护得1,总收率为22%,纯度9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依匹哌唑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观察依匹哌唑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HCT116、SW620细胞,分别分为依匹哌唑组和对照组,依匹哌唑组加入含20 μmol/L依匹哌唑的培养基,对照组加入等量完全培养基.两组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采用微板法检测细胞中总胆固酮(T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mRNA、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1(HMGCS1)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MGCR、HMGCS1、p-PI3K、p-AKT、SREBP2蛋白.结果 依匹哌唑组HCT116、SW620细胞中TC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依匹哌唑组HCT116、SW620细胞中HMGCR mRNA、HMGCS1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依匹哌唑组HCT116、SW620细胞中HMGCR、HMGCS1、p-PI3K、p-AKT、SREBP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依匹哌唑可抑制HCT116和SW620细胞的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其机制可能与依匹哌唑抑制PI3K/Akt-SREBP2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添加依匹哌唑治疗重度抑郁症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添加依匹哌唑治疗重度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获取依匹哌唑添加治疗重度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RCT,5个研究,重度抑郁患者1 6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添加依匹哌唑组能更有效地降低治疗末期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总分[P=0.02,MD=-1.58,95%CI(-2.89,-0.27)],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P<0.000 01,RR=1.59,95%CI(1.31,1.94)]、缓解率[P=0.0004,RR=1.55,95%CI(1.22,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严重不良反应、头痛、失眠发生率方面,依匹哌唑组与安慰剂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体质量增加[P<0.000 01,RR=4.36,95%CI (2.45,7.77)]和静坐不能[P<0.000 01,RR=3.39,95%CI (2.08,5.51)]发生率,依匹哌唑组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添加依匹哌唑治疗重度抑郁症疗效较好,但会增加一些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依匹哌唑合成路线图解
编辑人员丨2023/8/6
精神分裂症及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两种最常见的严重精神类疾病,其致病机制不明,是可致残的脑部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的人受其影响[1].另外,MDD可导致自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2].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我国的患者也呈上升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来酸咪达唑仑片在阿尔茨海默病伴睡眠障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马来酸咪达唑仑片在阿尔茨海默病伴睡眠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阿尔茨海默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观察组(马来酸咪达唑仑片+盐酸多奈哌齐片)52例及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58例.治疗6个月后,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改变.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SQI、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10及CR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马来酸咪达唑仑片可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伴睡眠障碍改善患者的睡眠治疗,并对患者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及系统性炎症反应均有一定辅助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托莫西汀和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托莫西汀和阿立哌唑分别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1 1月期间,对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06例ADHD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患者人院单双日进行匹配均分,分为托莫西汀组、阿立哌唑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程度(SNAP-IV评分、ADHD总分、YGTSS评分)、父母症状(Conners父母量表)、临床疗效、并发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NAP-IV评分、ADHD总分、YGTSS评分、Conners父母量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迁移,SNAP-IV评分、ADHD总分、YGTSS评分、Conners父母量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治疗后托莫西汀组SNAP-IV评分、ADHD总分、YGTSS评分、Conners父母量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评分显著低于阿立哌唑组.托莫西汀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阿立哌唑组(P<0.05).托莫西汀组患者食欲减退、眩晕不良反应情况显著低于阿立哌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托莫西汀治疗ADHD,相比阿立哌唑的治疗效果更好,能更好缓解患者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门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与血清学分型比较及药敏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血清学试验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在沙门菌分型检测中的应用和药敏试验结果,比较鼠伤寒沙门菌和其他所有沙门菌的耐药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非重复沙门菌属40株;采用BD phoenix M5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再进行沙门菌血清型分型;利用WHONET 5.6软件及SPSS13.0软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ALDI-TOF-MS法对沙门菌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40株经仪器鉴定为沙门菌株,血清学试验分为10个血清型,分属5个血清群,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占65.0%;其次为肠炎沙门菌和斯坦利沙门菌,各占7.5%,未检出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MALDI-TOF-MS鉴定结果均能鉴定到种属水平,且匹配分数均>2.300.当差异水平为200时,可分为20个型别,其中14株为单株菌.血清学分型与MALDI-TOF-MS鉴定结果相比:28株鉴定结果与血清型一致,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斯坦利沙门菌;12株鉴定结果与血清型不一致.血清学分型与MALDI-TOF-MS法关系密切,但两者不完全对应.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四环素,耐药率均大于70.0%;对阿米卡星、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 两种方法均能快速准确鉴定出沙门菌,MALDI-TOF-MS法和血清学分型配合使用,对沙门菌的快速鉴定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皮下注射依匹哌唑磷脂原位凝胶的大鼠体内药动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搅拌混合法制备了载依匹哌唑(BRE)的磷脂原位凝胶(BRE-GTO-gel),并建立了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以考察其药动学特征.结果显示,血浆中的BRE质量浓度在1~1 042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限为1 ng/ml.本法的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回收率及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大鼠皮下注射BRE-GTO-gel与口服BRE混悬液相比,两组间t1/2z、AUC0→t和MRT0→∞有显著差异(P<0.05),本品中药物缓释长达30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