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Prominin-1/CD13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易复发和预后差是其显著的特点[1].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神经胶质瘤细胞中所包含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亚群,其特性包括高致瘤性、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对放化疗的抵抗,被认为是GBM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也被称之为胶质瘤起始细胞(glioma initiating cells,GIC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R-139-5p通过ULK1减弱细胞自噬而抑制非小细胞肺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微RNA(miRNA)对肺癌的影响及具体机制,为后续抗癌生物制剂制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测序寻找表达差异的miRNA;搜寻肿瘤基因组谱(TCGA)数据库中肺癌患者数据验证miRNA和肺癌的关系;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细胞侵袭迁移试验(Transwell)、细胞流式术分别检测干预miRNA后的细胞活力、侵袭力、抗凋亡能力.生信分析miRNA的靶基因并验证其功能.结果 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测序发现miR-139-5p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搜寻TCGA中的肺癌患者数据验证miR-139-5p的作用,发现miR-139-5p可能是个抑癌因子.行CCK-8、Transwell、细胞流式术发现miR-139-5p可以抑制肺癌细胞活力、侵袭力、抗凋亡能力.机制研究发现肺癌细胞的发展和自噬(auto-phagy)相关,且miR-139-5p可以直接靶向抑制自噬基因unc-51样激酶1(ULK1)而抑制肺癌发生自噬.下调ULK1基因可以使肺癌细胞活力、侵袭力、抗凋亡能力下降;而上调ULK1基因使肺癌细胞活力、侵袭力、抗凋亡能力提高.结论 MiR-139-5p通过靶向抑制ULK1而减弱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自噬,进而减弱自噬的致癌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调控胰腺癌细胞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进而发挥对胰腺癌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小鼠胰腺癌细胞株(Pan02)分为3组:单纯细胞组:Pan02单独培养不做特殊处理;共培养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外泌体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加入外泌体。随后检测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CA199的含量、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共培养细胞加入外泌体后,M1型活化标志物iNOS(6.5±2.1比13.6±4.2, P<0.05),CD68(4.5±1.6比15.3±4.9, P<0.05)表达增高,而M2型活化标志物Arginase(11.4±3.2比4.3±1.4, P<0.05),CD206(7.9±2.6比3.1±0.9, P<0.05))表达降低;同时,加入外泌体后,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10.9±3.4比4.6±1.5, P<0.05),CA199(21.6±7.3比8.2±2.9, P<0.05)表达下降,癌细胞侵袭力(103.4±34.5比54.6±19.1, P<0.05)及迁移能力(104.6±34.9比59.3±19.8, P<0.05)减弱,而凋亡率增高(3.26%比24.3%, P<0.05)。 结论:BMSC分泌的外泌体可抑制TAM向M2表型转化,并诱导其向M1表型转化,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达到抑癌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小RNA-21对胰腺癌PANC1细胞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微小RNA-21(miR-21)对胰腺癌PANC1细胞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插入miR-21或靶向miR-21的小干扰RNA的重组质粒,以空质粒为对照,应用脂质体法分别转染人胰腺癌PANC1细胞,建立空白组、miR-21过表达组(过表达组)和miR-21沉默组(沉默组)PANC1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酶联免疫法检测miR-21靶向结合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培养24 h时,空白组、过表达组、沉默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20.72±5.62)%、(28.46±6.12)%、(14.05±3.3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89±0.26)%、(4.62±0.19)%、(8.66±2.25)%;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12.4±32.5)、(508.8±50.7)、(50.9±10.6)个/200倍视野;细胞迁移覆盖面积分别为(75.6±12.1)、(118.8±20.2)、(48.8±9.5)mm 2/200倍视野;PDCD4表达量为0.85±0.22、0.72±0.10、1.36±0.41;PTEN表达量为0.85±0.21、0.28±0.09、1.36±0.45;VEGF表达量为0.79±0.24、1.15±0.31、0.46±0.10;survivin为1.02±0.33、1.51±0.42、0.52±0.12;MMP-2为1.12±0.22、1.86±0.52、0.56±0.18;MMP-9为1.06±0.15、1.78±0.48、0.49±0.12,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空白组比较,沉默组的细胞凋亡率及PDCD4、PTEN表达量均增加,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以及VEGF、survivin、MMP-2、MMP-9蛋白表达量均下降;过表达组的变化与沉默组完全相反,过表达组、沉默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沉默miR-21能抑制PANC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力,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DCD4及PTEN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因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而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所有患者44例(44眼)。分析其病程及发病诱因、眼部及全身病史、临床表现、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纳入的44例患者占同期山东省眼科医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总例数的2.15%。44例患者病程中位数为18.5 d,入院时44眼视力均为无光感,20眼(45%)合并继发性青光眼。44眼均表现为全角膜溃疡,并累及角膜全层及角膜缘处,27眼(61%)合并前房积脓。