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育环境与儿童早期发展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养育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早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在上海16个区抽取187所幼儿园共22 509名新入园儿童,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育儿环境指数(ICCE)评估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采用人类早期能力指数了解儿童早期发展情况。根据ICCE分数在人群中的分布将被调查儿童分为4组,家庭养育环境最差组(≤10分)、中下组(11分)、中上组(12分)、最好组(13分)。分别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养育环境的相关因素以及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结果:共22 067名儿童完成本次调查, 年龄(44±7)月龄, 男11 425名(51.8%),女10 642名(48.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孩、母亲教育程度高、家庭年收入高、独生子女、父母非离异及早期母乳喂养经历是新入园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保护因素[ β=0.064、0.238、0.119、0.096、0.113、0.032,95%可信区间( CI): 0.020~0.108、0.175~0.302、0.058~0.180、0.046~0.146、-0.012~0.242、-0.051~0.116,均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养育环境最好组,养育环境中上组、中下组和最差组早期发展高危风险均更高, OR值分别为1.543 (95% CI: 1.373~1.735, P<0.01),2.537 (95% CI: 2.254~2.856, P<0.01)和4.198 (95% CI: 3.757~4.690, P<0.01)。 结论:养育环境不仅与家庭结构及社会经济因素有关,且与早期母乳喂养经历显著相关。而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9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WHO-CST干预中国实施方案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在国内社区医疗保健框架下制定世界卫生组织(WHO)照顾者养育技能培训项目(CST)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实施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方案.方法 2020-2022年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进行干预性研究,通过WHO-CST的培训和督导框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南京脑科医院具备培训资质的团队培训非专业人员成为引导师,通过形成"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照顾者-孤独症儿童"的技能传递链条,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策略传授给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照顾者以开展家庭干预.结果 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实施干预后目标行为的变化、儿童参与度以及在亲子互动中共同参与的能力水平.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变化、照顾者的知识技能、照顾者能力感与家庭赋能,以及对不良事件的应对方式等.结论 WHO-CST干预中国实施方案是国内首次针对孤独症儿童及照顾者实施CST干预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此获得在中国本土实施的有效性数据,并最终为全球以及国内推动CST项目的实施提供新证据,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高危儿母亲育儿效能现状及与产后社会支持、抑郁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高危儿母亲育儿效能情况及与产后社会支持、抑郁的相关性,为今后提高早期干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对纳入标准的高危儿母亲进行育儿效能、社会支持、产后抑郁现况调查,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危儿母亲育儿效能总分为(75.2±10.2)分,其中健康照顾方面的得分为(63.7±14.2)分.育儿效能得分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479,P<0.01),与产后抑郁呈负相关(r=-0.245,P<0.01).结论 高危儿母亲育儿效能整体得分不高,育儿效能得分与社会支持、产后抑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父母产后抑郁与婴儿气质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描述分娩后父母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及其分布特征,探讨父母产后抑郁情绪与婴儿气质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对象为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42天体检的产妇及婴儿,产妇及其配偶在42天体检时填写《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将评分≥10分界定为有抑郁情绪;对其随访至婴儿6~9月龄时,由主要抚养人完成《Carey婴儿气质问卷》,评估婴儿气质类型.结果 产后42天父母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均较高,其中母亲抑郁发生率为25.5%,父亲抑郁发生率为10.5%;父母抑郁组间婴儿气质维度中趋避性、适应度、心境、持久性及反应阈的均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8、3.03、9.43、13.05、5.57,均 P<0.05).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父母均有抑郁和仅母亲有抑郁均是婴儿抚育困难型气质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92(95% CI:1.38~11.12)和3.99(95% CI:2.11~7.54).结论 父母抑郁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不容忽视,为实现儿童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应在产后同时关注父母双方的心理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孤独症278例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儿童孤独症发病的高危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孤独症患儿278例及健康对照儿童200例,采用自制调查表记录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产前、产时和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资料,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1.孤独症患儿的多项围生期和母孕期数据与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生育年龄、父亲生育年龄、家庭负担、抚育者、妊娠反应、孕期服药史、分娩方式、养育方式、主要教导者、阳性家族史等项目纳入回归方程.2.回归方程中有临床意义的6项指标的组间优势比(OR)值从强到弱依次为母亲生育年龄> 30岁(OR=6.72)、阳性家族史(OR =5.80)、孕期服用药物(OR =4.65)、非自然分娩(OR=4.15)、父亲生育年龄>30岁(OR=1.27)、妊娠反应中/重度(OR=1.04).