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 3 7例、C 4 3例、C 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60, 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1, 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3, 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侧。2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凹侧撑开术或凸侧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 7楔形椎1例,T 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 2半椎体2例,T 1-2后方小关节融合、椎板楔形变1例,均有不同程节段融合。2015年前采用凸侧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4例;2015年后采用凹侧撑开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松解、椎间隙和关节突间隙撑开、cage置入融合术)治疗4例,其中2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构弯Cobb角、头尾侧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平衡角及头部偏移距离。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201±100)min(范围113~300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294±153)ml(范围100~450 ml),住院时间(14±3)d(范围11~18 d),随访时间(51±11)个月(范围36~60个月)。凹侧撑开组单椎手术时间(117±14)min(范围101~129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119±36)ml(范围85~167 ml),住院时间(17±3)d(范围14~20 d),随访时间(28±21)个月(范围12~60个月)。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凹侧撑开组明显增加( t=1.66, P<0.001; t=2.22, P=0.041)。凸侧切除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45.1°±21.0°,术后2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53, P=0.038),矫正率54.8%±30.9%;头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22.1°±8.2°,术后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1, P=0.049),矫正率66.8%±15.1%;下颌倾斜角术前7.8°±3.1°,术后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2, P=0.018),矫正率51.0%±29.7%。凹侧撑开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32.2°±27.2°,术后16.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3, P=0.024),矫正率59.0%±24.7%;尾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18.9°(17.2°,32.1°),术后9.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00, P=0.049),矫正率64.0%±24.1%;肩平衡角术前3.9°±2.3°,末次随访时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5, P=0.040),矫正率97.0%(48.5%,99.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矫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凸侧切除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为凸侧症状,1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凹侧撑开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均予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肌力均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凸侧切除或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均安全、有效,凹侧撑开术具有更加安全、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和手术难度较低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联合"O"型臂导航辅助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O"型臂(O-arm)导航辅助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半椎体畸形致先天性颈胸段侧凸患儿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8.9±3.2)岁(范围1~15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节段。术中行O-arm扫描、术后行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率。分析术前、模型设计、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测量颈胸段侧凸Cobb角、代偿性侧凸Cobb角、局部后凸Cobb角、颈椎倾斜角、T 1倾斜角及锁骨角,评估手术设计、术中矫形及随访丢失情况。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 naires-22,SRS-22)评估功能及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Eck融合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1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8.5±41.8) min,术中出血量(355.6±46.7) ml,融合节段为(5.5±0.8)个,随访(35.5±13.2)个月。共置入140枚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97.1%(136/140)。颈胸段侧凸Cobb角术前为53.9°±17.9°、模型设计为11.3°±4.4°、术后1周为10.8°±2.6°、末次随访为14.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78.6%±6.7%。代偿性侧凸Cobb角术前为33.1°±12.1°、模型设计为11.9°±2.4°、术后1周为10.5°±3.4°、末次随访为14.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65.2%±16.2%。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为27.8°±9.8°、模型设计为10.1°±2.1°、术后1周为9.8°±1.9°、末次随访为12.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59.2%±18.9%。颈椎倾斜角术前为20.6°±6.7°、模型设计为6.2°±1.9°、术后1周为5.9°±2.1°、末次随访为7.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70.0%±11.1%。T 1倾斜角术前为20.2°±5.8°、模型设计为11.5°±3.1°、术后1周为10.2°±2.3°、末次随访为9.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53.2%±10.4%。术前设计的矫形指标与术后1周实际测量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SRS-22量表中自我形象(4.6±0.7)分、心理健康(4.7±0.6)分、治疗满意度(4.6±0.6)分,均较术前改善( P<0.05)。1例患儿术后出现半椎体同侧C 8神经根损伤症状,予以脱水、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等保守治疗,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植骨均达骨性融合,Eck融合分级均为Ⅰ级。