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DE联合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合并WSI患者血脂、炎症/神经通路及脑细胞凋亡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EDDE)联合依折麦布在高脂血症合并分水岭脑梗死(WSI)患者治疗中的潜在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脂血症合并WSI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依折麦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EDDE治疗,连续治疗14 d.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D40/CD40L炎症信号通路[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磷酸肌醇-3-激酶(PI3K)/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神经信号通路、脑细胞凋亡因子[抗凋亡因子(Livin)、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sFas配体(sFasL)]、功能恢复情况[神经功能缺损(NIHSS)、认知功能(MMSE)].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TC、TG、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IL-1、IL-6、sCD40水平分别为(8.12±1.25)pg/mL、(1.53±0.34)pg/mL、(185.29±45.32)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8±1.64)pg/mL、(2.55±0.40)pg/mL、(289.18±52.25)pg/mL,IL-10水平为(49.10±4.28)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75±5.4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PMBC内的PI3K、AKT、mTOR蛋白表达分别为1.34±0.23、1.25±0.26、1.57±0.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0±0.19、1.11±0.21、1.23±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sFasL、sFas水平分别为(2.42±0.41)ng/mL、(3.65±0.47)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6±0.58)ng/mL、(6.04±0.59)ng/mL,Livin水平为(9.57±1.1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1.0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7.46±1.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85±2.26)分,MMSE评分(21.32±3.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49±2.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DE联合依折麦布治疗高脂血症合并WSI能调控患者的CD40/CD40L炎症信号通路、PI3K/Akt神经信号通路及神经凋亡相关分子表达,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与单纯依折麦布治疗相比,联合EDDE治疗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断棒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PVCR)术后断棒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21~62岁[(35.4±13.0)岁]。创伤性后凸4例,先天性后凸4例,结核性后凸3例。患者均存在明显腰背部疼痛。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7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技术行内固定翻修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冠状面上C 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的距离(C 7-CSVL)和矢状面上C 7铅垂线与骶后上角的距离(SVA)等影像学指标;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RS-22)评分等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84个月[(47.5±16.2)个月]。手术时间为100~220 min[(149.4±37.6)min],术中出血量为150~350 ml[(246.3±64.6)ml],术后住院时间为5~8 d[(6.1±1.1)d]。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18.5±3.2)°、(19.3±2.9)°,侧凸Cobb角为(11.8±2.2)°、(11.1±2.2)°,分别较术前的(60.4±6.3)°、(21.7±5.5)°有明显改善( P均<0.01),平均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9.4%和45.6%;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C 7-CSVL由术前(21.2±4.3)mm矫正至术后1周(15.7±2.4)mm、末次随访(15.9±2.2)mm;SVA由术前(51.0±6.8)mm矫正至术后1周(16.6±3.6)mm、末次随访(15.3±3.9)mm( P均<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为(2.5±0.9)分、(1.9±0.9)分,ODI为20.1±5.4、18.4±5.2,SRS-22亚总分为(83.4±5.8)分、(85.0±4.1)分,分别较术前的(6.0±1.4)分、57.2±8.7、(62.0±9.1)分有明显改善( P均<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达到骨性融合;2例ASIA分级C级患者恢复至D级,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围术期未出现严重神经或血管损伤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 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矫形效果良好、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 3 7例、C 4 3例、C 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60, 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1, 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3, 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侧。2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腰椎滑脱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围手术期失血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合并与不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PLIF)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HBL),探讨RA患者术中HBL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菏泽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合并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RA组),同时期筛选73例未合并RA的患者(NRA组)。分析比较两组基本信息、RA信息、手术情况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HBL作为主要结果;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Hb)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结果。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RA组HBL的相关因素。结果:RA组男9例,女41例,年龄(62±7)岁;NRA组男11例,女62例,年龄(64±9)岁。