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赤霉烯酮诱导毒性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一种由镰刀菌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存在于日常谷物中,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危害,减弱其生殖能力,甚至影响子代的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在ZEA诱导毒性过程中的表观遗传改变,包括DNA甲基化、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s)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其过程被认为是ZEA诱导毒性反应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基于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资料,本文主要总结了DNA甲基化、ncRNAs和PTM在ZEA暴露后的毒性反应中扮演的角色,并且讨论了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ZEA诱导毒性中表观遗传学改变,为分析其毒理学机制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6至2020年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2016至2020年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进一步优化口腔医师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分别收集2016、2018和2020年国内及国际上相关口腔医师资源的数据资料以及相关各省份人口、地区面积等数据资料,运用卫生资源集聚度(health resources agglomeration degree,HRAD)和人口集聚度(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degree,PAD)等数值分析相关的数据。结果:2010至2019年国际范围内我国每万人口口腔医师数排第46位,国内口腔医师卫生资源数量呈上升趋势,性别分布较均衡,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5~44岁;专业技术层面中初级所占的比例可达全体人员的79.5%~83.0%。按地理面积和人口密度算出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HRAD与PAD比值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省份的HRAD与PAD比值均大于1,中部和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该比值均小于1,东部地区配置过剩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足。结论: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国家层面要继续培养优质口腔医学人才,加大对基层和偏远地区的扶植力度;全面提高在职在岗人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推动和规范口腔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口腔健康人才的合理流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卫生健康现代化发展的多维测度、空间差异及收敛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聚焦"健康中国"战略核心目标,测度2018~2022年31个省份的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方法: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和绝对β收敛等方法探索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结果: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展现出明显稳定性与波动性上升的复合特征;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随机分布的地理格局;总体差异显著且区域内差异为主要来源;存在绝对β收敛,且中部表现出更迅速的收敛趋势.结论: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将逐步消弭空间差异,展现出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与均衡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区域整合的村级卫生资源配置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村落特征与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改革传统的以行政区划分为基础的村级卫生资源配置模式以实现配置公平和效率提高,更好地满足农村基层的卫生服务需求。作者在梳理当前村级卫生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区域整合理念,根据地理、人口、健康需求及信息技术等关键要素,提出乡-村协同、村域整合、村级组织协助3种区域整合理念下的村级卫生资源配置模式及其选择策略,以期为更好维护和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表微生物群及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细菌。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最初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5个部位。随着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16SrRNA)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眼表细菌群落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眼表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菌群存在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眼表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影响,眼局部重复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眼表的耐药菌群。不同类型的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与眼表菌群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就正常眼表菌群的组成、分布、影响因素及眼表菌群与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表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同时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妇女产后2年内避孕措施使用及意外妊娠率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妇女产后2年内避孕措施及意外妊娠风险影响因素。方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5个省区市60家医院,通过电话各随机调查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300名分娩产妇,内容包括产后母乳喂养、月经和性生活恢复、避孕措施以及是否意外妊娠等情况。分析其产后2年内避孕措施及意外妊娠风险因素。结果:共调查18 045名产妇,其中有15 328名(84.9%)产妇产后2年内使用了避孕措施。