微生物培养显示39眼(89%)真菌生长,其中镰刀菌属20眼(51%),曲霉菌属8眼(21%),链格孢霉属2眼(5%);其他包括无孢霉4眼(10%),谲诈腐霉菌2眼(5%),尖端赛多孢霉1眼(3%),帚枝霉1眼(3%),多毛拟单孢瓶霉1眼(3%)。培养的菌种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的最低抑菌浓度的几何均数依次为1.597、1.338、1.926、3.291、64、189.699、1.36、1.16、1.23 μg/ml。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患者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全角膜溃疡,致病菌除常见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霉属外,其他如无孢霉、谲诈腐霉菌、尖端赛多孢霉等致病侵袭力较强的菌属也较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iR-3127964经PIWIL-3/载唾液酸蛋白途径调控滋养细胞侵袭力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与非病理妊娠胎盘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piR-3127964调控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就诊的非病理性早产(对照组, n=12)与子痫前期孕妇(子痫前期组, n=10)经剖宫产分娩的胎盘以及早孕期人工流产者的绒毛组织(早孕期人工流产组, n=10)。提取对照组和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的总RNA进行测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piR-3127964在各类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中PIWIL-1、PIWIL-2和PIWIL-3的表达量。外源性调节HTR-8/SVneo细胞内piR-3127964的水平,通过qRT-PCR检测下游候选靶分子,即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样3-样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like 3-like,GNL3L)和载唾液酸蛋白(sialophorin,SPN)mRNA的相对表达量,利用qRT-PCR检测GNL3L和SPN mRNA在对照组和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上述两者与piR-3127964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结合的方式明确piR-3127964和SPN在早孕期人工流产组绒毛组织中的定位。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探究piR-3127964对HTR-8/SVneo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和潜在机制。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事后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差异表达的piR-3127964预测的下游靶基因的富集通路与细胞运动相关;piR-3127964在早孕期人工流产组绒毛、对照组和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950±0.853、1.036±0.303与0.254±0.155, F=27.35, P<0.05);且piR-3127964定位于早孕期人工流产组绒毛的绒毛外滋养细胞(extravillous cytotrophoblasts,EVTs)中。(2)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PIWIL-3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胎盘组织和早孕期人工流产组绒毛组织(0.810±0.400与3.175±0.429和6.843±1.379,LSD检验, P值均<0.05)。(3)与阴性对照相比,piR-3127964外源性模拟物(piR-mimics)和外源性抑制剂(piR-inhibitor)可显著改变SPN mRNA水平(分别为0.971±0.045与0.732±0.010、1.076±0.073与1.293±0.092,LSD检验, P值均<0.05);而GNL3L mRNA水平与piR-3127964水平无明显相关性。(4)野生型SPN(wild type SPN,SPN-WT)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在经piR-mimics(1.010±0.049与0.645±0.047, t=9.34)和piR-inhibitor(1.035±0.058与1.397±0.015, t=-10.60)的处理后出现显著变化( P值均<0.05)。(5)与对照组胎盘组织相比,SPN mRNA在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显著上调(1.305±0.290与2.097±0.239, t=-4.22, P=0.006),而GNL3L mRNA在这两类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实验提示SPN定位于早孕绒毛的EVTs中。(6)piR-inhibitor可显著抑制HTR-8/SVneo细胞的侵袭能力,敲低SPN后能逆转piR-inhibitor引起的侵袭能力下降效应(160.714±53.860与371.667±103.061和344.333±120.268,LSD检验, P值均<0.05)。 结论:piR-3127964在子痫前期胎盘中异常下调,通过上调SPN抑制滋养细胞侵袭力,可能是子痫前期的病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基因间非蛋白质编码RNA525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长基因间非蛋白质编码RNA525(LIN0052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体外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诊治患者的50对结肠癌及癌旁组织,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CR)检测50对样本中LINC00525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将LINC00525的过表达质粒转染SW480细胞,敲减质粒转染HCT-8细胞,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增殖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LINC00525对SW480及HCT-8细胞体外增殖、侵袭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增殖相关分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侵袭相关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探索LINC00525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分子机制;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临床资料分析使用 χ2检验,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 结果:50对结直肠癌组织中LINC00525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721±0.028比0.204±0.016, t=15.86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INC00525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淋巴转移呈正相关( χ2=10.092,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K-8实验结果显示LINC00525高表达组的吸光度( 