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下肢骨干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下肢骨干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3D打印个体化金属假体置换重建34例下肢骨干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11例,年龄(19.1±15.2)岁(范围7~80岁),其中22例患者年龄<18岁。病变位于股骨近端3例、股骨中远端15例、胫骨近端10例、胫骨远端6例;骨肉瘤24例、Ewing肉瘤6例、未分化肉瘤2例、骨纤维肉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随访并记录切口愈合情况、有无假体周围断裂及无菌性松动、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双下肢是否不等长、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评价肿瘤转归,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功能评分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34例患者病变长度(125.5±35.4) mm(范围70~240 mm)、截骨长度(160.2±33.9) mm(范围80~275 mm)。肿瘤均未累及术前设计的截骨面。定制假体均安装牢固,与保留关节面一侧匹配紧密。术后2例出现局部切口脂肪液化、4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及抗生素治疗后愈合。1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患者假体-骨界面愈合较差,术后2个月出现严重假体周围感染致假体植入失败,经去除假体、控制感染及使用Ilizarov技术牵拉成骨治疗后感染控制,局部成骨可;其余33例患者假体-骨界面愈合良好。术后7个月,1例患者假体接触面局部骨质有局限吸收,但金属假体及螺钉未松动;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均存活且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8±5.6)个月(范围7~27个月),无一例发生截骨端肿瘤复发,但5例发生肺转移。16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不等长,其中10例长度差<2 cm、3例为2~5 cm 、3例超过5 cm 。除1例因感染而取出假体外,其余33例患者术后MSTS 93评分为(24.9±2.2)分(范围19~28分),评价为优26例、良7例。根据RECIST标准,34例患者中26例完全缓解、5例疾病进展、3例疾病稳定。结论: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是治疗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式之一,该方法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的建立及其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不稳定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新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37例,男22,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1岁(范围22~78岁)。天津市天津医院上肢二病区提供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7.6岁(范围19~76岁)。通过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CT测量喙锁间隙和锁骨下表面骨折块至锁骨远端的距离来判断韧带损伤情况。以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锁骨下表面CT三维重建像测量为基础,根据骨折与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喙锁韧带损伤、肩锁关节是否受累及骨折稳定性等要素建立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对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手术治疗。3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和3名放射科医生独立观察67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新建立的公济分型确定骨折类型,间隔4周后随机进行再次分型;最后随机选取15例资料由2名经简单培训的低年资骨科医生进行分型(内部验证);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共5型,1型:孤立的锥状结节撕脱性骨折,骨折线位于喙突内侧;2型:完整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骨折线延伸至锁骨中段,肩锁关节完整;3型:锁骨下表面骨折块分别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4型:锥状韧带断裂,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5型:锥状韧带完整,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67例中例1型18例,2型4例,3型8例,4型32例,5型5例。公济分型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良好(骨科医生 ICC为0.782,放射科医生 ICC为0.750;骨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第1次 ICC为0.764,第2次 ICC为0.778;内部检验 ICC为0.793)。1型和2型骨折行锁骨外侧端解剖钢板固定联合喙突锚钉固定,3型和4型骨折行锁骨钩钢板联合喙突锚钉固定,5型骨折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肩关节不稳和疼痛,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和固定物断裂。 结论:建立的公济分型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中等可靠性,锁骨远端骨折公济分型对锁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判断及治疗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肢严重创伤保肢失败的原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上肢严重创伤保肢失败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保肢失败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上肢严重创伤患者87例(完全离断18例,不完全离断32例,Gustilo ⅢC型骨折37例),其中67例保肢成功,20例保肢失败(完全离断8例,Gustilo ⅢC型骨折12例)。20例患者中年龄≤50岁7例,年龄>50岁13例;损伤平面为前臂下段4例,前臂中、上段11例,上臂中、下段5例;中度贫血16例,轻度贫血4例,接诊时有休克13例。创伤类型:13例机器绞伤,4例重物砸伤,1例挤压伤,1例热压伤,1例电锯切割伤。分别对这20例患者的截肢原因、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创面修复的时间及术式、细菌培养结果及首诊医生职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为7~13 h,平均10.3 h;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为10~16 h,平均13.2 h。创面修复术式为游离皮瓣2例,带蒂皮瓣4例,皮肤移植5例,直接缝合9例。创面覆盖时间为2~32 d,平均11.9 d;首诊医生职称为主治医师6例,高年资住院医师14例。