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种植修复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口腔上颌窦瘘是指口腔与上颌窦发生的病理性连通。由于上颌窦底骨板的缺损,在缺牙区进行种植治疗具有较大困难。本文报道1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例,上颌窦底缺损直径大于5 mm。一期手术行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及位点保存术;二期手术行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引导骨再生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通过治疗重建牙槽嵴的软硬组织,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并获得较理想的美观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纯脱蛋白牛骨用于开窗法延期种植前瞻性研究的三年以上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单纯脱蛋白牛骨用于经外侧壁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开窗法)后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是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的55例上颌后牙缺失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的患者,其中女性21例,男性34例,年龄为(55.2±7.1)岁,共行62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周围软组织健康情况以及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完成3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占74.5%(41/55),47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共82枚种植体,随访时间为(51.8±14.3)个月(36~78个月),上颌窦随访率为75.8%(47/62),种植体随访率为73.9%(82/111),种植体存留率为98.8%(81/82)。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近中为(0.64±0.63)mm(-0.28 mm,1.47 mm),远中为(0.49±0.73)mm(-0.51 mm,1.21 mm),改良出血指数为0.46±0.72,改良菌斑指数为0.60±0.87,角化黏膜宽度为(2.14±1.22)mm。种植体并发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28.4%(23/81),无植体周炎并发症,1例修复体出现机械并发症。结论:在上颌后牙区窦嵴距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单纯脱蛋白牛骨进行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延期种植是可行的,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中黏骨膜状态的光纤内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光纤内镜观察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中黏骨膜的状态,为临床医师对于上颌窦黏骨膜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瑞城口腔医院种植外科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66例患者(72侧上颌窦),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56.2±11.5)岁(26~80岁)。术中使用光纤内镜对上颌窦黏骨膜的状态进行观察并分类。结果:本组72侧上颌窦术中黏骨膜状态可分为以下4类,①Ⅰ类,占25%(18/72),骨膜完整,黏骨膜无损伤;②Ⅱ类,占39%(28/72),骨膜损伤,固有层未暴露;③Ⅲ类,占6%(4/72),骨膜破裂,固有层和上皮层暴露;④Ⅳ类,占31%(22/72),黏骨膜穿孔,骨膜层、固有层和上皮层均破裂。结论: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上颌窦黏骨膜的状态可分为4类,对Ⅱ类及Ⅲ类黏骨膜状态应加以保护,避免发展为黏骨膜穿孔而产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光纤内镜作为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可提高术者对上颌窦底黏骨膜状态的把控,辅助黏骨膜剥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内镜辅助柯-路氏入路拔除眶下区异位尖牙
编辑人员丨2024/7/6
针对1例位于眶下缘下方并紧贴上颌窦前壁内侧的倒置上颌异位尖牙,采用柯-路氏入路行上颌窦外侧壁骨小范围开窗,再利用鼻内镜辅助从上颌窦内进行拔除,并复位固定上颌窦外侧壁骨窗.该病例成功经口内微创拔除罕见眶下区异位牙,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钛网植骨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改善上颌磨牙区严重骨缺损病例1例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面对上颌磨牙区偏离牙弓曲线水平向严重缺损伴骨高度不足,本病例尝试选用钛网作为支架,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实现局部区域的水平向和垂直向骨增量.方法 患者术前CBCT显示,26 牙位处剩余骨宽度约 3.3 mm,高度约 4.9 mm,27 牙位处剩余骨宽度约 5.2 mm,高度约 5.1 mm.病例治疗采用了钛网维持颊侧水平向成骨空间,采集自体骨混合人工骨植骨,并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同时联合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改善垂直向骨量.结果 术后 5 个月,取出钛网,CBCT显示,26 牙位处较术前骨宽度增加了 2.0 mm,高度增加了 3.2 mm;27 牙位处较术前骨宽度增加了 1.2 mm,高度增加了 4.0 mm,获得了理想的骨增量效果.术后 6 个月,进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和种植体植入术,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术后1 年,种植修复完成,CBCT显示,26 牙位处较术前骨宽度增加了 2.9 mm,高度增加了 4.5 mm;27 牙位处较术前骨宽度增加了0.9 mm,高度增加了6.6 mm,结果显示骨增量效果稳定,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功能,并取得一定的美学效果改善.