围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神经或血管损伤,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结论:3D打印联合O-arm导航辅助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可预先、立体及实时显示畸形结构,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完整切除半椎体,提高手术安全性及畸形矫正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颈胸段侧凸后路截骨矫形术后远端侧凸的再进展与翻修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颈胸段侧凸患者在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发生远端侧凸严重进展的危险因素及翻修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1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55例接受后路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治疗的先天性颈胸段侧凸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28例、女27例,初次手术年龄(8.5±3.6)岁(范围3~15岁),Risser征为(0.7±1.4)级(范围0~4级),融合节段为(6.9±1.6)个(范围4~10个),初次手术后随访时间为(38.7±18.9)个月(范围9~94个月)。根据术后远端侧凸进展的严重程度分为未进展、轻度进展与严重进展,后两者统称为进展。统计术前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的比例,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颈胸段侧凸Cobb角、T 1倾斜角、冠状面平衡、颈部倾斜角、锁骨角、头部倾斜角、头部偏移及术后上端固定椎倾斜角和下端固定椎倾斜角,在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并计算术后截骨区Cobb角改善率。比较进展组与未进展组患者影像学测量参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远端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 结果:远端侧凸未进展组38例、轻度进展组11例、严重进展组6例。进展组相较于未进展组术前冠状面失平衡更严重,冠状面平衡分别为(35.6±22.3) mm和(11.6±7.1) mm;颈部倾斜和头部偏移更大,颈部倾斜角分别为17.4°±8.3°和12.4°±6.9°、头部偏移分别为(22.8±17.7) mm和(13.9±9.8) mm;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的比例更大,分别为65% (11/17)和34%(13/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进展组相较于未进展组表现为更严重的冠状面失平衡,分别为(17.3±12.7) mm和(9.6±8.1) mm;更明显的残留畸形,颈部倾斜角分别为9.4°±4.6°和6.4°±5.3°,头部偏移分别为(14.7±7.4) mm和(9.1±5.9) mm;更小的截骨区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40.1%±15.2%和50.3%±19.9%;更明显的上、下固定椎倾斜,上端固定椎倾斜角分别为14.3°±7.4°和9.8°±5.3°、下端固定椎倾斜角分别为8.1°±5.5°和4.5°±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严重进展组相较于轻度进展组仅在术前表现为更严重的冠状面失平衡[分别为(50.7±31.3) mm和(27.3±9.6) mm]和头部偏移[分别为(33.5±25.0) mm和(16.9±11.0) mm]。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冠状面失平衡是影响术后远端侧凸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299,95% CI(1.101,1.531), P=0.002]。5例严重进展组的患者在术后平均25个月(范围9~42个月)接受了翻修手术,延长下端固定椎至稳定区。 结论:术前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术后残留畸形、上端及下端固定椎倾斜均为术后远端侧凸再进展的重要原因,术前存在明显的冠状面失平衡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颈椎后凸畸形治疗的挑战和经验:一项16例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总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提高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致畸原因、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疗效和预后。根据临床资料收集时间,将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后凸角、后凸矫正率和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分级进行分组对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颈椎后凸畸形患儿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8.2±4.7)岁。致畸原因:先天性9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3例、结核性2例、医源性1例和外伤性1例。16例颈椎后凸畸形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一例血管神经和周围脏器损伤,围手术期无一例严重并发症。9例行单纯前路手术,主要术式为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前路序贯椎间扩张矫形术;6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1例采用分期手术);1例行单纯后路手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前颈椎后凸角为47.0°(43.0,55.5)°,术后颈椎后凸角为6.5°(0,15.8) °,末次随访时颈椎后凸角为9.5°(6.5,13.3) °,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后凸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Z=-4.836, P<0.001; Z=-4.829, P<0.001),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593, P=0.111)。术后随访3个月,患儿均内固定在位且术区骨性融合;随访期间,6例出现远端交界性后凸,3例出现临近节段退变。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分级评级均为E级,较术前明显好转( Z=14.545, P<0.001)。 结论:儿童颈椎后凸畸形临床罕见,根据病因和局部畸形情况个体化设计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预后,但需警惕远期邻近节段退变和远端交界性后凸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颈胸段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选择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脊柱侧凸后路矫形的手术策略,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14例,女9例,男5例。其中8例患者在术前行颅环弓牵引治疗。7例患者采用后柱截骨矫形融合手术,余7例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截骨矫形融合术。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T 1倾斜角、锁骨角、颈椎倾斜角、双肩高度差、矢状位平衡、冠状位平衡、局部后凸角等影像学参数,评估手术矫形及随访丢失情况。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并通过术前及术后24个月随访时完善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 naires-22,SRS-22)评估功能情况及治疗效果等。 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85±1.79) h(范围5~11 h);术中出血量(685.71±265.61) ml (范围400~1200 ml),随访时间(37.28±13.75)个月(范围24~72个月)。主弯Cobb角术前为50.20°±15.19°,术后为10.91°±6.46°,术后1年为10.53°±6.42°,末次随访为10.14°±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55, P<0.001),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62, P<0.001),术后矫正率为78.32%±11.41%。T 1倾斜角术前为16.08°±8.06°,术后为3.71°±2.40°,术后1年为4.05°±1.94°,末次随访为3.97°±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55, P=0.001),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7, P<0.001),术后矫正率为69.56%±25.86%。颈椎倾斜角术前为7.45°±3.72°,术后为2.45°±1.12°,术后1年为2.75°±0.89°,末次随访为3.10°±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65, P=0.008),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9, P<0.001),术后矫正率为57.92%±25.41%。