RA组病程为(14.4±11.2)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者最常见,两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在总失血量(TBL)、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93±315) ml比(630±365) ml、(454±373) ml比(414±375) ml和(653±376) ml比(675±400) ml, t=1.072、0.388、-0.189,均 P>0.05],而HBL及HBL所占TBL比例在NRA组中更低( t=6.157、2.965,均 P<0.05)。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NRA组中HBL和HBL所占TBL比例均优于RA组。次要结果对比Hct改变值在NRA组小于RA组( P=0.031),但两组Hb减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A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DMARDS、Hb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HBL的独立相关因素(β=0.363、-0.272、0.210、1.204,均 P<0.05)。 结论:RA组和NRA组在TBL、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HBL以及HBL所占TBL比例在RA组高于NRA组;RA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DMARDs、Hb改变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经肌间隙入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和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方经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武汉同济医院接受OLIF联合后路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的27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51~68(54±11)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情况;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和评估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与LL差值(PI-LL)、矢状面垂直轴(SVA)等改变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52(30±5)个月。手术时间为(235±33) min,术中出血量为(433±62) ml。腰痛和腿痛VAS及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8±1.4)分、(7.3±1.4)分和71%±1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1.2)分、(1.0±0.9)分和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15.302、139.855、291.198,均 P<0.05)。腰椎侧凸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8°±8°下降至末次随访的9°±4°( F=66.352, P<0.05)。LL由术前的20°±11°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33°±7°( F=17.678, P<0.05)。PT、PI-LL及SVA也分别下降显著,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211、23.809、53.372,均 P<0.05)。本组未出现严重的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OLIF联合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满意,其创伤较小、并发症少,能较好地矫正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及失平衡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磁共振成像骨盆测量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困难骨盆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由于骨盆空间狭窄或直肠系膜肥厚等因素的存在,常导致术野暴露困难,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本研究旨在分析直肠磁共振成像(MRI)骨盆测量对TME中困难骨盆的预测价值,并探讨术中困难骨盆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距肛缘15 cm以内;(2)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3)具有完整的术前MRI资料;(4)肿瘤浸润深度为T1~4a;(5)术中进行了困难骨盆评估。排除接受TME以外的其他任何保肛或非保肛手术的患者。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接受TME的8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困难骨盆分级简易评估量表:Ⅰ级为手术操作不困难;Ⅱ级为影响手术操作,但不影响完整TME标本质量;Ⅲ级为影响手术操作和标本质量(为接近完整TME);Ⅳ级为严重影响手术操作和标本质量(为非完整TME);Ⅰ~Ⅱ级认为非困难,Ⅲ或Ⅳ级认为手术困难。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口前后径、中骨盆前后径、骨盆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高度、骶尾间径、骶尾弧弓高、耻骨联合到盆底肌的距离、前骨盆深度、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等10项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困难骨盆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术中困难骨盆的列线图模型。结果:88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7例,中位年龄64(56~70)岁,共有64例(72.7%)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治疗,其中困难骨盆组患者30例(34.1%),非困难骨盆组58例(65.9%)。解剖学特征中位数:骨盆入口前后径为12.0 cm;中骨盆前后径11.0 cm;骨盆出口前后径8.6 cm;耻骨联合高度4.9 cm;骶尾间径12.6 cm;骶尾弧弓高度3.7 cm;耻骨结节到盆底肌距离3.0 cm;前骨盆深度13.3 cm;坐骨棘间径10.2 cm;坐骨结节间径12.2 cm。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治疗(OR=4.97,95%CI:1.25~19.71, P=0.023)、肿瘤距肛缘距离越大(OR=1.31,95%CI:1.02~1.67, P=0.035)和耻骨联合高度越高(OR=3.36,95%CI:1.56~7.25, P=0.002)是困难骨盆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以上因素构建的困难骨盆预测模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95(95%CI:0.696~0.895)。 结论:基于直肠MRI骨盆测量的困难骨盆评估量表适用于TME手术,且接受新辅助治疗、肿瘤距离肛缘距离越大以及耻骨联合高度越高者,困难骨盆的概率越高,需更谨慎地规划直肠癌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核素肾动态显像联合双血浆法在单侧肾积水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分肾GFR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 99Tc m-二乙撑三胺五乙酸(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联合双血浆法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在成人单侧肾积水手术治疗前后分肾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人单侧肾积水患者79例[男39例、女40例,年龄(41.4±16.3)岁],均行介入手术解除梗阻。手术前后均行 99Tc m-DTPA肾动态显像,获得双肾肾图及Gates法测定GFR(记为gGFR),同时行校正的双血浆法测定双肾GFR(记为dGFR 总)。根据肾图的分肾比值及dGFR 总,得到患肾双血浆法GFR(记为dGFR)。