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PS26基因通过Wnt/β-联蛋白通路促进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VPS26在高脂环境中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成骨、成脂分化作用的机制,探讨VPS26对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和裸鼠异位成骨的影响。方法:普通成骨诱导液(成骨组)和高脂成骨诱导液(高脂组)培养BMSC,高脂组促进或抑制VPS26的表达,检测成骨和成脂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诱导第7、14天后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油红O染色;成骨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VPS26与β-联蛋白(β-catenin)的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萤火虫荧光值/海肾荧光值(以下简称TOP/FOP)比值。取18只雄性12周龄高脂血症Wista大鼠(体质量为160~200 g),于其双侧股骨干骺端植入种植体,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注射VPS26过表达慢病毒(LV-VPS26组)、阴性对照慢病毒(LV-nc组)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行显微CT分析和HE、油红O染色评估种植体骨结合和股骨脂滴形成。20只雌性6周龄裸鼠(体质量为30~40 g)均分为5组,每组4只,于背部皮下分别植入不转染和转染了LV-VPS26、LV-nc、shVPS26、shscr慢病毒的成骨组BMSC,取样观察异位成骨。结果:过表达VPS26后高脂组BMSC中ALP的mRNA表达水平(1.56±0.09)显著高于阴性对照(1.01±0.03)( t=10.09, P<0.001),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4,FABP4)的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阴性对照( t=6.44, P<0.001; t=10.01, P<0.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过表达VPS26后高脂组BMSC中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的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增强,PPAR-γ、FABP4则减弱,高脂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P活性在过表达VPS26后更强,脂滴的形成较阴性对照更弱,数量更少。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共沉淀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VPS26与β-catenin存在共定位和相互作用,且TOP/FOP比值显著上升43.10%( t=-3.17, P=0.034)。VPS26过表达后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增强而脂滴数量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VPS26过表达后裸鼠皮下支架周围组织骨量增多。 结论:VPS26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激活BMSC成骨分化且抑制成脂分化,具有促进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和裸鼠异位成骨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个透明纤维瘤病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对同患透明纤维瘤病综合征(hyaline fibromatosis syndrome,HFS)的孪生子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基因测序,用CLUSTALX软件分析候选变异位点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用PolyPhen-2及MutationTaster软件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患儿均发现全身皮肤多处结节、关节屈曲挛缩、皮肤色素沉着斑,其生长及智力发育均落后于同龄儿。基因检测发现其均携带 ANTXR2基因c.1214G>A(p.G405D)、c.1074delT(p.P358fs)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214G>A(p.G405D)未见文献报道,功能预测为有害变异。随访发现二人生长及智力发育持续落后,牙龈及耳廓结节增大,弟弟耳廓结节破溃。 结论:c.1214G>A(p.G405D)及c.1074delT(p.P358fs)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 RAB3GAP1变异所致的Warburg micro综合征1型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例发育落后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并用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儿携带两个 RAB3GAP1基因的杂合性剪接变异:c.2607-1G>C和c.899+2dupT,分别遗传自其表型正常的母亲和父亲。 结论:确诊了1例罕见的Warburg micro综合征1型。患儿的表型与文献报道一致,并存在腭弓发育不良、显著的高腭弓及牙齿发育不良等罕见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的位置异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造成相邻的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牙齿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及严重的错 畸形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些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16所院校及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研究成果及诊疗经验,制订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BX3基因突变导致Ulnar-Mammary综合征一例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并分析Ulnar-Mammary综合征(UMS)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2018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收治的1例UM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检索数据库,对2019年7月前报道的UMS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性,12岁8个月,因身材矮小就诊。身高148.9 cm(<-1 SD),前额高,内眦赘皮,朝天鼻,高颚弓,牙列拥挤,无乳头,乳晕色浅,无腋毛;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峰值<5 ng/ml,人重组生长激素治疗1年,身高得到改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TBX3基因变异,变异位点为c.711DelC(p.N238Mfs*4),为致病的新变异,父母均未检测到此位点突变。结论:临床上矮小伴面容特殊,外生殖器、汗腺及乳腺发育不良需要考虑UMS,TBX3为致病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带圈垂直开大曲治疗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021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单侧或双侧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共30例,年龄6~8.5岁,通过在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粘接颊面管,应用带圈垂直开大曲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使其达到正常位置。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角度、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以及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状况。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矫正治疗,第一恒磨牙均调整至正常位置,治疗后的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为(91.3±5.1)°,与治疗前(78.1±6.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023, P=0.014);治疗后的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为(34.0±1.0)mm,与治疗前(31.61±1.1)mm相比显著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96, P=0.007)。