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D8基因rs2043211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发病年龄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激活与募集结构域8(caspase ac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domain 8, CARD8)基因rs2043211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卒中发病年龄的相关性。 方法:利用南京卒中注册系统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LAA卒中患者并进行基因分型。按照不同遗传模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间年龄分布差异,应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年龄相关的累计未发病频率。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738例LAA卒中患者,其中717例(97.15%)成功进行基因分型并纳入分析。各基因型组之间年龄、体重指数以及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饮酒患者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共显性模型分析显示,携带突变型T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病更早[AA基因型:61.68岁,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59.92~63.45岁;AT基因型:60.51岁,95% CI 59.41~61.60岁;TT基因型:60.44岁,95% CI 58.96~61.92岁]。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年龄相关的累计未发病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 P=0.041)。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女性患者中得到相似的结论( P=0.001)。 结论:CARD8基因rs2043211突变型T等位基因可使中国汉族女性LAA卒中发病年龄提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期纤维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病理特点,以及与进展期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肝组织活检的CHB患者数据。根据是否合并MAFLD将患者分为MAFLD-CHB组和CHB组,采用 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病理特点及一般基本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期纤维化相关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2例MAFLD-CHB患者和110例单独CHB 患者,两组在吸烟、饮酒、高血压发生率、身体代谢指标(BMI)、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水平(FPG)、血小板计数(PLT)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AFLD-CHB组进展期纤维化发生率高于CHB组(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MAFLD( OR=2.204,95 %CI 1.018~4.774, P=0.045)、GGT( OR=1.008,95 %CI 1.002~1.013, P=0.005)、PLT( OR=0.995,95 %CI 0.991~0.999, P=0.019)与进展期纤维化发生相关。在MAFLD-CHB组中,合并2型糖尿病( OR=3.281,95 %CI 1.375~7.832, P=0.007)、GGT( OR=1.011,95 %CI 1.003~1.018, P=0.005)、PLT( OR=0.993,95 %CI 0.988~0.998, P=0.004)与进展期纤维化发生相关。 结论:MAFLD-CHB患者进展期纤维化发生率高于单独CHB患者。在MAFLD-CHB组中,合并2型糖尿病与进展期肝纤维化发生相关。对于MAFLD-CHB患者,应更加严格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尤其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与死亡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与全因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06—2020年期间开滦队列中首次诊断为恶性肿瘤且基线无ASCVD病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 079例,利用患者确诊恶性肿瘤后最近一次健康体检的数据,根据患者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危险因素达标≤1项(407例)、达标任意2项(865例)、达标≥3项(807例)。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结果:2 07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60.4±10.4)岁,男性占71.2%(1 480例),随访时间[ M( Q1, Q3)]为2.95(1.38,5.12)年。随访期内共出现600例全因死亡,63例ASCVD相关死亡,314例肿瘤相关死亡事件。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食盐摄入、体育锻炼、体质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和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以及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后,与危险因素达标≤1项的患者相比,达标数量≥3项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ASCVD死亡风险、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降低, HR(95% CI)值分别为0.68(0.54~0.86)、0.35(0.16~0.77)、0.60(0.43~0.82),均 P<0.05。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达标数量增加,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呈现下降趋势(均 P趋势<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60岁、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ASCVD死亡、肿瘤相关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相关(均 P<0.05)。 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数量越多,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结局的改善越好,且老年、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改善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RADS评分5分前列腺活检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5分前列腺活检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磁共振超声靶向联合系统活检的289例PI-RADS评分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72(66,77)岁。中位体质量指数(BMI)24.4(22.3,27.1)kg/m 2。中位前列腺体积(PV)37.39(29.39,48.86)ml。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22.24(10.91,62.69)ng/ml。中位PSAD 0.53(0.30,1.52)ng/ml 2。根据活检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和前列腺癌组,比较两组的PSA、PSAD、PV、磁共振检查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良性病变组的磁共振影像和临床特点。 结果:本研究289例,良性病变组11例(3.8%),前列腺癌组278例(96.2%)。良性病变组中位年龄69(66,79)岁,中位BMI 22.0(21.0,25.5)kg/m 2;直肠指检异常5例;吸烟7例、饮酒4例;中位PV 62.90(38.48,71.96)ml,中位PSA 5.55(2.99,20.52)ng/ml,中位PSAD 0.16(0.07,0.24)ng/ml 2,中位ADC值714.47(701.91,801.26)×10 -6mm 2/s。良性病变组和前列腺癌组的PV[62.90(38.48,71.96)ml与37.21(29.22,47.82)ml, P<0.01],PSA[5.55(2.99,20.52)ng/ml与23.53(11.14,65.98)ng/ml, P<0.01],PSAD [0.16(0.07,0.24)ng/ml 2与0.58(0.31,1.57)ng/ml 2, P <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的病理结果为5例慢性前列腺炎,2例急性前列腺炎(1例伴有局灶腺腔积脓),2例肉芽肿性炎,2例结核肉芽肿性炎。良性病变组11例中,7例PSA<10 ng/ml;7例伴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8例磁共振检查提示病灶面积超过所在轴位前列腺总面积的50%,弥漫性分布,形态规则,信号均一,其中6例为对称分布。 