最终截肢原因为感染的11例,其中单种细菌感染6例,多种细菌感染5例,感染菌种多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细菌;因肢体血供障碍而截肢的有7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有2例。结论:上肢严重创伤的保肢失败与综合考量手术指征、早期彻底清创、及时建立肢体血液循环和有效的创面早期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感染、缺血时间和经治医师的临床经验是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的原因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的原因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及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手术的33例患者资料,男25例、女8例,年龄(45±13.1)岁(范围19~64岁)。肿瘤病理学诊断为骨巨细胞瘤17例,骨肉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软骨肉瘤、周围神经鞘瘤、韧带样纤维瘤和骨转移瘤各1例。翻修原因为无菌性松动23例,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断裂、假体脱位各2例,感染3例,肿瘤复发1例。观察患者肿瘤学结果,分析假体翻修原因,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和多伦多保肢评分(Toronto extremity salvage score,TESS)评估功能,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33例随访时间48.0(24.0,107.0)个月。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是无菌性松动(88%,29/33),其次是感染(9%,3/33)和局部复发(3%,1/33)。生存期>1年的32例患者术后1年MSTS评分为(24.28±4.74)分(范围9~30分),与翻修术前(11.78±5.23)分(范围4~21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02, P=0.013)。32例存活患者术后1年TESS为86.67(80.00,91.67)分,术前为56.00(43.17,6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78, P<0.001)。翻修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机械性问题(15%,5/33)和感染(15%,5/33),其次是局部复发(6%,2/33),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6%(12/33)。 结论: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翻修的主要原因是无菌性松动,翻修手术可获得理想的术后功能,可作为初次置换术后假体失败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灭活骨重建治疗胫骨远端骨肉瘤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骨灭活后回植重建踝关节治疗胫骨远端骨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6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16.8±4.4)岁(范围10~22岁)。6例均经穿刺活检确诊为骨肉瘤,EnneckingⅡa期4例,Ⅱb期2例;术前接受4个疗程新辅助化疗。行瘤段切除,肿瘤骨灭活后回植内固定重建术,术中瘤段被完整切除,将骨段巴氏消毒法进行灭活,即65 ℃下质量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中浸泡45 min;取出后在瘤段骨缺损处填充骨水泥,并安置钢板螺钉和锚钉等内固定材料;最后回植灭活骨内固定复合体(auto-graft-fixation composite,AFC),重建软组织。术后石膏固定3月后接受康复治疗;术后2周开始继续接受化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摄胫骨下段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愈合率和骨愈合时间;评价瘤段截骨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世界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评估踝关节功能;同时统计肿瘤学结果。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5)个月(范围12~28个月),无一例发生深部感染、内固定机械性失败或肿瘤局部复发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6例的MSTS评分为(26.7±2.6)分;AOFAS为(82.3±8.5)分;VAS评分为(2.7±1.3)分。3例在术后发生伤口皮肤局部溃疡,换药后愈合;5例在随访期间可观察到形成骨痂愈合。所有病例均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采用肿瘤骨灭活回植内固定重建踝关节后不但能根治肿瘤,而且具有满意的肢体功能,是较理想的保肢重建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假体外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带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坏死、假体外露、关节深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9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应用带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治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切口坏死、假体外露、关节深部感染的7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4例;年龄(69±4)岁。在接受肌瓣转移治疗前,7例患者中5例施行过至少1次清创手术,均因感染复发而失败,出现假体外露、关节深部感染。创面及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的4例,关节液为脓性而细菌培养阴性者3例。膝关节X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带,无松动下沉征象。结果:7例患者随访7~39个月,平均16.5个月。皮瓣与植皮成活,无疼痛、肿胀、窦道、血肿形成。患肢外形接近正常。1例轻度跛行,其余行走功能接近正常。1例在术后5个月感染复发,取出假体,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旷置6个月后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复发。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KSS)评估,优4例,良2例,一般1例。结论:延期带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坏死、假体外露、关节深部感染的有效方法。对于病程较长、假体未松动的慢性关节深部感染,可以保留假体、闭合创面、控制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效果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21岁(7~70岁);骨肉瘤39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肿瘤位于股骨远端者35例,胫骨近端者12例。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2个疗程化疗,术后均行4~6个疗程化疗。