使用避孕措施的产妇2年内意外妊娠率为7.16%,71.88%发生于产后7~18个月,产后不同时间段发生意外妊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除体外排精/安全期避孕措施外,避孕套、长效避孕方法、短效口服避孕药和其他(紧急避孕/杀精剂)4种避孕措施在不同地区的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P=0.01, 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年龄、民族、教育程度、地域、分娩方式、产次、孕次、产后避孕方式、产后避孕启动时间、产后性生活恢复时间、产后月经恢复时间、母乳喂养时间与产后2年内意外妊娠率有关( P均<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域( P<0.001)、产妇年龄( P<0.001)、教育程度( P<0.001)、民族( P=0.01)、孕次( P=0.04)、产次( P=0.02)、母乳喂养时间( P<0.001)、分娩方式( P=0.01)、产后避孕方法( P<0.001)、产后月经恢复时间( P=0.01)和产后避孕启动时间( P=0.02)是产后2年内意外妊娠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我国妇女产后2年内意外妊娠较高,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易受产妇个人特征的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产后避孕宣教和服务制度,推广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避孕咨询方法和个体化避孕方案,切实降低意外妊娠对母婴健康的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简介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负担逐年加重,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我国西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域特色鲜明,慢性病负担沉重,但卫生资源相对匮乏,高危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为全面深入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人群疾病分布模式和潜在暴露风险规律,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项目组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资助,于2017年启动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建设。目前,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5省/市/自治区共招募119 556名30~79岁居民(西藏自治区为18~79岁),已建成大规模、多民族、高质量自然人群队列及生物样本库。项目组围绕西南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健康效应已取得初步研究进展,并对欠发达地区大型队列的构建模式进行了创新,可为复杂地理场景的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建立与研究提供借鉴,为我国精准医学研究与多民族疾病防控决策提供高质量基础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空间流行病学在围产医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空间流行病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描述与分析人群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空间流行病学作为一门通用的学科方法,已在各种疾病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围产医学领域,空间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科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及交通与产科不良结局的关系等方面。本文对目前围产医学领域空间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简要综述,希望这一跨学科、应用高效的数据系统研究的方法在临床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3-2022年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了解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现状.方法 2013-2017年,每年选择浙江省1个曾有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的县(市、区)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3个乡(镇)开展人群监测,各乡(镇)选择至少100位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采集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抗体,计算监测对象的抗体阳性率;对2013-2015年的监测对象开展影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因素的问卷调查.2018-2022年,每年以宁波市宁海县为固定监测点、另选7~9个县(市、区)为流动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当地居民200人采集粪样(>30g),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检测对象感染率.2013-2017年,每年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随机一个流动监测点的自然水体环境中采集淡水鱼,鉴定鱼种后采用压片法检查囊蚴感染情况.2018-2022年,每年在固定监测点和监测中间宿主的流动监测点采集猫、犬或猪粪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2013-2017年浙江省共监测1516人,抗体阳性率为2.51%(38/1 516);2018-2022年共监测52 626人,粪样中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感染率为0(0/52 626).各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以磐安县最高(6.00%,18/300),不同监测点间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12,P<0.01).监测人群中3~17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8.82%,6/68),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05,P<0.05).2013-2022年中间宿主囊蚴感染率为12.56%(476/3 791),感染率最高的为2018年的宁海县(33.47%,84/251),不同监测点间中间宿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2.727,P<0.01).逆鱼囊蚴感染率最高(75.00%,21/28),不同鱼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750,P<0.01).保虫宿主感染率为1.17%(3/257).结论 浙江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水平较低,但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仍有感染,具有潜在流行风险,需加强监测防治和健康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归因于饮酒的疾病负担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2005-2018年各省份≥20岁成年人饮酒行为及变化趋势,分析各省份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归因于饮酒的负担。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和中国高血压调查数据,采用克里金插值结合局部加权回归,估计2005-2018年我国居民饮酒暴露水平;采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以及中国死因监测数据,计算我国各省份不同性别≥20岁人群饮酒对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和归因死亡人数,利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归因标化死亡率。结果:2005和2018年男性过去12个月饮酒率分别为58.7%(95% CI:57.8%~59.5%)和58.4%(95% CI:57.6%~59.3%),女性过去12个月饮酒率分别为17.0%(95% CI:16.6%~17.4%)和18.7%(95% CI:18.1%~19.3%),男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分别为24.6(95% CI:23.8~25.3)g和27.7(95% CI:26.8~28.7)g,女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分别为6.3(95% CI:6.0~6.5)g和5.3(95% CI:5.0~5.6)g,东部地区高于西部,西北地区饮酒暴露水平最低。2005-2018年出血性卒中死亡归因于饮酒的PAF从5.5%升至6.8%,归因死亡人数从5.02万升至5.91万;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归因于饮酒的PAF从7.0%升至7.7%,归因死亡人数从1.52万升至2.93万。各省份饮酒导致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出血性卒中的PAF均为男性远高于女性,中、东部地区高于西部,西北地区最低,2018年归因于饮酒的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58/10万和2.11/10万。 结论:我国男性居民饮酒率和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均较高,特别是东部地区,女性饮酒行为则较少,应采取区域性措施降低男性居民和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以减少饮酒导致的健康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