结论:PI-RADS评分5分前列腺活检良性患者的病理类型包括慢性炎症、急性炎症、肉芽肿性炎和结核肉芽肿性炎,其中前列腺炎症为最常见类型;大部分良性病例PSA<10 ng/ml,伴有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磁共振检查特点为病灶弥漫性、对称分布,形态规则,信号均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016年5月11日至2019年11月19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的2项前瞻性临床研究中7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3例患者中,出现肝功能异常35例。PD-1抗体单药治疗的43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13例,首次发生肝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55 d。PD-1抗体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22例,首次发生肝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41 d。35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伴有临床症状者2例,临床症状为乏力、食欲减低,其中1例伴有黄疸。35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28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7例患者肝功能好转至1级,无一例患者因肝功能异常严重危及生命或死亡。联合治疗是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P=0.007)。 结论:PD-1抗体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的程度较轻,经对症治疗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或好转。对于接受PD-1抗体联合靶向治疗和化疗、既往有长期吸烟史、饮酒史及乙肝病毒感染史的患者,应及时监测肝功能并积极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流行病学数据及临床资料,总结食源性肉毒中毒的影响因素、临床特征,减少误诊。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一起24人进食自制豆腐乳,导致14例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事件,分析中毒的影响因素。研究14例肉毒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中毒患者均为A型肉毒中毒,误诊2例,饮白酒者的中毒发病率 RR值为0.183( P=0.009)。中毒潜伏期中位数为2.0(1.0~3.0)d,10例复视、4例视物模糊为首发症状,9例继而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4例进展为呼吸困难、胸闷等。中毒患者都意识清楚、无感觉异常、无发热、无腹泻腹痛等,实验室检测及颅脑CT/MRI无特征性异常。注射肉毒抗毒素治疗,8.0(7.0~8.5)d后好转出院,6月后随访,9例患者仍有轻微视物模糊。 结论: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对称性下行性弛缓性瘫痪,饮白酒降低食源性肉毒中毒发病率,尽早使用肉毒抗毒素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2019年6—12月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2个时间点评估患者对相关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成效评分明显改善,其中患者在疼痛、胸闷气短、心律不齐、血压偏高、水肿、眩晕、便秘、伤口渗血、伤口肿胀、肢体乏力、失眠、饮食不均衡、服药依从性差、吸烟、饮酒、超重、运动依从性差、精神紧张及回归社会障碍19项护理问题的认知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9~5.06,均 P<0.05);患者在疼痛、胸闷气短、心律不齐、血压偏高、水肿、眩晕、便秘、伤口渗血、伤口肿胀、肢体乏力、饮食不均衡、服药依从性差、超重、运动依从性差、精神紧张及回归社会障碍16项护理问题的行为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41~4.80,均 P<0.05);患者在肢体乏力、失眠、运动依从性差、精神紧张、回归社会障碍5项护理问题的状况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44~4.27,均 P<0.05)。 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精准化专科护理方案在全面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问题基础上,实施精准专科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护理问题,促进患者心脏功能及身体的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年龄与新发糖尿病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不同发病年龄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开滦集团公司在职、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基线已确诊的NAFLD、既往有糖尿病病史、长期大量饮酒史,最终43 317例纳入队列。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组(<30岁为1组,30~39岁为2组,40~49岁为3组,50~59岁为4组,≥60岁为5组),比较各组NAFLD人群与非脂肪肝人群新发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不同发病年龄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χ2检验或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非脂肪肝人群相比NAFLD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明显增高,不同年龄分组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45%、6.88%、9.94%、10.83%、11.43%,各年龄组发病密度分别是9.21/千人年、11.10/千人年、16.17/千人年、18.72/千人年、22.13/千人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后,各年龄组发生糖尿病的 HR(95% CI)分别为3.992(1.897,8.400)、2.321(1.589,3.392)、2.041(1.667,2.500)、2.007(1.708,2.360)、1.908(1.570,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新发NAFLD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暴露得越早与同年龄相比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越大。年龄越轻发生NAFLD更应重视和积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术后发生临床胰瘘的术前及术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2019年1至5月100例行LPD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胰瘘总发生率为8%,其中临床胰瘘(B、C级)的发生率为6%。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男性)、胰腺平扫期CT值<33 HU、软胰、手术时间长、饮酒史可能是L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 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性别(男性)、胰腺平扫期CT值<33 HU、软胰是LPD术后发生临床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性别(男性)、胰腺平扫期CT值<33HU、软胰是LPD术后发生临床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饮酒对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饮酒与疼痛的关系密切。不同的饮酒方式对于急、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影响不同。为明确上述影响,分析酒精戒断后痛觉过敏情况,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文章从饮酒量、饮酒方式和饮酒频率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长期适度饮酒可通过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介导来抑制慢性疼痛,但长期过量乙醇摄入使中枢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失调,导致急性戒断期诱发痛觉过敏;短时间急性乙醇摄入通过酶的调节达到短时间的镇痛效果,而长期适度或过量乙醇摄入均可通过增强受体磷酸化使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延长。今后需要更加确切的以人群为基础的饮酒与疼痛的研究报道,探讨饮酒对疼痛以及疼痛对饮酒造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并为临床治疗酒精依赖、慢性疼痛和戒断性高敏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