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2.163±0.101比1.250±0.035, t=8.52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敲减LINC00525组的 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717±0.102比1.483±0.103, t=5.30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提示过表达LINC00525组的侵袭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5.670±6.936比87.670±4.910, t=4.942,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敲减LINC00525组的细胞侵袭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81.670±8.570比43.330±5.364, t=3.79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显示过表达LINC00525组PCNA及MMP-2的的表达量分别高于对照组(1.72比1.00, t=5.971, P<0.01;1.58比1.00, t=7.19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敲减LINC00525组PCNA及MMP-2的表达量分别低于对照组(0.39比1.00, t=7.739, P<0.01;0.33比1.00, t=12.17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LINC0052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LINC00525通过调控PCNA及MMP-2的表达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沉默FAM83D基因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对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沉默FAM83D对X线照射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增殖、存活能力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ESCC患者组织中FAM83D、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ECA109、KYSE30细胞FAM83D基因沉默效果。MTS、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方法检测ECA109、KYSE30细胞增殖活性、存活能力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法检测ECA109、KYSE30细胞凋亡分布、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ESCC组织中55%(38/69) FAM83D强表达,36%(25/69) E-cadherin强表达,61%(42/69) vimentin强表达;FAM83D强表达与E-cadherin强表达呈负相关( r=-0.350, P<0.01),与vimentin强表达呈正相关( r=0.470, P<0.01)。ECA109、KYSE30细胞沉默FAM83D后降低了FAM83D蛋白表达( P<0.01)。MTS和克隆形成实验数据显示照射后沉默FAM83D显著抑制了ECA109、KYSE30细胞增殖水平( P<0.05)、增加了放射敏感性( P<0.01)。照射后FAM83D shRNA组ECA109、KYSE30细胞侵袭力降低( P<0.01)、E-cadherin表达增加,而N-cadherin、vimentin、Snail、p-Akt、p-GSK-3β表达降低( P<0.01)。照射后FAM83D shRNA组ECA109、KYSE30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 P<0.01),同时Bcl-2、Mcl-1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上调( P<0.01)。 结论:FAM83D与ESCC的侵袭发展密切相关。沉默ECA109、KYSE30细胞FAM83D表达联合X线照射降低了其增殖、侵袭和存活能力,诱导了细胞凋亡,增加了放射敏感性,该作用可能通过Snail/Akt/GSK-3β信号途径来调控EM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100A10在成人弥漫性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S100A10是S100蛋白家族中的一种多功能钙结合蛋白,其在多种肿瘤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具有强侵袭力、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及较大的遗传异质性等原因,目前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的整体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本文针对S100A10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成人弥漫性胶质瘤中的表达模式、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重点探讨了S100A10在胶质瘤相关的免疫反应、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黏附、干性分化、应激反应和耐药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S100A10在成人弥漫性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以及优化设计富集更多精准生物标志物的胶质瘤精准诊疗新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频超声辐照联合自噬抑制抗小鼠4T1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辐照联合自噬抑制对小鼠4T1乳腺癌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4T1细胞,分为对照组、超声组、羟氯喹组、超声联合羟氯喹组。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细胞LC3、p62、MMP-9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自噬体的形成;EdU与CCK-8测定细胞的增殖与细胞活力;Transwell法测定细胞侵袭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构建4T1乳腺癌BALB/c小鼠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超声组、羟氯喹组、超声联合羟氯喹组,每组5只,每2 d测量肿瘤体积及小鼠体重。结果:超声联合羟氯喹组LC3-Ⅱ与p62的蛋白水平表达增加,透射电镜可见细胞内明显自噬体积累;在细胞实验中,与其他三组相比,超声联合羟氯喹组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强,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MMP-9的表达降低,并能明显抑制侵袭(均 P<0.050);在体内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下降(均 P<0.050),超声联合羟氯喹组较超声组和羟氯喹组治疗效果更优(均 P<0.001)。 结论:低频超声辐照联合羟氯喹能够协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明显减缓4T1荷瘤小鼠肿瘤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