治疗后,患侧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相比治疗前显著增加(χ 2=12.002, P<0.001);健侧第二乳磨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18)。 结论: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能有效调整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倾斜角度,但应密切关注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况,临床上应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完成后如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严重,需及时制作保持器维持牙弓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磷酸酯酶症的口腔表现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低磷酸酯酶症(HPP)患儿口腔临床表型、基因变异类型,并探讨其口腔表现与基因变异类型的关系,为口腔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的8例HPP患儿,其中5例进行致病基因测序,对8例患儿的口腔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变异类型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HPP患儿中男性3例、女性5例,主诉均为乳牙过早脱落。3例为牙型,5例为儿童型(2例同胞姐弟初诊时为牙型,5岁时修改诊断为儿童型)。第一颗乳牙脱落的年龄为9~18个月,诊断年龄为20~104个月。牙型仅表现为乳前牙过早脱落,儿童型波及多颗乳磨牙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显示乳恒牙牙髓腔宽大、髓角高耸,根管壁较薄,部分病例伴牙釉质发育不良、牙根短小,乳磨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所有患儿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值(30~107 U/L)均低于健康同龄人,1~3岁女童ALP值儿童型(30~33 U/L)与牙型(61~107 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例患儿及家系检测到8个肝-骨-肾-ALP基因(ALPL)变异位点,均为错义变异,其中c.1334C>G(p.Ser445Cys)和c.1259G>T(p.Gly420Val),为新的变异型;1例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4例为复合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结论:儿童型和牙型HPP常于儿童口腔科最先发现,轻型HPP常被延迟诊断,HPP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ALP值和ALPL基因变异位点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技术辅助异位阻生尖牙自体牙移植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体牙移植术是指将天然牙从一个位置移植到同一个体的另一位置的手术过程,可有效恢复患者的美观和咀嚼功能,是替代缺牙的可行方法。但因缺乏技术规范,成功率不易保障。不同牙位自体牙移植的存活率与成功率存在差异,尖牙的自体牙移植预后最差。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自体牙移植术,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牙周膜损伤,提高移植牙的成功率。本文报告1例牙瘤导致下颌尖牙异位阻生的自体移植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DGI)Ⅱ型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明确其致病原因,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潜在的致病变异位点。结果:该家系患病成员表现为患牙呈琥珀色半透明状、球状牙冠、牙颈短缩、牙齿磨耗、髓腔及根管闭锁,与DGI-Ⅱ型相符,其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 DSPP)基因第5外显子均存在c.2837delA(p.Asp946Valfs*368)杂合移码变异,未见文献报道和数据库收录,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级为疑似致病变异(PVS1_Strong+PM2)。 结论:DSPP基因第5外显子c.2837delA(p.Asp946Valfs*368)杂合移码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丰富了 DSPP基因的变异谱,为该家系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RPS34基因变异致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32型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MRPS34基因变异致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32型(COXPD32)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MRPS34基因变异致COXPD32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遗传学检测结果,并以“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32型”“MRPS34基因”或“combine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deficiency 32”“MRPS34 gene”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或ClinVar、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HGMD)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的文献。总结COXPD32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结果:患儿,男,1岁9月龄,因“发育迟滞”入院。患儿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眼神接触差,身高、体重及头围均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 P3。双眼内斜视,鼻梁低平,胸骨左缘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四肢肌张力减低,持物不稳,存在意向性及静止性震颤。血气分析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并乳酸酸中毒;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丘脑、中脑、脑桥及延髓多发对称性异常信号;心脏多普勒超声示房间隔缺损;基因检测示MRPS34基因c.580C>T(p.Gln194Ter)和c.94C>T(p.Gln32Ter)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父母,c.580C>T(p.Gln194Ter)为首次报道,诊断为COXPD32。予保证能量、纠正酸中毒、左卡尼汀口服液改善能量代谢及维生素B 1、维生素B 2、维生素B 6、维生素C、辅酶Q10“鸡尾酒”疗法等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文献检索到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2篇,结合本例共8例患者。7例患者婴儿期内起病,1例不详。8例患者均存在生长发育迟滞或倒退,7例有喂养困难或吞咽困难,其余症状为肌张力障碍、眼部症状、小头畸形、便秘及特殊面容(皮肤粗糙、前额小、发际线低至前额、眉毛粗重、上腭高窄呈“V”形、牙龈厚、鼻小柱短及连眉)等;2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6例报道时仍存活,年龄范围为2~34岁。8例患者均有血和(或)脑脊液乳酸升高。7例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脑干、丘脑和(或)基底节等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对称性异常信号;尿液有机酸检测仅1例有丙氨酸升高。5例患者行组织呼吸链酶活性检测,均有不同程度的酶活性降低。检索到6个变异位点,6例为纯合变异,2例为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322-10G>A在2个家系的4例患者中出现。 结论:MRPS34基因变异所致COXPD32临床表型多样,疾病严重程度轻重不一,轻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喂养困难、肌张力障碍、高乳酸、眼部症状及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降低等,或可存活至成年,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对于不明原因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滞或倒退、眼部症状、呼吸循环衰竭及脑干、丘脑和(或)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者,需考虑COXPD32,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