术前双肩高度差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Shapiro-Wilk检验, P=0.017),术前为0.97(0.54,1.32) cm,术后为(0.53±0.4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8, P=0.001),术后矫正率为50.17%±27.38%。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个月完成SRS-22问卷,总分由术前(4.21±0.29)分提高至术后(4.81±0.17)分( t=7.35, P<0.001)。除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上肢麻木外,余13例均未出现明显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结论: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及后路半椎体截骨矫形融合术均可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并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术者可根据不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9.4±2.6)岁(范围4~15岁)。术中采用神经监测系统确保手术矫形的安全性,采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半椎体,矫形侧凸畸形。术后采用CT评估置钉准确性,术前、术后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计算脊柱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内固定、双肩高度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08枚,置钉准确率为96.3%(104/108)。随访时间(37.9±10.2)个月(范围24~61个月)。融合节段为(5.4±1.1)个(范围4~7个)。术后1周脊柱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78.5%±3.2%,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0.1%±5.4%。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至末次随访12例植骨均达EckⅠ级融合。术前双肩高度差(shoulder imbalance,SI)为(2.4±0.8) cm,术后1周为(1.0±0.6) cm,末次随访为(0.7±0.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30, P<0.001)。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假关节形成、明显的矫正角度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 结论:"O"型臂导航系统航辅助置钉矫形植骨融合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具有矫形效果好、放射暴露减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精准植入椎弓根螺钉和切除半椎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期前后路平齐截骨矫正颈椎半椎体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介绍一期前后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例先天性C6半椎体畸形采用上述手术治疗.该患者C6右侧半椎体且椎动脉穿过横突孔,术前行3D打印建立实体模型,设计截骨.先行前路手术,截除C6、C7部分椎体,使C6、C7下方获得平齐,无需处理C6右侧椎动脉;再行后路截骨及C5~T1椎弓根螺钉固定;再次自前路行前侧钢板固定矫形.[结果]术程顺利,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5 h,术中出血量约400ml.术后患者斜颈明显好转,颈椎Cobb角由术前33.改善至术后的5°.术后X线片及CT示颈椎冠状面平衡良好、内固定满意.[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效果满意,可避免截骨时处理椎动脉,提升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并上胸椎重度脊柱侧凸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天性脊柱畸形是由于脊柱发育缺陷导致的脊柱形态及结构功能异常,在婴儿中其发生率约为1/1 000[1].颈椎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一种,常见于Klippel-Feil综合征,与胸腰椎畸形相比,此类畸形在临床上更为罕见.Deburge等[2]和Winter等[3]分别于1981年首次报道颈椎半椎体畸形及其治疗方法,Ruf等[1]在2005年对其进行详细阐述.近年来,临床报道了多例颈椎半椎体畸形病例,治疗方法各有不同[4-6].本院2015年收治C5半椎体畸形并上胸椎重度脊柱侧凸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与并发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2018年1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0.9±3.1岁(5~1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存在双肩不等高以及斜颈,2例患者存在脊髓受压及神经功能障碍(均为ASIA D级).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及三维重建,畸形顶点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形成障碍型24例,分节障碍型5例,混合型16例;28例患者存在代偿性胸弯/胸腰弯;23例患者伴发其他部位的脊柱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MRI明确椎管内病变情况.对于计划进行颈胸段(C7/T1)截骨或颈椎固定的患者,行双侧椎动脉CT造影(CTA)检查.所有患者均行三柱截骨侧后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44例患者为单纯后路手术,1例接受C6-7半椎体切除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截骨水平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半椎体切除术32例,全脊椎切除术10例,经椎弓根截骨术3例.6例患者代偿弯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接受后路融合术,2例接受双生长棒手术.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此后每年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原发侧凸、代偿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锁骨角、斜颈角度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进行测量.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69.1 ±65.3min(150~310min),术中出血量为987±157ml (500~2700ml).45例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8±0.6(1~13)年.原发侧凸Cobb角术前为51.3°±13.9°,术后10.3°±6.4°,末次随访时12.4°±7.5°;代偿侧凸术前为32.1°±23.0°,术后11.1°±21.0°,末次随访时16.3°±23.1°;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为24.2°±15.2°,术后9.2°±8.7°,末次随访时10.4°±9.4°;斜颈术前为19.3°±5.0°,术后4.6°±3.0°,末次随访时5.7°±4.1 °;锁骨角术前为7.5°±3.1 °,术后2.7°±1.9°,末次随访时2.1 °±1.2°;SVA术前为-9.1±16.1mm,术后-12.3±11.2mm,末次随访时-7.5±15.2mm.术后的原发侧凸Cobb角、代偿性侧凸Cobb角、斜颈角度、锁骨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原发侧凸、代偿性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VA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完全恢复正常.22例患者发生24例次并发症,其中一过性脊髓损伤伴C8神经根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4例,Homer综合征1例,内固定失败2例,血胸3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肺不张1例.结论:三柱截骨术治疗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一过性神经根损伤较为常见,需引起外科医生充分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