结论 母亲生育年龄较大、家族史阳性、孕期服用药物、非自然分娩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危险因素,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降低孤独症的发生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父母温暖抚育对持续欺凌受害经历儿童内化症状的缓冲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持续欺凌受害经历与儿童内化症状的纵向关联及父母温暖抚育方式在其中的可能效应,为改善特殊儿童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7年10月对马鞍山市3所小学自愿参加研究的1 198名四至五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青春期发育评估,2018年10月开展随访.基线和随访均采用《MacArthur健康行为问卷儿童报告版》评估内化症状和同伴欺凌受害经历.将青少年分为持续性、无持续性和无同伴欺凌受害经历3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温暖抚育组儿童同伴欺凌受害累积性对内化症状的影响.结果 Dunnett-t检验结果显示,持续和非持续欺凌受害经历组儿童基线及1年后随访内化症状均高于无欺凌组(P值均<0.01);持续、非持续和中等温暖抚育组儿童基线和1年后随访内化症状水平均低于无温暖抚育组(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非持续温暖抚育组、中等温暖抚育组和无温暖抚育组儿童中,持续性与非持续性同伴欺凌与随访1年后内化症状评分呈正相关,持续性欺凌β值分别为0.66(95%CI=0.33~ 0.99),0.37(95%CI=0.15~0.59)和0.58(95%CI=0.31~0.84),非持续性欺凌β值分别为0.33(95%CI=0.18~0.47),0.28(95%CI=0.13~0.41)和0.29(95% CI=0.08 ~ 0.51).相比之下,持续温暖抚育组中,持续性与非持续性同伴欺凌受害经历与随访后1年内化症状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伴欺凌受害经历增加儿童内化症状发生风险,但父母持续温暖抚育方式对持续同伴欺凌受害经历儿童内化症状具有明显的缓冲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SD患儿父亲抚育时间对患儿母亲抚育压力、心理韧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父亲抚育时间对患儿母亲抚育压力、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ASD患儿母亲为研究组,选取同期40例体检正常儿童母亲为对照组,均为双亲家庭.采用家长育儿压力简表(PSI-SF)和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比较两组母亲抚育压力和心理韧性,分析ASD患儿父亲抚育时间对母亲PSI-SF、CD-RISC评分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父亲抚育时间、母亲CD-RISC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母亲抚育时间、母亲PSI-SF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D患儿父亲抚育时间与母亲PSI-SF评分呈负相关,与CD-RISC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相较于正常儿童,ASD患儿父亲抚育参与较少,是导致母亲抚育压力较大、心理韧性较差的重要原因,应指导增加ASD患儿父亲抚育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部分地区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部分地区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为留守儿童健康保健服务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我国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相关的横断面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8月.由2位研究人员按照本研究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进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文献的儿童体质健康现状指标进行Meta分析.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对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I2检验,若P≥0.10和(或)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P<0.10和(或)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评价指标,包括儿童营养性疾病(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锌缺乏)检出率,以及生长发育迟缓检出率与体重不达标率.结果 ①通过文献检索,共计9篇横断面研究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研究对象为14588例来自安徽省、广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山东省、陕西省的儿童.按照本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将其分别纳入留守儿童组(n=8010)与非留守儿童组(n=6578).②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低质量文献为1篇,中等质量文献为5篇,高质量文献为3篇.③对本研究纳入的儿童健康现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检出率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组儿童的营养性贫血及锌缺乏检出率、体重不达标率,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93、1.64、1.22,95%CI:1.20~3.11、1.19~2.27、1.03~1.44,P=0.006、0.003、0.020).结论 我国部分地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更多健康问题,营养性贫血与锌缺乏检出率及体重不达标率更高.本研究受到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并且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因此尚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研究,才能全面了解我国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更好地为其提供健康保健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家庭抚育模式在超重、肥胖婴幼儿居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改良家庭抚育模式在超重、肥胖婴幼儿居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并建档跟踪管理的婴幼儿,将2014年出生的婴幼儿141人作为常规模式组,给予常规家庭抚育指导;将2017年出生的婴幼儿148人作为改良模式组,给予改良家庭抚育指导,比较两组24个月内母亲陪检、抚育参与度情况及婴幼儿超重、肥胖情况.[结果]改良模式组母亲陪检情况、抚育参与度优于常规模式组;随着月龄增加,两组超重、肥胖婴幼儿人数逐渐增加,到18月龄,超重、肥胖婴幼儿人数呈下降趋势.[结论]对家长进行陪检模式、辅食添加方式以及喂养模式等方面的专业指导,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胎盘、死胎、婴幼儿的法医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生命全周期的观念之下,生命在孕育、分娩及抚育阶段引发极大关注,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损伤及死亡、新生儿缺陷等常常引起法律纠纷.法医学鉴定中,对胎盘、胎儿的检验具有重要意义.死产活产的判断对民事赔偿和刑事追责起着决定作用.浮扬试验和摇婴综合征争议很大,法医鉴定应当慎重.在涉及杀婴的刑事案件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判断活产的证据,应推定为死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