依据术前患肾dGFR,将患者分为轻中度(dGFR≥20且<40 ml·min -1·1.73 m -2)、重度(dGFR≥10且<20 ml·min -1·1.73 m -2)与极重度组(dGFR<10 ml·min -1·1.73 m -2)。术后复查肾动态显像和dGFR,分析术后患肾GFR恢复值(ΔgGFR、ΔdGFR)。采用 χ2检验、配对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79例单侧肾积水患者中轻中度组34例,重度组24例,极重度组21例。轻中度组、极重度组患肾术后gGFR、dGF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2.42~3.34,均 P<0.05),重度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1.24、1.27,均 P>0.05)。3组间ΔgGFR、Δd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值:0.45、0.34,均 P>0.05)。组内2种方法测得的患肾GFR相关性较好(术前 r值:0.68~0.82;术后 r值:0.80~0.91,均 P<0.001)。轻中度与重度组2种方法测得的GFR一致性欠佳,手术前后均有>5%的值超出95%的一致性界限范围[轻中度组,5.88%(2/34);重度组,8.33%(2/24)];而极重度组2种方法一致性较好,手术前后超出95%的一致性界限范围的值均<5%[4.76%(1/21)]。 结论:单侧肾积水患者术前分肾GFR不能预测介入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对于单侧上尿路梗阻性肾积水患肾GFR的评价,校正的双血浆法测定GFR结合肾图的分肾比值较为合适,而Gates法有一定局限性,但可推荐用于极重度肾功能受损患者手术前后GFR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腰椎退变性疾病接受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234例,男102例、女132例,年龄(60.1±10.0)岁(范围41~78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ASD分为ASD组和无A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distal lordosis,DL)、融合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各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0.6±11.9)个月(范围60~121个月)。234例患者中116例术后发生ASD。ASD组与无ASD组年龄( t=2.697, P=0.008)、融合节段(χ 2=16.439, P<0.001)、术前PT( t=2.268, P=0.024)、术前LL( t=2.042, P=0.042)、术前DL( t=2.724, P=0.007)、术后DL( t=3.104, P=0.002)、术后LDI( t=2.063, P=0.040)及手术前后SVA差值( Z=2.001, P=0.0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LDI降低( OR=0.971, P=0.002)、双节段融合( OR=3.477, P<0.001)、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 OR=0.992, P=0.039)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融合节段数、术后LDI、手术前后SVA差值的曲线下面积及95% CI分别为0.633(0.561,0.704)、0.583(0.510,0.656)和0.576(0.502,0.649)。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预测价值为中。 结论:双节段融合、术后LDI降低、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esch-Nyhan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Lesch-Nyhan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严重运动障碍、智力障碍和复杂性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例1,男,9岁,因泌尿系多发结石入院。入院前1年因双肾多发结石、膀胱结石于外院行经尿道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术后结石成分分析结果为无水尿酸结石。术后1周复查膀胱充盈良好,未见残留结石。本次入院前1周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肾多发结石并膀胱结石。既往发育落后,智力低下。足月剖宫产,无出生缺氧、窒息及抢救史。查体:清醒状态,任何刺激均无语言反应;右侧鼻唇沟浅,口角左斜;竖头、独坐、站立等大运动丧失;躯干呈扭转性痉挛状态,四肢肌力2~3级,四肢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状态,四肢关节僵硬,双手呈握拳状,无不自主运动和肌束震颤;肱二头肌反射、膝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阳性。血尿酸517μmol/L。例2,男,6岁,为例1胞弟。家属代诉例2患儿间断发热2年余,每次发热持续时间和体温表述不清,未予特殊治疗。体征和查体与例1类似。影像学检查提示双肾结石。血尿酸373μmol/L。为明确诊断,联合河南省人民医院遗传研究所会诊并行基因检测。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例2和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例2和其父母进行突变位点检测验证。查找NCBI-Homologene数据库中人HPRT1基因的同源序列,并与其他物种进行对比,分析蛋白的保守性。利用在线网站PredictProtein(http://www.predactprotein)对HPRT1基因的二维结构进行预测。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例2的HPRT1基因存在1个新发突变(c.571T>G [p.Tyr191Asp]),该突变遗传自患儿母亲。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Lesch-Nyhan综合征。基因分析结果显示,191位置氨基酸Tyr和其前后氨基酸均具有高度的保守性,191位置氨基酸参与蛋白的β折叠。对例2进行最低剂量的别嘌呤醇和儿童常规剂量的枸橼酸氢钾钠颗粒治疗,并予低嘌呤饮食。治疗3个月后复查血尿酸降至255μmol/L,泌尿系结石较前未见明显增多。结论: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HPRT1基因检测结果可诊断Lesch-Nyhan综合征。对于此类患者,最低剂量的别嘌呤醇和儿童常规剂量的枸橼酸氢钾钠颗粒治疗,结合饮食治疗的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加味柴胡疏肝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效果及对miR-187、P38MAPK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加味柴胡疏肝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效果及对微小 RNA-187(miR-187)、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影响.方法:纳入 2020 年 2 月~2022 年 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76 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观察组 40 例和对照组 36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味柴胡疏肝汤.2 组疗程均为 2 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的症状控制情况(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脑电图特征(痫样放电及累及导联数)、血清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以及miR-187、P38MAPK mRNA表达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的 Hcy、D-二聚体、P38MAPK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miR-187mRNA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汤联合穴位埋线对于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可调节脑电波,显著改善癫痫症状及促进神经元恢复,其可能与促进miR-187 表达、激活P38MAPK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