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生存时间、假体生存时间和并发症、肢体功能、肿瘤复发、肺转移等。结果:患者中位随访25个月(5~102个月)。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4%、71.29%、58.06%,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42%、55.49%、50.86%。10例(21.28%)患者术后3年内出现了肿瘤局部复发,其中8例为软组织肿瘤复发,行肿瘤再切除,其余2例行截肢术;15例(31.91%)发生肺转移。假体5年总生存率为82.33%,其中股骨远端肿瘤患者的假体5年总生存率高于胫骨近端患者(86.96%比75.00%, P=0.338);3例(6.38%)出现假体感染,1例(2.13%)假体松动后翻修,1例(2.13%)假体断裂后翻修。患者末次随访时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中位数( P25, P75)为21分(15分,24分),优良率为61.70%(29/47)。胫骨近端肿瘤患者伸膝延迟发生率高于股骨远端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3%(4/12)比2.86%(1/35), P=0.016]。 结论: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能够有效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可保持满意的肢体功能和生存率,但术后相关并发症可导致保肢失败,需通过规范的放化疗、广泛严格的肿瘤切除及适当的康复锻炼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四肢关节骨科收治的8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28例;年龄为19~64岁,平均42.5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2例,B2型16例,B3型10例;C1型22例,C2型6例,C3型8例。单纯前环固定21例,前、后环联合固定63例。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统计术后前环固定失效患者,并分析其失效原因及处理方案的选择。结果:84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7例(8.3%)患者术后发生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前环固定失效时间为术后3~75 d,平均29.1 d。失效原因: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及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2例,单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1例,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及康复措施不当2例,术中复位不良1例,后环固定不稳1例。2例患者前环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失效,1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前环采用钢板内固定失效,4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翻修患者翻修术后获11~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例,良2例,可1例。2例保守治疗患者最终畸形愈合。结论: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术中复位不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后环固定不稳及康复措施不当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关键是明确失效原因,采用钢板固定翻修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开放手术联合鹅颈抓捕器回收下腔静脉滤器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8岁。因“左下肢肿痛1 d”就诊。患者2周前高处坠落伤伴多发骨折和腹膜后血肿于外院行抗感染、扩容补液等保守治疗。1 d前患者自觉左下肢肿痛,不伴咳嗽、胸闷、胸痛等不适。入院后左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腔静脉节段血流通畅,下段管腔受血肿压迫;左侧髂总、髂外静脉节段血栓形成;左侧深、浅静脉血栓形成。上腹部增强CT检查:腹膜后血肿;左侧腰大肌损伤;骶骨骨折。行下腔静脉造影+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术,术中造影发现滤器展开故障,尝试腔内回收滤器失败,确定滤器不在下腔静脉内(图1A),随即释放第二枚滤器(图1B)。术后第14天行剖腹探查,见下腔静脉后壁滤器外露呈部分展开状态,予以丝线捆绑滤器防止二次组织损伤(图2A),并试图拔除异常滤器失败。充分暴露滤器头端回收钩(图2B),并予以鹅颈抓捕器成功抓取异常滤器,并见到其内包裹结缔组织(图2C),术中未见到明显活动性出血灶,术后1周出院,3个月后取出第二枚正常解剖位滤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个性化3D打印补块修复髋臼大范围骨缺损在髋臼骨折延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定制3D打印髋臼补块修复髋臼大范围骨缺损在髋臼骨折延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个性化定制3D打印补块重建髋臼骨缺损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例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失败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1.3±15.0)岁;Paprosky分型: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3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等。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22.5±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 100(1 000, 2 625)mL,住院时间为(9.0±4.5)d,随访时间为(11.8±7.9)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5±1.0)分]较术前[(6.2±0.8)分]显著降低,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13.2±2.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67.8±15.3)分]较术前[(6.7±0.8)、(34.2±8.4)分]显著升高,髋关节旋转中心至双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22.5±5.2)mm]和水平距离[(40.7±2.6)mm]较术前[(38.1±14.2)、(53.1±10.0)mm]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双下肢长度差为(6.2±3.6)mm,与术前[(18.7±1.7)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未见髋臼假体、补块与骨界面之间存在透亮线,以及可能的假体松动、移位表现。 结论:对于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失败患者,应用个性化定制3D打印补块修复髋臼大范围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重建正常的髋关节旋转中心,为臼杯假体稳定提供可靠保证,使患者髋关节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