结论 该病例结果表明,钛网植骨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可以获得较为充分稳定的骨增量效果,是一种可靠的用来改善上颌磨牙区骨量不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改良"膜袋"技术用于上颌窦膜穿孔修补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窦膜穿孔是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移植物感染,甚至手术早期失败.本文报道2020年11月4日杭州口腔医院收治的因"右上多颗后牙缺失5年,要求种植修复"患者1例,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将改良"膜袋"技术应用于大范围上颌窦膜穿孔修复,并同期行窦内大范围植骨,最终顺利完成种植修复,术后影像学和组织学分析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伴牙源性上颌窦炎患牙拔除后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修复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伴有牙源性上领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患牙拔除后因骨量不足行上领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且确诊为OMS,拔牙后6~8个月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随机纳入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但未诊断为OMS,拔牙后6~8个月因种植区域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部分上颌窦底骨质不连续及上领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13例,其余32例行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照组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8例,其余40例行穿嵴顶上领窦底提升术.种植术后6~8个月行二期修复治疗.种植术后21d、3个月、8个月及修复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修复后24个月比较2组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pical bone height,ABH)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MBL)情况.结果 研究组45例种植术前上颌窦黏膜厚度均值(1.556±0.693)mm,大于对照组(1.229±0.4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上领窦底提升术均无上颌窦黏膜穿孔.修复后24个月,研究组SBG、ABH和MBL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OMS的患牙拔除后,上颌窦炎症减退、缺牙区骨质高度和密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及种植修复,可以达到与非OMS患牙拔除后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同样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血浆基质骨块于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种植治疗中的应用1例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上颌后牙区拔牙后牙槽骨吸收和上颌窦气化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常导致拟种植位点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不足,这为种植体植入带来了挑战[1] . 根据上颌窦解剖形态、手术风险等因素可选择侧壁开窗、经牙槽嵴顶等不同术式进行上颌窦底提升. 然而,单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无法修复牙槽骨宽度、垂直向高度和患者的咬合关系,引起一系列生物及机械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颧种植、外提升复合方法治疗上颌窦解剖变异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上颌窦气化延伸至颧骨是罕见的解剖变异,往往导致颧骨区无充分的骨量,对于牙列缺损/缺失患者,尤其是上颌无牙颌种植修复的患者,导致不能实施颧骨种植修复治疗.本文报告1例先天性左侧上颌窦重度气化病例,该患者采用右侧(健侧)颧骨种植合并上颌前牙区常规种植体进行即刻修复,左侧(患侧)上颌窦外提升延期种植修复植入的复合方法完成固定种植修复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讨论变异上颌窦的可能病因、鉴别诊断以及上颌骨重度缺损患者的种植治疗方法选择,旨在为该类患者提供优选的种植固定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的路径探讨和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的路径并分析植入人工骨代用品的效果,为建立该类实验动物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11只雄性比格犬(犬龄17个月,体重12~14 kg),共计22个上颌窦.拔除上颌后牙建立动物模型前,静脉麻醉下行双侧锥形束CT(CBCT),以确定上颌窦位置和拔牙计划,并分析侧壁解剖结构,测量窦腔高度和前后径.拔牙后2个月行第2次CBCT,测量双侧窦腔高度和前后径,以确定人工骨替代品体积和量,测量底嵴距,并进行手术路径分析.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术,根据实验设计分为3组,分别植入3种人工骨替代品(BioCap涂层组、BioCap组、Bio-Oss组).术后3个月行第3次CBCT,检测双侧上颌窦变化,处死动物并取样,进行相关检查.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发现比格犬的上颌窦外侧有粗大的眶下神经血管束,出现率为100%;上颌窦位于上颌尖牙远中和第三磨牙近中牙根上方;拔牙前上颌窦高度为(8.10±1.05)mm,前后径为(20.87±1.51)mm;拔牙后2个月高度为(8.15±1.01)mm,前后径为(20.89±1.21)mm,窦底中点底嵴距(4.16±0.85)mm;根据测量,植入人工骨替代品体积均为2.0 mL;开窗术后3个月CBCT测量前后径为(20.86±1.27)mm,窦底中点底嵴距(7.16±0.76)mm.BioCap涂层组的成骨百分比为85.15%±6.76%,BioCap组为35.14%±6.13%,Bio-Oss组为33.16%±6.75%.统计学分析表明,开窗术后上颌窦底嵴距显著高于开窗术前(P<0.05),BioCap涂层组的成骨百分比显著高于BioCap组和Bio-Oss组(P<0.01),BioCap组和Bio-Os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外方有一粗大的眶下神经血管束,行侧壁开窗术需要打开两层骨窗;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植入人工骨替代品能显著增加底嵴距,可作为动物模型,进行各种上颌窦手术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